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經常會發生一些大型戰役,那種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次的那種戰役。比如在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在歷史的記載中就是一場百萬軍隊作戰的一場戰役。既然是打仗,那自然也就會造成許多人死去,而且在古代,還沒有現在這樣的先進的醫療設備受到一點小傷,就有可能危機生命,最後身死。為此當時古人們會想各種方法來躲避兵役,甚至有人選擇自殘手足。大型戰役的戰爭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一場戰役中,正常的情況下,只要軍隊損失了三成,就會造成軍心浮動,這也是為何在戰場上俘虜的人數往往比殺死的人要多得多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誰都不想隨隨便便死掉,那古代打仗的時候衝在第一排的士兵又是怎麼想的呢?或者說為什麼有人願意衝在第一排呢?古代打仗不像電視中那樣將軍一聲令下就一窩蜂的往前衝,而是非常講究陣法。典型的如:步兵在前,弓兵在後,騎兵在側翼負責迂迴包抄。而且古代練兵首要任務就是讓士兵服從軍令。孫武用宮嬪給吳王演示練兵時甚至還斬殺了吳王的兩位愛妾,目的就是灌輸絕對的服從。所以,當士兵被安排在第一排時,必須跟隨整個軍陣的移動,後退一定會被殺,裝死則會被踩死。
西方是非常注重打仗的陣型的,古羅馬軍團一般是讓新兵蛋子在前方打頭陣,經驗豐富的老兵則在後排壓陣。古羅馬是僱傭兵制度,打仗的都是職業軍人。老兵戰鬥經驗豐富,心理素質好,即便是前排出現了崩潰情況,後排的老兵依舊能憑藉身經百戰的戰鬥意志穩住隊形,不至於被敵人衝垮。在東方,像是蒙古人和滿人在打仗時都是驅趕戰俘在前面當炮灰,消耗地方有生力量,而自己人就在後面收割人頭。十幾萬蒙古軍之所以能夠橫掃亞歐大陸靠的就是這個方法,而滿人同樣也是用這個方法徵服中國的。
在利益的驅動下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豁出性命去搏一搏的,只要你有足夠多的戰功只要有足夠的利益,有很多人會為了出人頭地而站在第一排。比如說秦國當年由於對於戰功賞賜太豐厚,導致秦國人都盼望著打戰。那麼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率真的那麼高嗎?其實據我研究並不是,因為在古代交戰對於雙方來說導致傷亡最大的是弓箭,如果身上的裝備不夠好就很容易死,相反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由於要首先接觸敵人,所以穿的是最好的盔甲,甚至還有盾牌來抵擋弓箭,所以說活下來的機率還是不小的。明朝名將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後,也是靠著首登之功,一步步從盜寇成了明朝的鄂國公。就算你在率先登城的時候陣亡了,你的家人也會因此得到重賞甚至升官封爵,古代大型戰役,第一排的士兵是怎樣的心情?是不是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