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紅·古稱赤玉】《後漢書·東夷列傳》的記載,東漢時期,「扶餘國,在玄菟北千裡。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裡,本濊地也……出名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棗。」
據說瑪瑙一語來源於佛經,佛教傳入我國後,「赤玉」(或「瓊玉」、「赤瓊」)才在我國改稱「瑪瑙」。因而瑪瑙也是佛教七寶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為裝飾和佩戴的珍品,也被當做闢邪物、護身符使用。【明代《徐霞客遊記》記載】
明末,徐霞客所記,「上多危崖,藤樹倒罨,鑿崖迸石,則瑪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紅,皆不甚大,僅如拳,此其蔓也。隨之深入,間得結瓜之處,大如升,圓如球,中懸為宕,而不粘於石,宕中有水養之,其晶瑩緊緻,異於常蔓,此瑪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積而市於人者,皆鑿蔓所得也。」【南紅髮展文化簡述(轉載)】
在距今3000年的成都金沙,一群三星堆那場戰爭的勝利者、一群來自於遙遠的黃河下遊泛良諸文明失去家園的流浪者,也許還有一群可能是閃米特人後裔的中亞西亞遊蕩者以及一群印巴次大陸的貿易者,共同創造了中國最為燦爛的青銅文明之一——古金沙國。某一日,某位金沙國的能工巧匠沿用了三星堆先民使用貝幣的傳統,製造出了當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南紅製品——南紅貝幣,這枚貝幣現在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館。
時間流淌至距今2500年,伴隨著古金沙國神秘的銷聲匿跡,同樣神秘的古滇國慢慢興起,他們有了和南紅產地更加接近的優勢,包含了為數眾多的南紅的紅瑪瑙的使用似乎貫穿了整個古滇國500年的歷史。在第三代滇王國的最高統治者莊蹻之孫眼中,南紅成了平淡生活中的豔麗色彩,他要求匠人用南紅雕刻了甲蟲和牛頭,並將這心愛的玩物帶進了石寨山M12號墓。
自此以後,南紅在古滇國的歷史中就很常見了,南紅被製造成了各種各樣的長素管,有的甚至飾以來自古印度河谷的蝕花技術,可以想像這些美好的南紅被戴在這些神秘的頸脖上的鮮豔。博物館的介紹說這是「珠被」,是「珠襦玉柙」中的「珠襦」,與中原的「玉柙」(玉衣)並列排列的奢侈品,看看其中是否能夠找到南紅的蹤跡呢?
古滇國滅亡了,南紅這種材質卻仍然在今雲南地區保留了下來,但是通常我們認為在公元1世紀到公元10世紀這900年中的雲南以外地區幾乎沒有發現,僅僅在草原絲綢之路的零散遺蹟中有所發現,這些南紅珠子通常缺乏有序的地層資料藉以參考斷代。
我們迄今所知古滇國後最早的非雲南的南紅珠就是扁圓南紅多稜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南瓜(以下也簡稱南瓜),我們通常把南瓜斷代為宋遼時代,但是這個斷代只是古玩行意義上的斷代,並不代表實際的年代。我們所讀有限,至今還沒有找到任何考古資料為這種論點找到支撐。據揣測,這種斷代方法是源於南瓜這一特殊形制,在大陸乃至港臺的諸多權威出版物中,都根據宋代出土的諸多南瓜琉璃珠為這一形制進行斷代。而實際上,這種南瓜形制最早見於古埃及,在我國的歷史也起碼可以追溯到戰國,並且這種形制在明清的琉璃珠中也不少見。時間跨度長達2000餘年。根據這點進行斷代似乎也不具有科學性,也希望後期對考古資料研究更深的權威專家進行深入研究闡述。
剩下的歷史幾乎就是每個南紅愛好者耳熟能詳的了,南紅作為深海紅珊瑚的替代品正式走上藏區的舞臺。由於藏區使用的紅珊瑚全部為所謂倒枝珊瑚,只產於日本海峽和臺灣海峽,貿易的相對困難和本身珊瑚材質的珍貴決定了紅珊瑚只是屬於藏區高層的奢侈品,而廣大的藏民也同樣需要這些紅色的寄託,於是南紅真正的以批量產品的形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眾多信徒的隨身配飾。這種情況至早結束於清晚期,伴隨著我們通常認為清晚期南 紅礦藏的枯竭,南紅珠子的製作才基本告結束。其中值得書上一筆的是南紅走入清代宮廷,由於藏區文化(主要是藏傳佛教)對於清廷的巨大影響,特別是雍正個人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或喜愛或無奈的沉浸於藏區文化之中,南紅伴隨著藏區文化之中走入清廷也就變成了相當理所當然的事情,至遲在雍正元年(1723)年,南紅走入清廷,記載其品種的名字叫做「紅白瑪瑙」。-《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