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士兵明知必死為何還上?看完才明白想跑太天真

2020-12-08 虎臣君

在古代的戰爭中,由於是冷兵器作戰,所以非常的血腥殘忍。尤其是攻城戰,可以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那麼,在如此嚴酷的戰場環境下,最開始上戰場的士兵基本上是必死的,為什麼還願意上呢?虎臣今天就來帶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你可能不知道,在古代先登有多少封賞!

什麼叫先登?指的就是先登上城牆的勇士。古代士兵的上升方式是非常單一的,老早的時候是沒有科舉的,科舉在隋朝之前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在隋朝之前,你想成為貴族,那麼就只能依靠軍功。其次,即使有了科舉,也不是人人都能去讀書的,你讀書意味著你沒時間務農,你沒飯吃,所以即使是所謂的寒門,其實也沒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貧寒。

虎臣和大家說這些,只是想讓大家知道,在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有多麼困苦,用來凸顯士兵為何悍不畏死。因為士兵登城封賞是非常豐厚的,豐厚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李如松攻平壤,先登5000兩白銀,這是活人的,死人也有,不是說你死了就沒了,死了你家人也能領個百八十兩銀子。不要小看這百八十兩銀子,這些錢可以直接讓你家從貧農變成一個小地主。如果你不要銀子,那也沒問題,給你官爵,還是世襲的那種,鐵飯碗你不開心麼?

其次,很多人都被古代的攻城戰給誤導了,其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血腥。古代攻城是非常有講究的,不是說所有的城都會攻,一些不是戰略位置的小城,是不會去打的,第一消耗時間,第二打不下來反而挫傷士氣。所以一般攻戰略大城,但是這樣的城相對來說非常堅固,所以不能強攻,一般都是圍而不攻,斷糧,汙染河道,找內應,用大型攻城器械等等,而且先登的裝備相對普通士兵來說更加精良!

不光有胡蘿蔔,還有大棒!有督戰隊,而且你如果想回頭,或者不想上前,你的戰友都能把你砍嘍!武經總要裡面有兩條虎臣給大家看一看:不尊號令者,斬。擊鼓不進者,後隊斬前隊。歷朝歷代,先登都是大功,秦朝: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上宅。漢代:周勃「下下邑,先登。賜爵五大夫」。三國:東吳丁奉「奉為先登,屯於黎漿,力戰有功,拜左將軍。」明朝:眾軍稍卻,提督手斬怯退者一人巡示陣前。提督挺身直前呼曰: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吳惟忠中丸傷胸,策戰益力。

你可能不知道5000兩白銀是什麼概念?明朝時期一兩銀子能買377斤米,5000兩!說白了,你一個小卒,你奮鬥一輩子,上天再借你五百年,你都搞不到這麼多錢!你不想上,可能被斬首給其他士兵看,殺雞儆猴,可能被你隊友給砍了。但是只要你搏一搏,那麼就有可能翻身,在這種情況下,誰不想搏一搏呢?

就像今天的996,正常人誰願意996?說白了,還不是錢給到位了!有個人大家熟悉,他就是從小兵打到了將軍,而且受到了李世民的接見,他叫薛仁貴。在徵討高句麗之戰中,白衣單騎突破敵陣,斬敵將首級懸於馬下而還。當然咯,普通士兵沒這麼厲害,也不需要這麼厲害。文章到此結束啦,給虎臣點個關注吧,世界上沒幾個人關注我,所以你是特別的~

相關焦點

  • 古代戰場,第一排衝鋒陷陣的士兵必死,為何還搶著上?換你也會衝
    文/行走天涯古代戰場,第一排衝鋒陷陣的士兵必死,為何還搶著上?換你也會衝在我國歷史上所經歷的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戰亂不斷,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亂時期,每一個朝代的皇帝君王如果想要開拓自己的土地,想要獲得更多的權利以及財富的話就會不斷地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也正因為如此,我國才擁有了如此遼闊的土地。
  • 古代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是怎麼想的?
    連孫武都認為攻城是最不得已的情況才去做的,因為死傷太慘重,經常死傷三分之一的部隊都攻不下城池。很多人好奇一個事情,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可以說是最危險不過的了,基本就是十死無生。那麼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古代軍隊攻城時,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為什麼還敢爬呢?
  • 古代戰場,第一排士兵明明知道必死,為啥還搶著衝鋒?換你也會
    導語:古代戰場,第一排士兵明明知道必死,為啥還搶著衝鋒?換你也會在冷兵器時代,雙方依靠刀槍劍戟等武器展開貼身廝殺,而這種作戰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戰爭的主要方式。那麼在這種廝殺搏命的時代,很多人認為第一排的士兵就是最為危險的,因此認為說打仗一定要越靠後越遠離戰場才最好,但是事實上,冷兵器時代第一排卻是士兵們搶著幹的活,那士兵明知第一排危險必死無疑,為什麼還要搶著去呢?說了你可能不信,如果換你,你也會往上衝的。
  • 古代軍隊作戰,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還要站著,原因是這樣的
    古代軍隊作戰,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還要站著,原因是這樣的古代戰場基本都是以冷兵器為主,近戰武器如刀、劍、戟,中程弓箭,遠程投石機,威力沒有現代熱兵器那麼誇張,但傷亡人數卻差不多。大伙兒可以看看整個三國戰爭,犧牲了幾千上萬口人,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冷兵器戰場對於士兵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穿上鎧甲也不能保證絕對安全。通常古代作戰,打的就是士氣,一旦士氣崩潰,那麼軍隊就如同一盤散沙,所以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是非常關鍵的,隨時掌控局勢,時刻給士兵信心,那麼軍隊的整體戰鬥力就能發揮到最大。最讓人不解的是,第一排的士兵明知道會死,為什麼還站在前面?
  • 古代攻城戰中,前排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不怕?你先看看福利如何?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們會發現這樣的細節,古代君主命令軍隊攻打敵人城池時,敵人在城頭上的防守往往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比如,城頭上有弓弩手準備了滾木礌石,甚至滾燙的油,而攻城一方往往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巨大的人力傷亡。
  • 攻城戰時,守城的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頭?
    古代戰爭頻繁,最精彩的無疑是攻城戰,此時攻守雙方因地理跟防禦優劣勢,導致出現的變數很多。通常攻方採用數倍的兵力都奪下守城方的城池。為此各種攻城方法盡出,最常見的就是往城牆上搭架超長梯子,強行爬牆,那麼當時的守城將士為何不直接推翻梯子,阻止敵兵攀爬,反倒是選擇搬石頭放下砸呢?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戰爭史佔據了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在古代,帝王為了穩固勢力、擴大疆域,常命百萬將士兵臨城下,與敵方展開殊死搏鬥。而古代的兵器和戰術相對落後,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士兵們只能搭起木梯,藉助人口優勢爬上敵人城樓。
  • 古代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把雲梯推開?因為誰推誰沒命!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除了看它的人口、土地多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強大的攻城利器或者說武器裝備的優劣。因為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不同,冷兵器時代的攻城略地,更多的是靠著人海戰術,誰的人多誰佔據優勢。
  • 打仗攻城被安排第一個爬雲梯要不要跑?
    連孫武都認為攻城是最不得已的情況才去做的,因為死傷太慘重,經常死傷三分之一的部隊都攻不下城池。很多人好奇一個事情,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可以說是最危險不過的了,基本就是十死無生。那麼面對如此危險的情況,古代軍隊攻城時,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為什麼還敢爬呢?
  • 歷代攻城戰死傷極大,卻總有士兵搶著爬雲梯,他們難道毫不懼死?
    其實,我們現在從許多的古裝歷史類電視劇中,便能看出一點兒古代攻城戰的殘酷之處。特別是當我們在看到古代攻城戰中士兵們扛著雲梯攀爬攻城時,那些搶著爬梯攻城的士兵不是被弓箭射殺,就是被滾木擂石砸死。甚至,一不小心失足從雲梯上跌下去,同樣也會被活活摔死。
  • 古代大型戰役,第一排的士兵是怎樣的心情?是不是必死無疑?
    在我國歷史上經常會發生一些大型戰役,那種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次的那種戰役。比如在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在歷史的記載中就是一場百萬軍隊作戰的一場戰役。既然是打仗,那自然也就會造成許多人死去,而且在古代,還沒有現在這樣的先進的醫療設備受到一點小傷,就有可能危機生命,最後身死。
  • 古代攻城戰很慘烈,首先爬上雲梯的士兵十分危險,為何他們敢爬
    ,往往都是九死一生,那麼為何還有人敢去爬呢?古代的大型城池除了有高聳的城牆作為防護,往往還都會修建護城河,因此攻城一方必須要先將護城河填平,才能去架設雲梯攻城,當然填平護城河的任務也十分危險,為此古人還發明出"車、壕車"這類古代"裝甲車",作為掩護填平護城河,此後才能給架設雲梯提供必要的地基條件;而且古代的雲梯十分複雜,孫武曾說製造準備攻城雲梯,至少要三個月的時間。
  • 古代的城門是木製的,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不敢
    但是當我們查看歷史上各個攻城戰的時候卻發現,古代攻城的時候基本上沒有用火將城門燒穿,反而是用冒著風險用攻城錘去撞擊城門,那麼明明在知道城門是木頭做的情況之下,為何不用火燒掉城門呢
  • 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
    導語: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見將軍打仗的場景出現,他們帶領千軍萬馬,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雖然讓觀眾看了以後感覺很熱血,但真實的戰場實際上要比電視劇殘酷得多。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攻城本是下策《孫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表達佔領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用計謀奪取,或是派使節交涉,差一點的是派兵討伐,最差的做法才是直接攻城,這個損耗的人力物力是前面的幾倍多。
  • 古代守城的士兵,為何不推倒敵方攻城的梯子,老兵:我們又不傻
    畢竟誰都知道,當真真正正要上戰場的時候,沒有人會把戰爭想像的如此簡單。 關於攻城作戰的描畫中經常可以看到進攻的一方搭起很長的梯子攀登城牆,而城裡的士兵就會用石頭木頭之類的東西砸向攻城士兵,這就給很多人造成一個想法,那就是為什麼不直接推倒梯子,這樣不是更加方便嗎
  • 在古代攻城戰中,前排士兵為何都不怕死?知道後恍然大悟
    在古代攻城戰中,前排士兵為何都不怕死?知道後恍然大悟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這樣的細節,當古代君主下令大軍攻打敵方城池時,敵方城頭上的防守往往也是有備而來。比如城頭上有弓弩手,隨時準備著滾木礌石,甚至是滾油,而在這個過程中,攻城方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傷亡。
  •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攻城第一個爬雲梯的士兵有什麼獎賞?
    在古代戰爭中,最危險和艱難的莫過於攻城戰了,《孫子兵法》中就有「上善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說法。 其實,古代攻城並不是像影視劇中一般,一群人扛個梯子就頂著箭矢往前衝,架上梯子就頂著箭雨、滾石往上爬,這麼幹大概多少人命都不夠往裡填的。 《孫子兵法》裡說「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指的就是當場收集木材,現做攻城器械,大概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 古代城門由木頭製成,為何攻城時不選擇火燒城門,到底是何原因
    我們從影視劇中都可看到,古代城門大多是為木頭所製成的木門,便有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成語的出現。且我國古代朝代更迭,大多為武力爭奪,因此在攻城時,守城便成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大多人大抵會疑惑不已,既然城門乃有木頭製成,為何攻城之人不選擇火攻,若用火攻,會容易不少,然事實並非如此,若攻城如此容易,那便不會有如此大的傷亡,且若真能使用火攻,守城之人便也不會用木頭來製作木門。
  • 士兵攻城時,城門上的人為何不把梯子推倒?不要以為古人傻
    過去,沒有飛機和飛彈,每場戰爭基本上都是在人命的基礎上取得的,但是現代士兵的生命變得更加寶貴。當年都是依靠堅固的城牆來防禦敵人,一旦前線的士兵沒有阻擋敵人,城門便是最後的防禦線,一旦城門丟失,整個城市幾乎等於淪陷。當敵人攻擊城市時,他們通常使用梯子爬上城市,而我們發現捍衛城市的士兵通常更喜歡向他們扔石頭,而不是破壞梯子,為什麼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