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詩齊名的宋詞, 又被稱為長短句,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宋詞主要分為兩大派別,其中一派為豪放派,還有另一派為婉約派。這兩大派別,都有十分傑出的人才代表,豪放派代表詞人主要就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代表詞人,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李清照外,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詞人,他就是:柳永。
柳永,原名柳三變,字景莊,後改名為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是北宋一位著名的詞人,而且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同時還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
民間曾有這麼一句話:「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年少時有濟世之志,多次進京趕考,可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落榜,照理來說,他既然是婉約詞派的代表和創立者之一,他的才華應該不次於各位中榜之人,可為何多次落榜呢?
其實,他生於一個極具儒家思想的家庭,但他天性卻桀驁不馴,放蕩不羈,熱衷於出入「秦樓楚館」,其實就是酒肆青樓,煙花柳巷,在宋朝,民間的教坊,青樓等大興,坊間歌伎以歌舞,唱詞吸引顧客,那時的坊間的詞,多半由當時盛名詩人所填,大詩人如王之渙,王昌齡,白居易等詞亦為流傳坊間,而柳永這位詩人,可謂是與歌伎相處甚深,可以這麼說,柳永流連教坊,經常為歌伎填詞,歌伎同時也是柳永詞的演唱者和主要歌詠對象,現世存世柳永詞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約150首,在蘇杭二州,幾乎所有歌伎都與柳永結識,這也激發了柳永的創作熱情,而且滿足了柳永的情感追求,進而促成了他的創作風格,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
本來柳永作《望海潮》,名聲極盛,又作新樂府,為時人傳誦,宋仁宗洞曉音律,對其儒雅之詞,早年亦頗好其詞,可後來柳永混於樂坊,多作豔詞,宋仁宗頗有不滿,及柳永第三次進京趕考,後進士放榜時,仁宗就引用柳永的詞《鶴沖天·黃金榜上》中一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言到:「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再有人向仁宗推薦柳永,仁宗便回復「且去填詞」,令柳永此後不得志,於是,這位大詞人便成了奉皇上聖旨作詞的詞人,這「奉旨填詞柳三變」就這樣流傳下來,可惜柳永就此,再與仕途無緣了。
晚年的柳永,只好於青樓樂坊等填詞,其窮困潦倒,幸得不少歌伎相濟,據傳聞,連柳永逝世,皆為歌伎湊錢替其安葬。每年清明節,歌伎相約祭奠,並在宋室南渡前,一直流傳這麼一種民間風俗,稱之為「吊柳七」或「吊柳會」。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位大詞人,雖仕途失意,但創下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的民間奇蹟;雖流連青樓樂坊,曉風殘月,但亦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詞作骫骳從俗,天下詠之!
惜奉旨填詞柳三變,平生惟願淺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