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是當前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面對新的歷史特點,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個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高等教育規律,深刻汲取延安精神營養,以只爭朝夕、真抓實幹的勁頭和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氣魄,破解高等教育難題,厚植高等教育自信,在創辦新時代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中取得新氣象新作為。
高舉旗幟,在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中厚植自信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靈魂,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自信。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要把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自覺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切實做到「四個服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地高高地舉起來,把這面旗幟插到每一個課堂,高揚在每一名師生心中。圍繞教師和學生兩大群體,發揮好學科帶頭人、老教授、老專家等學校精神和校園文化傳承者承載者示範者的作用,在傳幫帶上見效果,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四個引路人」,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要切實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政治優勢,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築起融涵理想信念、生活黨建、網絡思政、資助、心理健康、就業創業指導、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疫情防控等多元素的綜合育人體系。
解放思想,在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中厚植自信
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弘揚延安精神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角,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自身文化的傳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服務國家戰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是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拓展,也是大學展現自信的重要途徑,更是新時期大學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生動實踐。這就要求我國大學必須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掌握國際話語權,同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地對外輿論力量。在黨的十八大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我國大學迫切需要思想觀念的創新、思維方式的變革、價值理念的創造和話語體系的構建。這不但需要中華民族歷史經驗的支撐,還需要深邃厚重的文化自覺。中國大學獨特的學術話語體系必須把問題與學理、體驗與思想、內容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思考和解決複雜的時代問題,真正將其創造性地轉化成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既賦予其本土情懷,也賦予其國際視野,在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中培養高等教育自信。
強化制度,在提升學校治理效能中厚植自信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問題出發,制定了以維護黨中央權威、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為統領的制度體系,改進了黨的治理體系。這一做法為新時代加強高等教育制度建設、形成高等教育制度體系、完善大學治理結構提供了借鑑。我國大學治理結構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既符合大學內在屬性和管理規律,又有利於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要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建設隊伍,探索教授治學,堅守學術自由,堅持依法治校。不斷完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進一步創新辦學理念,凝練辦學特色。切實加強校、院兩級班子決策議事制度建設,堅持完善校、院兩級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鼓勵支持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不斷提高辦學治校水平。探索建立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調機制,構建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既相互獨立、又協調配合的運行機制。健全完善學術委員會制度,構建學校、學院和學科三級學術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其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資源配置監督機制,探索建立內外結合的資源配置效益評估機制。要更加注重加強陽光治校,保障權力規範運行,不斷推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以人為本,在創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厚植自信
以人為本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的基礎和核心內容,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弘揚延安精神,就要以人民群眾的幸福為檢驗標準,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多做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創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夢想,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期盼,是我國高等教育自信的重要源泉。創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惟有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才能贏得成功,贏得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和未來的選擇,中國一流大學必然服務和貢獻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以「為民」為根本要求,將推進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相結合,與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期待相結合,滿足人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務實」為有效途徑,從遵循教育、知識和人的發展規律出發,提高辦學質量、推進內涵建設;以「清廉」為可靠保障,建設高尚價值追求、高貴品格修養的道德高地和學術聖地,構建公平普惠、多元開放的教育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學有優教的期待,進而獲得人民群眾更多的擁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