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許文秀、齊一璇 通訊員吳珊、何奇)12月17日,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聯合發布了《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
《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20)》發布合影。記者 齊一璇 攝
全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產品應從三方面深入探索實現融合發展
藍皮書指出,新舊媒體的融合是由技術飛躍帶來的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傳統出版產品要實現融合發展,需要在技術研發、內容生產、平臺運營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大力投入,而不是簡單的「網際網路+」。針對融合發展進展緩慢的問題,該報告建議如下: 其一,國家應在政策層面進行統籌規劃,設立相關的獎勵、鼓勵措施和辦法,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其二,傳統文化產品應創新思路,根據融合發展的需要,重塑生產流程。以圖書為例,出版機構可以創新紙書形式,將其與新興技術相結合,使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提升閱讀體驗;實現紙書、電子書、有聲書、短視頻等多形態轉化,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內容分發;重視探索電子書、有聲書等數字出版物的商業價值轉換模式,構建良性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生態;等等。其三,構建知識服務機制。以學術期刊為例,出版機構可遵循網際網路平臺思維,搭建以用戶為核心的知識服務平臺體系,提供全方位的知識服務,包括提供學術論文發布平臺、舉辦學術會議、開展培訓研討等,可根據實際情況與用戶需求,實行免費與有償服務並舉。這樣既能夠將線下用戶向線上聚攏,增強凝聚力和活躍度,也可以將現有資源盤活,形成良性循環。
培育和引導網際網路時代的閱讀意願分四步走
藍皮書指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設備的普及,上網已經成為人們文化消費和娛樂的主要途徑,人們上網以交友聊天、閱讀新聞、看視頻聽歌、網上購物為主,具有明顯的娛樂化、碎片化特徵。當前人們的閱讀意願、閱讀時間、閱讀數量等方面都有待增強或增加。這就需要為人們提供良好閱讀空間和更多優質閱讀內容,同時培育和引導人們的閱讀意願,提升人們的閱讀質量和能力。針對這一問題建議如下:
第一,加大公共閱讀的硬體設施和軟體條件建設,提供良好的閱讀空間。優化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室、農家書屋、自助圖書服務點等傳統公共閱讀空間的閱讀環境;加強數字圖書館、閱讀數字資源平臺建設,推進數位化閱讀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閱讀公共設施建設,提供閱讀服務,對實體書店實施補貼政策和扶持政策,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特色書店,打造能夠滿足閱讀需求的現代化閱讀空間。
第二,加強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和推出,提供豐富優質的閱讀內容。激勵和扶持出版單位多出精品力作,多出版適應人們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加大出版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力度,創新數字出版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推進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相結合。
第三,提供更多的閱讀專業指導,提高人們的閱讀能力。針對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開展優秀作品推薦活動。尤其要加強對青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完善中小學圖書館等校園閱讀設施,加大公共圖書館中少兒館和獨立的少兒圖書館的建設,為培養青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提供條件和支持。
第四,營造良好的社會閱讀氛圍,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圍繞世界讀書日、中華傳統節日、重要節假日和重大節慶活動,深入開展系列閱讀推廣活動,營造良好的書香社會氛圍。通過電視、廣播、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平臺大力宣傳閱讀在獲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指導人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湖北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編審黃文紅介紹《中國文化事業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
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陶文佳介紹《中國文化生產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
湖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卿菁介紹《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發布與評價報告》。記者 齊一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