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行觀察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所有中國商業銀行來說,都是一個考驗。在實體網點無法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數位化經營能力高低立判,一些人「臨時抱佛腳」,另一些人卻淡定沉著、逆勢成長。
平安銀行就是後者。
從2020年2月10日開始,全行員工正常復工,整體指標可控。得益於遠程辦公系統和線上服務平臺,連疫情最重地區的武漢分行,零售新資金流入、理財業務恢復率都超過100%,對公存貸款與投行業務都比年初實現增長。
這就是平安銀行數位化經營的實力。在2020年2月14日的平安銀行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再次重申打造「全球領先智能化零售銀行」這個核心戰略目標,並將繼續按照「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的方針,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
2019年平安銀行的業績,既是對新管理層過去三年總結,更昭示著這家銀行未來的潛力。年報顯示,2019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379.58億元,同比增長18.2%;淨利潤281.95億元,同比增長13.6%。
在向零售轉型戰略實施三年之後,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佔比接近六成,利潤佔比接近七成,零售轉型已經實現。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對公業務的啟動,大零售、大對公六四佔比的均衡格局逐步形成,零售、對公、資金同業協同發展的思路日漸清晰,科技引領的作用更加凸顯。
謝永林指出,經過前三年的轉型積累,節奏均衡的業務配比、健康持續的資產質量和全面數位化的經營能力,將成為未來平安銀行發展的三大關鍵動能。
一個「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雛形已見。
◆ ◆ ◆
一、未來,銀行如何持續盈利?
2020年2月14日,平安銀行的業績發布會,深圳、上海、北京三地同時連線,最高峰時27萬人在線觀看。
在這場發布會的提問環節,一位券商分析師問謝永林,「在國家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大趨勢下,商業銀行如何更好的發展?」。
同樣的問題,就在一個月之前的1月8日,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也曾問過謝永林。
如果將這個問題「翻譯」一下,其實就是在經濟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直接融資佔比不斷提升的新階段,商業銀行如何永續經營。
這是所有銀行經營者都需要面臨的「大勢」。利差一直是中國商業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利率下行就意味著利差不斷縮減,銀行的利潤空間也將受到擠壓。
平安集團一向有注重戰略謀劃的傳統,馬明哲一直要求各個子公司在開展業務之前先找準大勢。其潛臺詞是,找準了大勢,企業經營就相對容易,如果押錯了方向,就南轅北轍了。
在謝永林看來,支持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與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並不衝突。但是,它對銀行資產負債主動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用他的話說,銀行無論做小微還是消費貸,都要竭盡所能找到更多的數據,建立風險管理模型,解決「誰可以貸、誰不可以貸,誰的利率可以降低,誰的利率只能高」的風險定價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就道出了平安銀行零售、對公、同業協同發展的戰略。
熟悉銀行的朋友都知道,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穩定的負債,提升銀行的資產供給能力,與此同時,資產質量穩定、回報率高的資產,又能吸引更多的負債。
因此,謝永林所謂的「主動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其實是一家銀行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將這個要求具體拆解到零售、對公和同業板塊三個板塊,對應的就是該行三個條線 「3+2+1」經營策略。(具體見下表)
先從負債側說起,零售中的 「基礎零售」、對公中的「交易銀行」、同業中的「新交易」,將這些服務能力提升到極致,就能吸收到穩定、低成本的負債。「基礎零售」對應「口袋銀行」客戶端,「交易銀行」對應「口袋財務」平臺,而「新交易」能力則有來自華爾街等豪華交易團隊的專業人才保證。
而從資產端來說,平安銀行對公抓「一大一小」,即「戰略客群和小微客群」。以戰略客戶為例,平安銀行的做法是以客戶需求為核心,配合「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的打法。
謝永林說,過去的銀行是甲方想法,從自身利率考慮希望提升利率,但平安銀行有集團資源,通過綜合金融,著眼於通過直接融資等手段降低客戶槓桿,並以此換取中間業務收入和核心存款。
除了眾所周知京滬高鐵,平安銀行還與證券、資管等其他集團子公司合作,引入險資,為國家電投通過保險私募基金實施債轉股;幫助華電國際電力發行永續中票;這些努力都將平安的綜合金融優勢寓於實踐,並以此換回中間收入,並得以切入核心存款,以及巨頭上下遊資產鏈的中小客戶資源。
這種綜合金融的協同,在國際上已經有成熟的案例,摩根大通就是其中的代表。
摩根大通業務包括投資銀行、金融交易處理、投資管理、商業金融服務、個人銀行等,綜合金融的優勢讓其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全能選手」,也是市值最高的金融霸主。
有意思的是,摩根大通商業銀行板塊的具體工作策略為:1)加強交叉銷售;2)守住風險底線;3)加強科技賦能;4)擴大業務覆蓋。
這與平安銀行的策略不謀而合。
對於平安銀行來說,協同的效果也適用於零售和對公業務之間的關係。2019年,平安銀行重新發力對公業務,這引起了外界關於零售和對公業務關係的問題。
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說,平安銀行打造零售銀行的戰略是不動搖的,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在這個過程中,會繼續保持零售和對公業務六四開的比例不變,加強零售和對公的協調。在他看來,對公可對零售提供存款以及資產等方面支持,並能在某些行業生態中(如汽車)相互協同。
在謝永林眼中,各個業務板塊的「節奏均衡」,已經成為了平安銀行發展的關鍵動能,通過各個板塊之間的聯通,來推動總盤子越做越大。
◆ ◆ ◆
二、平安銀行的三張新名片
如果說2019年是平安銀行三年轉型的收官之年,那麼2020年則是平安銀行進入轉型新階段的元年。
在業績發布會上,謝永林說,在零售轉型的大方向下,平安銀行未來將著力打造「數字銀行、生態銀行、平安銀行」三張名片。
任何戰略都有延續性。要理解這三張名片內涵,就要從平安銀行過去三年轉型實踐中尋找線索。
2016年底,新一屆平安銀行領導班子上任不久,就開啟了全面戰略轉型,制定了12字戰略方針--「科技引領、零售突破、對公做精」。當時,管理層對零售銀行發展提出了定量目標,2年實現零售客戶達到1.1億,4年實現零售利潤佔全行50%以上。
平安銀行,成為除了國內招商銀行之外,第二個明確提出全面向零售轉型的銀行。零售銀行是目標,綜合金融和科技引領則是手段。
平安集團有最豐富的To C綜合金融資源和渠道。壽險代理人渠道、財富業務經紀渠道、汽車之家、平安好醫生等平臺,都擁有豐富的C端客戶資源。
謝永林要求平安銀行向集團 「不顧一切的靠攏」。以乙方的姿態,去對接集團內各個板塊,以及他們背後的客戶、產品、渠道、科技等資源。目前,平安銀行貸款、信用卡等零售業務的獲客,接近50%來自於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資源。
早在2013年,謝永林曾奉命重整平安證券,他做了兩件最重要的事,一是All in新技術,二是全面向集團靠攏。
掌舵平安銀行,他幾乎複製了同樣的路徑。
在協調集團資源上,也是平安集團總經理兼聯席CEO的謝永林,有著獨特的優勢。2019年10月28日,謝永林帶著銀行以及分管的旗下其他子公司開了兩天會,按照業務屬性打通各專業公司的優勢,以此升級綜合金融的「殺手鐧」。
在這個集團戰略的通盤考量中,擁有帳戶的平安銀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謝永林認為,銀行在集團當中既是發動機也是受益者,前者是說平安銀行的利潤可以為集團進一步發展提供保障,與此同時,集團的其他業務又能給銀行帶來流量和業務協同的機會。
今天,平安銀行新增客戶和新增財富管理規模中,有40%來自集團內部的協同。產品端則協同了壽險、產險、以及投行方面的產品,就連平安好醫生問診和高爾夫球場的預定,都可以通過銀行的App實現。
打造生態銀行這張名片,就是綜合金融的自然延伸。在2019年業績發布會上,謝永林提出,要構建覆蓋客戶全旅程的生態銀行,以協同固城牆。配合集團「金融+生態」戰略,進一步發揮客戶多、數據多、場景多的優勢,助力各類新模式落地,推動生態圈的構建。
不僅「生態銀行」,連打造「平臺銀行」名片的提法,也與綜合金融有關。生態銀行側重集團內部視角,平臺銀行則同時聚焦外部合作方,力圖通過開放銀行實現批量式獲客、場景化經營。
除了綜合金融,科技的引領也是平安零售轉型的關鍵。年報顯示,2019年末,平安銀行科技人員(含外包)超過7,500人,較上年末增長超過34%。2019年,平安銀行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投入同比增長35.8%,其中用於創新性研究與應用的科技投入10.91億元。
這個規模和投入不要說在股份制銀行,放之國有大行也毫不遜色,而這還沒有提到平安集團的科技實力。
另一個可資佐證的例子是,今天平安銀行負責零售業務的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之前曾是攜程的CTO,讓一個技術出身的人,去做零售業務,這本身就體現了科技對於業務引領。
一位曾經在平安工作過的金融科技高管說,平安銀行的科技改造不只停留在與客戶交互的前臺,其中臺也在2019年完成了新的科技改造,這在商業銀行中無疑是領先的。
科技投入帶來了用戶的增長。截至2019年末,平安口袋銀行月活躍用戶數(MAU)3,292.3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23.5%。而在三年多前,這個數字僅有不到百萬。
正是嘗到了科技引領的甜頭,平安銀行未來另一張重要名片,就是「數字銀行」。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三個三」目標,在決策層面實現「三先」,即「先知、先覺、先行」;在經營方面實現「三提」,即「提效益、提效率、提產能」;在管理方面實現「三降」,即「降成本、降風險、降人力」。
2019年,平安銀行是滬深兩市最先公布財報的銀行,而且比上年發布的時間提前了一個月,這就得益於平安銀行的智慧財務系統。
◆ ◆ ◆
三、核心資本有保障,
「刮骨療毒」般提升資產質量
在談及2019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時,謝永林提到了年初可轉債的發行。
2019年1月25日,平安銀行完成了260億元可轉債的發行。9月成功轉股,轉股率接近100%,從開始轉股到觸發有條件贖回僅用19個交易日,這是一個A股金融企業債轉股的「奇蹟」。刷新了整個行業的歷史紀錄,此前的紀錄是138天。
「我們很想做一匹千裡馬,但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飼料」,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張小璐用這個比喻,說明了資本補充對於平安銀行發展的重要作用。
平安銀行利用這個機會,在去年四季度,加大了對公的信貸投放,2019年平安銀行實體貸款較年初增長3257億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四季度末,與此同時,總資產、存款總額、貸款總額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雖然收益沒有在當年體現出來,但是為未來打下了基礎。
在加大貸款投放的同時,也消耗了部分資本。2019年年報顯示,平安銀行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為9.11%,較三季報下降64bp,市場產生了「平安銀行是否很快就要再融資?」的疑問。
對此,平安銀行財務長項有志表示,過去幾年,平安銀行一直通過「雙輕」戰略來減少資本消耗。但與此同時,平安銀行也準備了三年的資本規劃。2019年,平安銀行500億永續債已經獲批,並發行首批200億。剩餘的300億,平安銀行將在未來三年(2020-2022年),擇機分批次完成發行,這主要是置換未來三年301億元二級資本補充工具和200億元優先股到期。
據悉,以上融資完成後,平安銀行的資本水平將達到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現在,平安銀行的歷史包袱已經基本消化完畢,撥備計提也將逐步回歸到正常水平,未來內生的利潤增長能力和動力將大大增加,這將有效補充業務發展所需要的資本。
除了資本補充之外,市場的另一個關注點是,2019年平安銀行信用卡等零售業務不良率顯著上升,擔心風險是否會大面積爆發。
資產質量是銀行發展的生命線。平安銀行曾有過教訓,在2016年,受經濟形勢下行的影響,對公業務的強周期性讓平安銀行資產質量出了問題。2016年,不良率達到了1.74%,為歷年峰值。
2016-2019四年間,平安銀行每年撥備接近500億元,這種刮骨療毒式的做法,基本上卸了平安銀行資產質量的包袱。
2019年零售不良率上升,主要與平安主動收緊了不良貸款的認定標準有關。年初,該行零售貸款採用逾期90天以上作為不良認定的主要標準,年末,改為採用逾期60天以上,導致逾期60天-90天之間的貸款一次性增加到不良貸款中。
截至2019年末,個人貸款不良率1.19%,較年初上升0.12個百分點,若按原五級分類標準,不良率較上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整體不良水平保持穩健可控。其中:信用卡應收帳款不良率1.66%,較年初上升0.34個百分點,其中因不良貸款認定標準變化造成的不良率上升為0.34個百分點。
「四季度的零售不良提升,一方面與認定標準有關,另一方面也受整體宏觀形勢的影響」,一位平安銀行內部人士表示,但是如果將視野拉長,把平安銀行資產質量以三年周期看,過去三年、平安銀行的資產質量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良率、關注率都已經大幅改善。特別是科技的運用以及零售、對公的客戶結構調整,又使得資產質量得到很大的優化。
「對公不良資產基本出清,新增授信不良到目前為主都保持零記錄」,平安銀行行長胡躍飛在發布會上說,「調整和轉型,使得我們有信心在疫情過後,全力把留下的缺口補上,完成全年的目標」。
◆ ◆ ◆
四、文化:贏在未來的保證
回溯過往,平安銀行轉型零售銀行之路充滿坎坷。面向未來,打造一個「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是更高的要求。
打造智能化零售銀行,與其說是業務重點的取捨,倒不如說是企業文化和氣質的重塑。這種文化的改變與一把手的作風密不可分。在過去三年中,謝永林用集團強執行力的文化,將平安銀行徹頭徹尾改造。與三年前相比,今天的平安銀行,充盈著躬身服務的零售氣質。
2019年財報顯示,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799.73億元,同比增長29.2%,在全行營業收入中佔比58.0%;零售業務淨利潤194.93億元,同比增長13.8%,在全行淨利潤中佔比69.1%。零售業務的利潤佔比更是達到了70%。管理零售客戶資產達198.27億元,同比增長39.9%。
正是靠著這種從上到下的不懈努力,平安銀行用了三年時間,發生了驚人的蛻變,從過去的一家對公為主的銀行,變成一家零售為主的銀行。從過去一家的戰略不太清晰的銀行,變成現在業務結構優化、特點突出的銀行。
也正是憑藉這種力量,謝永林和團隊堅信,未來平安銀行轉型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持續不斷地朝打造一個「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能化零售銀行」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