三年不懈努力成就驚人蛻變 平安銀行零售對公「六四開」徵戰2020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央行觀察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所有中國商業銀行來說,都是一個考驗。在實體網點無法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數位化經營能力高低立判,一些人「臨時抱佛腳」,另一些人卻淡定沉著、逆勢成長。

平安銀行就是後者。

從2020年2月10日開始,全行員工正常復工,整體指標可控。得益於遠程辦公系統和線上服務平臺,連疫情最重地區的武漢分行,零售新資金流入、理財業務恢復率都超過100%,對公存貸款與投行業務都比年初實現增長。

這就是平安銀行數位化經營的實力。在2020年2月14日的平安銀行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再次重申打造「全球領先智能化零售銀行」這個核心戰略目標,並將繼續按照「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方針,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

2019年平安銀行的業績,既是對新管理層過去三年總結,更昭示著這家銀行未來的潛力。年報顯示,2019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379.58億元,同比增長18.2%;淨利潤281.95億元,同比增長13.6%。

在向零售轉型戰略實施三年之後,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佔比接近六成,利潤佔比接近七成,零售轉型已經實現。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對公業務的啟動,大零售、大對公六四佔比的均衡格局逐步形成,零售、對公、資金同業協同發展的思路日漸清晰,科技引領的作用更加凸顯。

謝永林指出,經過前三年的轉型積累,節奏均衡的業務配比、健康持續的資產質量和全面數位化的經營能力,將成為未來平安銀行發展的三大關鍵動能。

一個「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雛形已見。

◆ ◆ ◆

一、未來,銀行如何持續盈利?

2020年2月14日,平安銀行的業績發布會,深圳、上海、北京三地同時連線,最高峰時27萬人在線觀看。

在這場發布會的提問環節,一位券商分析師問謝永林,「在國家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大趨勢下,商業銀行如何更好的發展?」。

同樣的問題,就在一個月之前的1月8日,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也曾問過謝永林。

如果將這個問題「翻譯」一下,其實就是在經濟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直接融資佔比不斷提升的新階段,商業銀行如何永續經營。

這是所有銀行經營者都需要面臨的「大勢」。利差一直是中國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利率下行就意味著利差不斷縮減,銀行的利潤空間也將受到擠壓。

平安集團一向有注重戰略謀劃的傳統,馬明哲一直要求各個子公司在開展業務之前先找準大勢。其潛臺詞是,找準了大勢,企業經營就相對容易,如果押錯了方向,就南轅北轍了。

在謝永林看來,支持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與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並不衝突。但是,它對銀行資產負債主動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他的話說,銀行無論做小微還是消費貸,都要竭盡所能找到更多的數據,建立風險管理模型,解決「誰可以貸、誰不可以貸,誰的利率可以降低,誰的利率只能高」的風險定價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就道出了平安銀行零售、對公、同業協同發展的戰略。

熟悉銀行的朋友都知道,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穩定的負債,提升銀行的資產供給能力,與此同時,資產質量穩定、回報率高的資產,又能吸引更多的負債。

因此,謝永林所謂的「主動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其實是一家銀行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將這個要求具體拆解到零售、對公和同業板塊三個板塊,對應的就是該行三個條線 「3+2+1」經營策略。(具體見下表)

先從負債側說起,零售中的 「基礎零售」、對公中的「交易銀行」、同業中的「新交易」,將這些服務能力提升到極致,就能吸收到穩定、低成本的負債。「基礎零售」對應「口袋銀行」客戶端,「交易銀行」對應「口袋財務」平臺,而「新交易」能力則有來自華爾街等豪華交易團隊的專業人才保證。

而從資產端來說,平安銀行對公抓「一大一小」,即「戰略客群和小微客群」。以戰略客戶為例,平安銀行的做法是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配合「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的打法。

謝永林說,過去的銀行是甲方想法,從自身利率考慮希望提升利率,但平安銀行有集團資源,通過綜合金融,著眼於通過直接融資等手段降低客戶槓桿,並以此換取中間業務收入和核心存款。

除了眾所周知京滬高鐵,平安銀行還與證券、資管等其他集團子公司合作,引入險資,為國家電投通過保險私募基金實施債轉股;幫助華電國際電力發行永續中票;這些努力都將平安的綜合金融優勢寓於實踐,並以此換回中間收入,並得以切入核心存款,以及巨頭上下遊資產鏈的中小客戶資源。

這種綜合金融的協同,在國際上已經有成熟的案例,摩根大通就是其中的代表。

摩根大通業務包括投資銀行、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商業金融服務、個人銀行等,綜合金融的優勢讓其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全能選手」,也是市值最高的金融霸主。

有意思的是,摩根大通商業銀行板塊的具體工作策略為:1)加強交叉銷售;2)守住風險底線;3)加強科技賦能;4)擴大業務覆蓋。

這與平安銀行的策略不謀而合。

對於平安銀行來說,協同的效果也適用於零售和對公業務之間的關係。2019年,平安銀行重新發力對公業務,這引起了外界關於零售和對公業務關係的問題。

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說,平安銀行打造零售銀行的戰略是不動搖的,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在這個過程中,會繼續保持零售和對公業務六四開的比例不變,加強零售和對公的協調。在他看來,對公可對零售提供存款以及資產等方面支持,並能在某些行業生態中(如汽車)相互協同。

在謝永林眼中,各個業務板塊的「節奏均衡」,已經成為了平安銀行發展的關鍵動能,通過各個板塊之間的聯通,來推動總盤子越做越大。

◆ ◆ ◆

二、平安銀行的三張新名片

如果說2019年是平安銀行三年轉型的收官之年,那麼2020年則是平安銀行進入轉型新階段的元年。

在業績發布會上,謝永林說,在零售轉型的大方向下,平安銀行未來將著力打造「數字銀行、生態銀行、平安銀行」三張名片。

任何戰略都有延續性。要理解這三張名片內涵,就要從平安銀行過去三年轉型實踐中尋找線索。

2016年底,新一屆平安銀行領導班子上任不久,就開啟了全面戰略轉型,制定了12字戰略方針--「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當時,管理層對零售銀行發展提出了定量目標,2年實現零售客戶達到1.1億,4年實現零售利潤佔全行50%以上。

平安銀行,成為除了國內招商銀行之外,第二個明確提出全面向零售轉型的銀行。零售銀行是目標,綜合金融和科技引領則是手段。

平安集團有最豐富的To C綜合金融資源和渠道。壽險代理人渠道、財富業務經紀渠道、汽車之家、平安好醫生等平臺,都擁有豐富的C端客戶資源。

謝永林要求平安銀行向集團 「不顧一切的靠攏」。以乙方的姿態,去對接集團內各個板塊,以及他們背後的客戶、產品、渠道、科技等資源。目前,平安銀行貸款、信用卡等零售業務的獲客,接近50%來自於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資源。

早在2013年,謝永林曾奉命重整平安證券,他做了兩件最重要的事,一是All in新技術,二是全面向集團靠攏。

掌舵平安銀行,他幾乎複製了同樣的路徑。

在協調集團資源上,也是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的謝永林,有著獨特的優勢。2019年10月28日,謝永林帶著銀行以及分管的旗下其他子公司開了兩天會,按照業務屬性打通各專業公司的優勢,以此升級綜合金融的「殺手鐧」。

在這個集團戰略的通盤考量中,擁有帳戶的平安銀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謝永林認為,銀行在集團當中既是發動機也是受益者,前者是說平安銀行的利潤可以為集團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與此同時,集團的其他業務又能給銀行帶來流量和業務協同的機會。

今天,平安銀行新增客戶和新增財富管理規模中,有40%來自集團內部的協同。產品端則協同了壽險、產險、以及投行方面的產品,就連平安好醫生問診和高爾夫球場的預定,都可以通過銀行的App實現。

打造生態銀行這張名片,就是綜合金融的自然延伸。在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謝永林提出,要構建覆蓋客戶全旅程的生態銀行,以協同固城牆。配合集團「金融+生態」戰略,進一步發揮客戶多、數據多、場景多的優勢,助力各類新模式落地,推動生態圈的構建。

不僅「生態銀行」,連打造「平臺銀行」名片的提法,也與綜合金融有關。生態銀行側重集團內部視角,平臺銀行則同時聚焦外部合作方,力圖通過開放銀行實現批量式獲客、場景化經營。

除了綜合金融,科技的引領也是平安零售轉型的關鍵。年報顯示,2019年末,平安銀行科技人員(含外包)超過7,500人,較上年末增長超過34%。2019年,平安銀行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投入同比增長35.8%,其中用於創新性研究與應用的科技投入10.91億元。

這個規模和投入不要說在股份制銀行,放之國有大行也毫不遜色,而這還沒有提到平安集團的科技實力。

另一個可資佐證的例子是,今天平安銀行負責零售業務的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之前曾是攜程的CTO,讓一個技術出身的人,去做零售業務,這本身就體現了科技對於業務引領。

一位曾經在平安工作過的金融科技高管說,平安銀行的科技改造不只停留在與客戶交互的前臺,其中臺也在2019年完成了新的科技改造,這在商業銀行中無疑是領先的。

科技投入帶來了用戶的增長。截至2019年末,平安口袋銀行月活躍用戶數(MAU)3,292.3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23.5%。而在三年多前,這個數字僅有不到百萬。

正是嘗到了科技引領的甜頭,平安銀行未來另一張重要名片,就是「數字銀行」。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三個三」目標,在決策層面實現「三先」,即「先知、先覺、先行」;在經營方面實現「三提」,即「提效益、提效率、提產能」;在管理方面實現「三降」,即「降成本、降風險、降人力」。

2019年,平安銀行是滬深兩市最先公布財報的銀行,而且比上年發布的時間提前了一個月,這就得益於平安銀行的智慧財務系統。

◆ ◆ ◆

三、核心資本有保障,

「刮骨療毒」般提升資產質量

在談及2019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時,謝永林提到了年初可轉債的發行。

2019年1月25日,平安銀行完成了260億元可轉債的發行。9月成功轉股,轉股率接近100%,從開始轉股到觸發有條件贖回僅用19個交易日,這是一個A股金融企業債轉股的「奇蹟」。刷新了整個行業的歷史紀錄,此前的紀錄是138天。

「我們很想做一匹千裡馬,但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飼料」,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張小璐用這個比喻,說明了資本補充對於平安銀行發展的重要作用。

平安銀行利用這個機會,在去年四季度,加大了對公的信貸投放,2019年平安銀行實體貸款較年初增長3257億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四季度末,與此同時,總資產、存款總額、貸款總額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雖然收益沒有在當年體現出來,但是為未來打下了基礎。

在加大貸款投放的同時,也消耗了部分資本。2019年年報顯示,平安銀行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11%,較三季報下降64bp,市場產生了「平安銀行是否很快就要再融資?」的疑問。

對此,平安銀行財務長項有志表示,過去幾年,平安銀行一直通過「雙輕」戰略來減少資本消耗。但與此同時,平安銀行也準備了三年的資本規劃。2019年,平安銀行500億永續債已經獲批,並發行首批200億。剩餘的300億,平安銀行將在未來三年(2020-2022年),擇機分批次完成發行,這主要是置換未來三年301億元二級資本補充工具和200億元優先股到期。

據悉,以上融資完成後,平安銀行的資本水平將達到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現在,平安銀行的歷史包袱已經基本消化完畢,撥備計提也將逐步回歸到正常水平,未來內生的利潤增長能力和動力將大大增加,這將有效補充業務發展所需要的資本。

除了資本補充之外,市場的另一個關注點是,2019年平安銀行信用卡等零售業務不良率顯著上升,擔心風險是否會大面積爆發。

資產質量是銀行發展的生命線。平安銀行曾有過教訓,在2016年,受經濟形勢下行的影響,對公業務的強周期性讓平安銀行資產質量出了問題。2016年,不良率達到了1.74%,為歷年峰值。

2016-2019四年間,平安銀行每年撥備接近500億元,這種刮骨療毒式的做法,基本上卸了平安銀行資產質量的包袱。

2019年零售不良率上升,主要與平安主動收緊了不良貸款的認定標準有關。年初,該行零售貸款採用逾期90天以上作為不良認定的主要標準,年末,改為採用逾期60天以上,導致逾期60天-90天之間的貸款一次性增加到不良貸款中。

截至2019年末,個人貸款不良率1.19%,較年初上升0.12個百分點,若按原五級分類標準,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整體不良水平保持穩健可控。其中:信用卡應收帳款不良率1.66%,較年初上升0.34個百分點,其中因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變化造成的不良率上升為0.34個百分點。

「四季度的零售不良提升,一方面與認定標準有關,另一方面也受整體宏觀形勢的影響」,一位平安銀行內部人士表示,但是如果將視野拉長,把平安銀行資產質量以三年周期看,過去三年、平安銀行的資產質量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良率、關注率都已經大幅改善。特別是科技的運用以及零售、對公的客戶結構調整,又使得資產質量得到很大的優化。

「對公不良資產基本出清,新增授信不良到目前為主都保持零記錄」,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在發布會上說,「調整和轉型,使得我們有信心在疫情過後,全力把留下的缺口補上,完成全年的目標」。

◆ ◆ ◆

四、文化:贏在未來的保證

回溯過往,平安銀行轉型零售銀行之路充滿坎坷。面向未來,打造一個「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是更高的要求。

打造智能化零售銀行,與其說是業務重點的取捨,倒不如說是企業文化和氣質的重塑。這種文化的改變與一把手的作風密不可分。在過去三年中,謝永林用集團強執行力的文化,將平安銀行徹頭徹尾改造。與三年前相比,今天的平安銀行,充盈著躬身服務的零售氣質。

2019年財報顯示,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799.73億元,同比增長29.2%,在全行營業收入中佔比58.0%;零售業務淨利潤194.93億元,同比增長13.8%,在全行淨利潤中佔比69.1%。零售業務的利潤佔比更是達到了70%。管理零售客戶資產達198.27億元,同比增長39.9%。

正是靠著這種從上到下的不懈努力,平安銀行用了三年時間,發生了驚人的蛻變,從過去的一家對公為主的銀行,變成一家零售為主的銀行。從過去一家的戰略不太清晰的銀行,變成現在業務結構優化、特點突出的銀行。

也正是憑藉這種力量,謝永林和團隊堅信,未來平安銀行轉型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持續不斷地朝打造一個「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目標邁進。

相關焦點

  • 銀行零售業務發展了,對公業務呢?
    對公業務為傳統銀行帶來豐厚的利潤,近年來,監管趨嚴、市場不斷開放等因素導致對公業務利潤空間持續收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下降。基本面,金融科技、生態圈平臺緊緊瞄準銀行供應鏈上的直接客戶,並設法滲入其ROE較高的業務,擠壓銀行對公業務利潤空間。
  • 如果平安銀行是航母,艦長要帶它駛向何方?
    從這份「成績單」中不難看出,經歷了三年時間,平安銀行已經從過去的一家以對公為主的銀行,變成一家零售為主的銀行,發展戰略脈絡更清晰、業務結構更優化、特點也更為突出。圖片來源:安信證券研究中心2019年是平安銀行實施向零售轉型戰略後的第三年,旗下零售業務營收佔比接近六成,利潤佔比接近七成,標誌其零售轉型已經實現。同時,隨著對公業務再次啟動,平安銀行「大零售、大對公」六四佔比的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 平安銀行「口袋財務APP」升級為「平安數字口袋」
    金融數位化轉型大潮不斷推進,銀行數位化服務轉型發展的成果相繼展現。  近期平安銀行「口袋財務APP」升級為「平安數字口袋」,以新品牌、新Logo、新體驗面向廣大企業用戶。  「平安數字口袋」:以客戶和場景為出發點,突破傳統財務功能的局限,服務對象由客戶升級為網際網路用戶,服務能力範圍由銀行擴展至集團內外,服務模式由單點金融走向金融+非金融的服務閉環,為對公戶、中小微企業及企業員工,提供基於場景的數字資產管理及綜合性服務。
  • ...訪平安集團團金會副主任、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張小璐
    平安集團團金會副主任、平安銀行(000001,股吧)行長特別助理  張小璐  「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2019年,平安銀行攜零售轉型異軍突起之勢,開始加快發力對公業務,以構建金融生態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接連不斷推出
  • 平安銀行的零售走向,會不會是「升級版的螞蟻金服」?
    - 論近年來趨勢,平安銀行(000001,股吧)是「增速之王」,是業內最強勁的黑馬。平安有兩招殺手鐧,一是科技布局,二是背靠集團綜合金融的展業組合拳,這兩大優勢帶動著生產力,已經打出乘數效應,體現在了零售產品、服務及業績上。   2020年上半年,零售板塊對平安銀行整體收入和稅前利潤貢獻度均已過半,其中對營收貢獻度為55.3%。
  • 平安銀行2020年中期營收、撥備前利潤兩位數增長 數字引領 夯實...
    平安銀行(000001,股吧)日前公布了2020年半年報,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貿易戰、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該行核心業務保持韌性,業務增長質效提升,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  2020年6月末,平安銀行管理零售客戶資產(AUM)23,216.1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7.1%,其中私行達標客戶AUM規模9,230.5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5.8%;個人存款餘額6,427.9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1%;零售客戶數及平安口袋銀行APP註冊用戶數均突破1億戶,零售客戶數達到10,167.6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4.7%;平安口袋銀行APP註冊用戶數10,278.68
  • 中信銀行對公金融「成就夥伴」——協同模式就是生產力
    縱觀國內外傳統的大型綜合性集團,無論國外的伊藤忠、三星、通用,還是國內的平安、華潤、中糧、招商局等,抑或網際網路時代誕生的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小米、美團等新商業的「巨無霸」和「獨角獸」,其戰略、資本、技術、渠道投入最終的落腳點是商業模式,它們成功的本質無不是商業模式的力量。百年老店行穩致遠的關鍵不在資本的積累,而是思想和商業模式的沉澱。
  • 「原創」科技+生態賦能 打造對公業務「發動機」——訪平安集團團...
    平安集團團金會副主任、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張小璐「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2019年,平安銀行攜零售轉型異軍突起之勢,開始加快發力對公業務,以構建金融生態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接連不斷推出,對公業務作為銀行發展「發動機」的作用逐漸顯現。
  • 《經濟學人》解碼平安科技:一場由內而外的蛻變
    而今,平安的市值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並將自己重新定義為一家圍繞保險業務建立的綜合型科技集團。2020年12月3日,一篇以《蛻變》為題的文章被刊載在《經濟學人》雜誌上,作者由內至外,向讀者展現了平安集團科技賦能的成果。據悉,創刊170多年的《經濟學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雜誌之一,也堪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媒體。
  • 傳統對公經營思路已過時 多家銀行現在力推「數字金融」
    一位國有大行總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近幾年,一些股份行在零售銀行出現不少風險事件,其本質上是反映了對公能力的不足。2017年以來,多家股份制銀行大力度投入「大零售」戰略,以線上化、移動化等數字金融方式展業。
  • 科技提升客戶體驗,平安口袋銀行App榮膺「亞洲銀行家」大獎
    8月28日,由國際權威財經雜誌《亞洲銀行家》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未來金融峰會及中國獎項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憑藉金融科技實現最佳用戶體驗等優勢,平安口袋銀行App摘得「中國最佳手機銀行應用」重磅大獎。
  • A股上市銀行三季報陸續披露 零售業務價值貢獻顯現
    第三季度業績仍在低位截至10月28日,已有9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三季報,分別為平安銀行(000001,股吧)、上海銀行、青島農商行、張家港行(002839,股吧)、常熟農商行、無錫農商行、蘇農銀行(603323,股吧)、寧波銀行(002142,股吧)和成都銀行。
  • 平安銀行冠名BLG戰隊,「金融+電競」玩在一起
    這是繼贊助BilibiliWorld,成為上海電競大師賽首席合作夥伴後,平安銀行在「金融+電競」的又一次「出圈」代表作。據了解,自今年8月,平安銀行與嗶哩嗶哩電競達成戰略合作以來,通過品牌層面聯合、配套產品服務、推出B站聯名卡、打造IP形象等形式,實現與Z世代的跨圈聯動,表明了平安銀行卡位年輕市場賽道,深耕「Z世代」客群,加速零售破圈轉型的決心。
  • 平安銀行冠名BLG戰隊,"金融+電競"玩在一起
    據了解,自今年8月,平安銀行與嗶哩嗶哩電競達成戰略合作以來,通過品牌層面聯合、配套產品服務、推出B站聯名卡、打造IP形象等形式,實現與Z世代的跨圈聯動,表明了平安銀行卡位年輕市場賽道,深耕"Z世代"客群,加速零售破圈轉型的決心。
  • 平安銀行冠名BLG戰隊 「金融+電競」玩在一起
    據了解,自今年8月,平安銀行與嗶哩嗶哩電競達成戰略合作以來,通過品牌層面聯合、配套產品服務、推出B站聯名卡、打造IP形象等形式,實現與Z世代的跨圈聯動,表明了平安銀行卡位年輕市場賽道,深耕「Z世代」(泛指在1995年-2009年間出生的人)客群,加速零售破圈轉型的決心。
  • 華夏銀行「被貸款」2239萬上熱搜,與平安普惠合作大額助貸產品
    繼中行原油寶巨虧、中信銀行洩露個人隱私、寧波銀行員工跳樓自殺之後,昨天(5月12日),華夏銀行又因「被貸款2239萬元」上了熱搜。實際上,由於違規發放信貸、貸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自2020年開年以來,華夏銀行已收到銀保監會千萬元罰單。消金界發現,華夏銀行「龍E貸」產品在被監管處罰、違規整治了兩個月之後,近期又重出江湖。
  • 每經專訪平安銀行資產負債總監兼資產負債管理部總經理潘梅:降低...
    2020年,平安銀行全面升級了新三年戰略。在平安銀行半年報業績發布會上,該行董事長謝永林公開表示,平安銀行未來三年的業務目標,是重塑資產負債表,打造數字銀行、生態銀行、平臺銀行三張名片,打造低風險、低成本、穩收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 "得場景者得天下",平安銀行信用卡以極致客戶體驗鞏固頭部地位
    作為平安銀行零售轉型的先鋒軍,平安銀行信用卡在零售戰略轉型中快速發展成為了行業第一梯隊,客戶規模、消費、資產質量在行業中名列前茅,2020年1-7月新戶數超450萬,穩居股份制銀行榜首,消費金額穩居行業第二。
  • 平安銀行摘得「亞太最佳手機銀行App」等兩項大獎,打造全球智能化...
    日前,《環球金融》雜誌主辦的「2020世界最佳數字銀行獎」評選結果揭曉,平安銀行憑藉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積極轉型和成功應用,獲評「中國最佳數字銀行」及「亞太最佳手機銀行App」兩項大獎。該獎項體現出獲獎機構在亞太地區零售金融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同時位列其中的還有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星展銀行。零售「四化」新策略,打造全球智能化零售銀行平安銀行從2016年開始向零售業務轉型,歷經三年多的探索與發展,已成長為國內智能化零售銀行的龍頭。
  • 21金融研究丨疫情影響下銀行對公業務規模為何逆勢增長?
    國有銀行傳統上對公業務更為強大,零售轉型是提高零售業務佔比,股份行零售轉型不應以規模擴大為目標,而應是結構調整。從總體發展上看,更應該提高對公業務能力。 股份行對此也有清醒意識。一位華南股份行總行人士表示,這兩年該行也在反思,過於激進的零售轉型策略,短期內確實能提高發卡量、個人消費貸款佔比,但長期來看增長仍是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