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歷史轉折,中美第四次關鍵選擇,決定了未來不同的國運

2021-01-13 六爺阿旦

2020年馬上就要結束了,突如其來的疫情被認為永遠的改變了這個世界,2020年也因此被稱作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如果我們回頭去看進入新世紀之後的這二十年,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這二十年裡,一些量變因素在不斷積累,直到2020年,一個全世界都面臨的考驗出現,大家再一次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才鑄就了這次被稱作歷史轉折的質變。

我在之前曾寫過兩篇文章:《二十年來,中國在三個關鍵點的不同選擇,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和《二十年來,美國在三個關鍵點上錯誤的選擇,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分別闡述了我眼中過去二十年,中國和美國在三個關鍵點所做的不同選擇,形成了2020年之前的局面。這三個關鍵點,分別是2001年,美國選擇了發動大規模反恐戰爭燒錢,而中國選擇了加入世貿組織賺錢。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後選擇大規模放水救市,中國選擇大規模投基建資。2015年,美國金融收割失敗選擇放水擴大風險,中國守衛成功選擇收縮降低風險。

這三次關鍵的選擇,把一個矛盾重重的世界,帶到了2020年,如今2020年行將結束,我們回顧這堪稱歷史轉折的一年,驀然發現,這可以算是第四次關鍵的選擇,很可能會決定未來不同的國運。

大家國情不同,這一年不同的選擇有很多,我從金融的角度分析,最重要的有三個。

第一季度:金融,經濟與疫情的選擇

現在關於新冠病毒的溯源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但是依據各國的研究看,不少國家在對2019年初的一些樣本進行回測的時候,就發現新冠病毒已經存在的證據,所以病毒什麼時候最先在哪出現,至今沒有共識,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武漢是最早發現病毒,並向全世界公開預警的城市。

跟之前的各種危機類似,往往對危機最先作出反應的是金融市場,當我們向全世界通報病毒的基因測序結果時,美國不以為意,當1月23日,武漢採取最嚴格的封城措施時,美國確診人數還是十位數,美國忙著關閉中國的入境通道,對國內的防控漫不經心。

直到2月23日,確診人數依然只有34人,然而美股從這天起突然暴跌,才讓美國開始感到擔憂,

美國擔憂的不是疫情,也不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而是擔心美股泡沫的破滅。在美國面對疫情的時候,有一個選擇的順序,很明顯在他們眼裡,按重要性的排序是這樣的:第一金融市場,第二國內經濟,第三才是疫情控制。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美股暴跌的那一個月裡,美國最著急的不是國內的疫情,而是如何拯救股市,在這一點上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很快就達成了共識,最後是決定進行無限量放水救市,行動非常的果斷堅決而快速,所以直到今天,美股不但沒有崩盤,而是不斷的創新高,而與之對應的是,由於疫情的控制乏力,其國內的失業率不斷升高,最後超過了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率,創下了一個新的歷史記錄。

失業率是衡量經濟冷熱的標誌之一,當失業率創新高的時候,可想而知經濟活動的情況是怎樣。這是由於美國優先考慮的是金融市場的穩定,只要美股不出事,其他的就不著急。當然根據事後公布的一些數據看,很可能美國有不少政要在美股暴跌前正忙著減持,而他們是否是通過表面穩定的疫情掩護自己股市逃亡,可能永遠也不會有真相了。

而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看我們國內,選擇的順序恰好相反,我們第一時間考慮的是如何控制疫情,直到4月份,整個湖北已經全部解封,國內的疫情基本控制住之後,我們才開始採取各種措施來復工復產,恢復經濟活動,而自始至終,金融層面的風險我們是放在最後面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路,金融的風險在疫情之下不管哪個國家肯定都會有,但是金融風險的控制最簡單,因為這種系統性的金融風險,解決起來都沒有其它更好的途徑,無非就是通過貨幣政策,採取直接放水的辦法就可以搞定,這不是一個難事,但絕對是一個隱患最多的選擇。

所以在面對同樣的疫情衝擊,而且美國是有後發優勢的情況下,中國選擇了最難的一步,先控制疫情,而美國選的是最輕鬆的那一步,先放水救股市。放水救市何其快哉,美聯儲點點滑鼠數萬億的資金就開始進場行動,股市應聲而起,市場歡聲雷動。而控制疫情,從最艱難的封城開始,既要承受國際上的指責,也會面對國內的質疑,還要保障數萬人的救治,上千萬人的生活,舉國的居家隔離。

正所謂求仁得仁,你選擇什麼,世界就回報什麼。今天美股依然是日常新高,但是疫情的確診和死亡數字,也是每日新高,這不都是美國自己的選擇嗎。而我們的股市雖然還是3000多點,但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了正增長,疫情的控制就更不用說了,是全球的安全高地。大家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當美國在金融市場穩定後,面對的第二個選擇,是經濟和生命,大家又有什麼不同呢?

第二季度:生命至上的抉擇,經濟優先的考量

當2020年來到二季度的時候,各國第一階段的疫情,都開始逐步趨於平穩,這個時候其實是控制疫情的黃金時期,很自然的大家在疫情與經濟的平衡中,要開始權衡生命的砝碼,放在哪一邊更合適。

美國的考量是,如果大家都居家隔離,那可能會餓死更多人,與其如此,不如大家正常工作生活,還可以穩住經濟。當然我們現在也看到結果了,美國錯過了夏季的最佳防控窗口,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4月-6月期間,美國的新增確診人數都還是在一個比較低的規模,這時候是最有可能控制住的時機。

現在到冬天了,死亡人數激增,現在已經超過了33萬人,每天還在以新增死亡3000人左右的速度增加,已經可以說是徹底失控了。

為什麼美國可以考慮經濟,考慮自由,卻沒人考慮最基本的生命呢?這裡面最大的可能是經濟利益被當作大家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而那些死去的老弱病殘,並不是多數人的利益關切點。這個社會是如此的自由理性,又如此的冷漠無情,最後放任疫情成了大家沉默中的共識,代價是數十萬生命。

而在二季度時,我們一度面臨了北京新發地疫情,新疆烏魯木齊疫情的反彈,我們的第一原則從未動搖,都是以保障生命優先,雖然經濟毫無疑問會受到影響,但是在生命面前,一切都不再重要,不計成本控制疫情,不惜代價挽救生命,這是我們的共識,也是我們的準則。在這樣的精神下,每一個地方的疫情,都是全力以赴先控制疫情,即便是經濟上承受著犧牲代價的人,也認可這樣的行動。

所以在二季度結束時,我們看到的中國是逐步進入全面的復工復產,而美國則是在維持經濟和控制疫情間反覆糾結,最後不但疫情沒控制住,失業率也屢創新高。中國有一句老話正好可以概括這種情形: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這也是兩個國家如今疫情與經濟最真實的寫照。

也許選擇沒有對錯,但是結果總有好壞,經過上半年兩個季度的時間,大家各有兩次機會去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毫不猶豫都是選擇了困難,而美國幾乎也是毫不猶豫選擇了簡單,這樣當時間快進到第三季度時,趨勢開始向著各自推進的方向加速了。

第三季度:瘋狂借債發錢,全面復工復產

從三月份開始,美國通過了第一項救助法案,向失業者每周發放600美元的救助金,這項救助持續到7月底,此時美國的疫情已經開始逐步失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此前發生黑人被警察跪死事件引發了全美範圍的暴亂,人們聚集在一起抗議,使得疫情雪上加霜。而原本放鬆疫情的防控,是為了經濟活動不受影響,結果經濟沒有恢復,疫情日趨嚴重。

所以在8月份的時候,美國面對逐步失控的疫情,依然是借債發錢,很多人以為美國給老百姓發錢是為了保障他們的生活,其實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因為美國人都是用信用卡消費,也就是先消費後還貸,如果數千萬人失去工作後沒有及時發錢給他們,那他們第一時間肯定是會放棄還信用卡,這會導致大量中小銀行破產,從而引發一場經濟危機。

所以美國對於發錢這件事從來沒有根本的分歧,唯一的分歧只是發多點還是發更多點,因為大家都明白保障家庭部門的現金流,就是保障美國經濟不爆發危機。但是借債發錢就沒有後果嗎?美國今年的國債規模已經突破26萬億美元,而GDP可能只有20萬億美元左右,這些債將來怎麼還?

沒人在乎,大家只知道不發錢就會出大事,沒人擔心一直發錢,將來會出更大的事,但將來的事將來再說,這就是美國的選擇,先把眼前顧了再說。而同期我們始終堅持沒有大規模放水刺激經濟。印錢簡單,勞動創造財富卻很難,難的事難在一開始,越到後面越簡單,而選擇印錢,將來會更難。

得益於上半年對疫情不惜代價的控制,全國的疫情都進入常態化防疫狀態,所以在三季度我們做要做的是全面復工復產。從三季度開始我們的經濟增長全面轉正,並不斷加速,有了經濟的恢復,何須像美國一樣借債發錢呢?發錢看起來很好,簡單省力,只需要美國財政部發行國債,美聯儲就可以印錢,大家就有錢花,但是國債到最後也是每一個人的債務。

而且從現在的情況看,美國發錢還得繼續下去,川普總統已經籤署了最新的救助法案,規模9000億美元,這樣可以避免經濟危機馬上到來,但並不能保證今後不來。發錢的另一個惡果是,這些錢對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只是日常生活開支的錢,在帳戶上停留片刻之後,就被銀行划走還信用卡了,最後形成了政府發錢,個人還錢,大資本家賺錢的循環,結果就是沒錢的人依然沒錢,有錢的人更加有錢了,美國的貧富差距經歷了神奇的2020年之後,變得更大了。

這都是選擇眼前應急的代價,還是那句話,選擇沒有對錯,但結果必然有好壞。而我們在三季度全面復工復產,沒有類似的擔憂,如果說有一件事相似,那就是疫情期間很多貧困戶的生活會受到衝擊,但扶貧這件事我們從幾年前就已經在做了,今年正是收官之年,我們的扶貧工作也經受住了衝擊和考驗。

要是發錢就可以扶貧,我們早就解決了貧困問題了,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樣,單純發錢只會給未來帶來更多的問題,我們選擇的還是那條最艱難的路,所以取得的是最應得的回報,就像國外覺得我們很多事結果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過程有多麼的艱辛。

當這一切如此理所當然的繼續進行,當時間來到四季度時,所有的結果也是如此的順其自然。

第四季度:菩薩畏因,凡人畏果

在2020年的四季度,11月份的經濟數據可以說驚豔了全世界,我們在三個方面都創下了新高。第一是出口增速躍升至21.1%,創下了自2018年2月以來的新高。

第二是中國出口商品在主要經濟體中所佔份額再創新高。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在經合組織成員與中國的合計出口中,4月至9月中國出口商品所佔份額均超過20%。這個佔比已經創了歷史新高,打破了2015年的最高紀錄。

第三個是11月份的貿易順差達到了754億美元,創了一個歷史新高,今年人民幣大幅升值,本幣升值一般都會影響出口,結果我們不但出口額新高,順差更是破了歷史記錄,這說明我們的盈利能力經受住了考驗。

而美國也創下了三項新高,確診人數每天新高,死亡人數全球新高,國債規模新高。

如果我們只看到結果是如此刺眼的對比,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場國運的僥倖,但是如果我們拉開了2020年的時間維度,回看前三個季度我們各自在做怎樣的選擇,就只會覺得,這才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正所謂菩薩畏因凡人畏果,我們總是在事情的最初,選擇了最難的路,所以我們才能在最後拿到最亮眼的結果。而反觀美國,在疫情之初,先選擇放水救市,在疫情起來後,對經濟和疫情首鼠兩端,結果錯失最後的控制機會,等到三季度只能不停發錢,維持經濟冬眠,現在則把希望全寄托在了疫苗上。

孰好孰壞,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只能交給時間和歷史去評判。

最後

如果說這二十年來,前三次的選擇,是歷史給大家自由選擇了不同的國運之路,那麼2020年,可能就是最後一次在轉折點上的抉擇,而這一次,其實大家只是依靠了自己的選擇慣性,做出了各自認為最正常的選擇,不過如此而已。但是歷史的轉折,也就是幾個不過如此而已匯聚在一起,最後成了僅此而已。

美國今年將會遭受其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衰退,今天大多數人認為這只是一次意外,卻沒有意識到在意外背後已經積累了二十年來的必然,這些必然湊在一起,才完成了這一次衰退,如果我們二十年後回看2020年,可能會發現,這就是歷史的轉折。

每一個轉折背後,都是無數次的選擇,而每一次輕鬆的選擇累積,才促成了一次無法挽回的轉折。我們每一個參與居家隔離的人,都是扭轉國運時力挽狂瀾的一份子,我們是歷史轉折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

2020年即將結束,願我們都以史為鑑,奮鬥不息,開創新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壯闊30年:歷史會證明,他會是中國「國運」的繼續!
    但是,如果我們以辯證的眼光去審視歷史的話,我們又會驚奇的發現,被大多數人視為唯心主義的「國運」,卻又真實存在。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定遠艦擊中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彈藥艙的那顆啞彈倘若爆炸的話,這場決定近代中日走向的海戰,最終又會是個什麼結果?
  • 2021新年獻詞 | 你我即國運
    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切都沒發生,不僅如此——蔚來汽車在其後的8個月裡,市值漲了15倍,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四。中國在三季度成功控制住疫情,經濟重回增長。相反,美國卻陷入疫情的狂潮。美國人民重選了一位總統,中美關係在2021年1月以後,將重回正軌。庚子年,出大事。
  • 2021後疫情時代,乘風破浪賭國運,直掛雲帆濟滄海!
    一年歲末時,正是投資的關鍵轉折時期。不管2020年有過多少苦難,有過多少遺憾,終將成過往。放下過去,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更為關鍵。 然而沒有總結就沒有展望,沒有規劃就沒有未來,想要很好地開展下一年的投資操作,首先要復盤過去一年的投資。
  • 伊朗:內外交困,哈梅內伊接班人的選擇,決定著伊朗未來國運
    前幾天寫了好幾篇伊朗的文章,從文明傳承、歷史演變、國際格局幾個維度,描述了伊朗內外交困的處境。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非常宏大、且不為大多數人知道的問題沒講清楚,就是哈梅內伊選接班人,遠比霍梅尼當年難得多。哈梅內伊接班人的選擇,涉及到未來伊朗的國運。
  • 百度和它的 8 次歷史轉折
    命運的轉折是從當下的這一秒開始的,不要懷念過去,幻想未來,虛度現在。作為一個老百度人,在20周年的時候寫一篇百度,是心心念念的事情。但仔細想來很難切入,百度很優秀,但百度歷史上也有很多不夠明智的決定。但是,更有意思的,很多彼時正確的決定,到了後來卻成了敗筆,許多彼時的錯失,後來倒成了成就。
  • 下注中國,尋找2021年十大中國核心資產,賭國運,再出發!
    「  編者按:  2020年是讓歷史銘記的一年,新冠肆虐,全球經濟下行,地域衝突加劇。但是在充沛流動性的帶動下,全球股市均出現了V字反彈上漲,不少市場和個股還創出了歷史新高。  自從2018年年來,格隆匯連續三屆組織了「下注中國」的核心資產大討論的活動,讓全球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視角的投資者,一同尋找代表中國未來的核心資產。活動響應非凡,投票精選出來的十大核心資產廣獲認同與關注,且在過去的一年裡均表現優異。
  • 2020年,中美關係還會好嗎?
    這一年,因為貿易爭端的懸而未決,中美關係急劇降溫,「脫鉤論」甚囂塵上,國際政治中的孤立主義情緒瀰漫,世界經濟在迷思和不安中度過。展望2020年,最受關切的仍然是中美關係,它會走向晴朗還是「修昔底德陷阱」?它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不確定性?2020年,中美關係還會好嗎?這個世界還會好嗎?
  • 【沉香閣】國運書——2018年國運回顧暨2019年國運展望
    2026年,中美進入經貿衝突和軍事對抗的大運,美國商人總統川普對中國政治經濟問題的一再發難,其實是中國社會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要把壞人投擲迫害的磨刀石,化作貴人督促進步的轉運石,學學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平定天下的戰略方針來應對美國鷹派人士的惡意責難,「高築牆(在軍事科技上),廣積糧(在經濟商貿上),緩稱王(在政治文教上)。」
  • 世上最大的賭,是賭國策和國運!
    國運來了,一個國家就蒸蒸日上,生機勃勃;國運去了,國家就日薄西山,迅速衰亡。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在100年歷史中不同的國運。當我們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來觀察中蘇兩國的歷史時,你就會發現,冥冥之中有一種氣數決定著不同國家的命運。首先,我們來講講蘇聯。
  • 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美關係練習題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美關係練習題,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聯繫近現代史和中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可看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是由什麼決定的?從中你能得到什麼啟示?
  • 2000年中美「國運」伏筆:怕握手的川普,低頭奮力前行的中國人
    ——《上汝州郡樓》 這首詩寫出了李唐王朝的沒落景象,世間國運大勢多半如此,當其初生,繁花似錦,及其垂暮,人力難挽。 而很多國家的興衰都是起起落落,國家不能永遠興盛,然而永遠有國家在巔峰。回看中美兩國二十多年來的歷史,就明顯感受到了一股趨勢的力量不可阻攔,也不可違抗。 二十年前全球剛剛跨入新世紀,美國是眾所周知的發達國家,而我國卻是公認的人口大國兼窮國。
  • 建國72年,美國在中國周邊打了3場戰爭,帶來中國國運3次上升
    縱觀共和國建國這72年間,中國兩國雖然沒有在各自本土上直接對抗,但是相互之間的較量從未停止過,這72年間,美國這個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帝國在中國周邊一共發動了3次大規模戰爭,而這3次的戰爭也恰好給中國帶來了3次國運上的提升!具體又是哪3次戰爭呢?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3次國運上的提升?
  • 80後和90後能不能勝任領導崗位決定著未來20年各國的國運
    2020年80年出生的人已經40歲,90年出生的人已經30歲。20年後,當時間到達2040年時,80年出生的人60歲,90年出生的人50歲。通過合理的推導,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真理,未來20年是以80後和90後為主要決策力量的20年,在未來的20年中80後和90後能不能勝任領導崗位將決定世界各國的國運!為什麼說未來20年80後和90後將是主要的決策力量呢?因為20年後今天年齡在50歲和60歲的親人們就是70歲和80歲的老人了!
  • 中美科技競爭的歷史邏輯與未來展望
    影響戰略家們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戰略性競爭,這一競爭對中美關係和國際體系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難以估量。如何認識中美科技競爭,是中國是否贏得這場戰略博弈的重中之重。新一輪科技變革的特點從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看,科技起到了關鍵的催化作用。
  • 中美跨越太平洋的世紀性握手:二次入世!
    第三,能源產品,2020年進口金額至少301億美元,2021年至少455億美元。第四,服務業,2020年進口金額至少999億美元,2021年至少1122億美元。對外方面,中國最重要的外交關係是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的本質是新興崛起大國與在位霸權國家的關係模式問題,即選擇韜晦孤立、競爭對抗還是合作追隨。從過去幾百年新興大國崛起的歷史來看,當前中國所面臨的貿易戰、經濟戰、資源戰、金融戰等都是無法避免、必須面對的。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前景: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
    報導援引崔天凱在位於華盛頓的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上的話說:「並非中方首先關閉美駐華總領館,也不是中方首先驅離美國在華記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應美方的行為。」他說:「因此,如果美國政府願意逆轉這一進程,我們願意考慮。」
  • 改變國運的20年,美國在四個關鍵點走向衰落,中國卻抓住機會崛起
    有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GDP有望超過美國GDP的70%,成為繼日本之後,經濟實力最接近美國的國家。歷史上,只有日本的GDP超過了美國GDP的70%,在1995年的時候,日本GDP為5.45萬億美元,而美國GDP為7.64萬億美元,日本GDP佔美國GDP的比重為71%。
  • 劉江永:世界大變局與中美日三國戰略選擇
    利用中美對立從中漁利,還是促進中美協調而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妥善處理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歸屬認知爭議和臺灣問題,還是重走歷史老路?囿於冷戰思維和傳統權力政治的現實主義決策邏輯,同中國搞戰略對抗,還是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安全觀,與中國加強合作?這些戰略選擇將關乎未來30年的中日關係。
  • 從死裡逃生到不斷破界,網易上市20年的四次關鍵轉折
    20年後,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華網已退市,第二家新浪、第四家搜狐同為2000年上市,但合計市值僅為網易的1/20。在豪強新貴的夾擊中,網易究竟經歷了哪些關鍵轉折,從而完成業務重心的轉換並保持住競爭地位?網易決定做網路遊戲,在尋求代理索尼和EA被拒後轉向自研,輿論譁然。媒體甚至將網易形容為趴在玻璃窗上的蒼蠅,看得見光明看不見前途。儘管有些憤怒,但丁磊並沒有動搖,一來網路遊戲防盜版、二來競爭對手抄不會。2001年年底,網易推出《大話西遊online》,並邀請周星馳代言。
  • 趙建:曙光重現,國運綿長——美國大選後的世界與中國
    2020年12月19日-20日,2021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於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隆重召開。  在19日主題大會上,西澤金融研究院聯合創始人、院長趙建發表了題為《曙光重現,國運綿長——後疫情與新中美關係下的中國經濟》的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