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呷哺呷哺火鍋店熱火朝天的勁兒來看,它似乎已經是北京各火鍋品牌難以忽略的對手。但一些火鍋從業者並不願評價呷哺呷哺,如果追問一句,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是不屑於對比,而是沒有可比性。」乾淨、快速、方便,這是消費者選擇呷哺呷哺的原因,這恰好與幾年前人們選擇肯德基、麥當勞的理由同出一轍。或許火鍋同行不願評價呷哺呷哺的原因正在此:呷哺呷哺不能完全算是火鍋,它的身份更像快餐。實際上,這是賀光啟奮鬥十年後終於等到的評價。
從衛生的角度說,我不是中餐分餐制的堅定反對者。早年在南方山區拍片,當地瑤族最隆重的迎客禮儀,是主人站在家門口,雙手端著一大碗紅薯酒,碗裡有一隻小調羹,客人進門之前,都用這同一把工具,先從碗裡舀出一勺酒,送到主人嘴邊,由他吸溜一半,再端給自己一飲而盡。
儘管那次我也喝了,但心下還是覺得,似這般肝膽相照的橋段,還是更適合小青年搞對象時使用。吃喝不能太近乎,但也不能太生分。就像火鍋,草根特性決定了它的最佳就餐。
鍋子一隻,白酒二兩,三四個小菜兒,五六盤羊肉,七八個弟兄……話題往一起扯,筷子往一處伸,坐在一起都知根知底。新冠疫情一過去,何必還要各找各鍋呢?
每逢天氣轉涼,我就迫不及待地思念呷哺呷哺火鍋。奶白色的底湯,慢慢地看著半透明的鮮肉緩緩在鍋裡變成溫和的食物……在過去的兩個月裡,我已經到這裡吃了不下四次。不過呷哺呷哺的缺點也是明擺著的,他們不提供大鍋,每人必須分別用一隻小火鍋。店方的解釋是,這樣既乾淨衛生又時尚…
吃火鍋適合朋友之間,吃四川麻辣火鍋就更像交朋友:煮得越久,口感越醇厚,所有的鍋底湯料非經過整一個時辰的充分交融,味道無法得以徹底彰顯。儘管我經常給朋友推薦北京最火爆的海底撈,因為它的湯底很清淡,容易上口,特別適合火鍋入門,但我自己去的次數並不多。
不過還是呷哺呷哺吃起來更爽,看著那鍋裡的奶白色不斷充分交融磨合,小火慢慢熬著,等那個人來吃……當然,「那個人」必須是一個喜歡吃的實在人,吃飯是你們的目的,這樣你們才能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享受相濡以沫的人生。
相反,如果吃飯只是手段,「那個人」更喜歡情調,我看最好還是去那種分餐制的地方,最好結帳也是 AA 制,這樣才匹配。我打心眼裡佩服那些官場、商場、名利場的場面人,儘管面和心不和,為了利益也要歡天喜地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這時,聚餐已經不是攝食的一種程序,更是某種社交性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