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阿里小蠻驢:加碼最後三公裡物流爭奪,或撬動行業新變革

2020-12-23 AI財經社

文| AI財經社 鄭亞紅

編| 趙豔秋

最後三公裡爭奪戰

最後三公裡賽道上,一個巨頭宣布了新動向。

9月17日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面向末端物流的送貨機器人「小蠻驢」,並表示這是業內目前首款可量產的物流機器人,與「小蠻驢」一同發布的還有一個智慧機器人平臺。

物流機器人,或者說針對末端場景的無人配送車近幾年很是火熱,這一市場上不乏從創業公司到網際網路巨頭,再到垂直物流大佬的身影。

市場上活躍的無人配送車研發公司有行深智能、新石器、白犀牛、智行者;無人機公司有迅蟻科技、億航無人機等。而幾家大眾熟知的網際網路公司京東、美團,以及物流行業巨頭順豐,也都在近幾年切入了無人配送的賽道。

阿里為何在這個時候加碼?

最顯然的是,這與阿里自身業務面臨的境況直接相關,也是它必須要去布局的。2020年3月的數據顯示,菜鳥和通達系每天有2億筆快遞包裹,而過去10年,基本每過兩年快遞包裹數量就會翻一番。馬雲更是早早預測,在不遠的未來,很可能到達每天10億筆快遞包裹的規模。

馬雲曾對此表達了擔憂:「每天10億個包裹,幾百萬快遞員,上百輛快遞車,就講每天發生在路上的交通事故,可能就會讓我們為之困惑。」他對通達系老闆們喊話:「不得不認真思考,不得不為之準備」。

物流智慧化,是這些「準備」中要醞釀的技術武器。不論是讓物流企業的管理更加數位化,還是在各個物流環節實現更加智能化,都是未來應對更大規模業務時的加速器。

其次,阿里是一家善於布局、構建大生態的企業。

一位加入阿里兩年多時間、待過不同部門的員工表示,她對阿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阿里是一家非常注重戰略打法的企業,「你可以感覺到阿里就是生態一盤棋,戰略高度引領。物流機器人雖然切入的是末端物流,但是它未來要打通盤活的是新零售、本地生活服務整個商業生態,而這部分業務對阿里來說非常重要。」

阿里不斷圍繞本地生活生態添磚加瓦。淘寶、天貓、餓了麼、盒馬鮮生以及支付寶內集成的各種新零售生活服務,幾乎可以說站在阿里整個大生態中的C位。而作為直接觸達用戶的業務,物流服務是直接與用戶體驗掛鈎的。

所以,巨頭們不斷在服務體驗、物流速度上構築自己的護城河,阿里也不例外。

實現量產的小蠻驢以及智慧機器人平臺,一方面是為了提升阿里在本地生活和新零售上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也想要賦能行業,把握住整個物流行業的話語權。

當然,除了這些戰略層面的考量,阿里做小蠻驢最直接的原因有兩個:通過人機協同,為快遞員提高效率;優化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產品運營專家袁婷婷告訴AI財經社,「小蠻驢並不是要取代快遞員,而是要幫助快遞員。」她表示,實際上快遞員最想在最後一公裡獲得幫助,原因是最後這段路的配送過程是最浪費時間、容易面臨各種情況的。這個過程常常存在快遞員與收貨人溝通不上、時間不同步,「如果這個時間不是花在每個人身上,而是交給物流機器人,他去送更多的包裹,其實是幫他提高了效率。」

目前唯一可量產的物流機器人

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資深算法專家陳俊波告訴AI財經社,小蠻驢最大的特點是真正實現了可量產。他強調,這個量產與目前市面上以百為計不同,是一個高得多的規模。

此前在決定無人配送車能否真正量產的因素中,成本是其中最難的問題。一臺無人配送車,到底有多貴?這是在人們腦袋裡浮現的第一個問號。

一年前,AI財經社了解到某無人車創業公司推出的零售版車型,售價在40萬元左右,公司在2019年的商業化交付和部署目標是200輛以上。這並不是一個稱得上是「量產」的數字,尤其擺在眼前的問題是,購置配送車的成本比僱傭快遞員更高,更重要的是,配送靈活性和效率卻都不如快遞員。

一家專做物流機器人的創業公司高管,在2020年初曾向AI財經社表示:「一臺車的成本在20萬到30萬元,如果要在2025年應用,從研發到量產的周期按3年算,足夠迭代兩輪。一旦大規模採購,成本可能降到10萬元以內。」

而上述人士認為,成本高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沒有大廠配合,技術迭代不夠快,規模化效應未形成,因此難降成本,難以規模化,惡性循環。

阿里的小蠻驢怎麼降成本?陳俊波表示,關鍵在於「算法換成本,成本換規模」,即形成算法提升——成本下降——規模化——成本下降的鏈路。說到底還是靠技術迭代驅動量產。

更具體而言,小蠻驢的成本包括硬體和軟體,主要來自三個部分:傳感器設備、計算設備和平臺以及運動底盤。

以雷射雷達這類傳感器設備來說,其價格起初非常高昂,但隨著產業的成熟,目前價格降得也最厲害,已經從數萬美元降到數千美元。

除了行業性的成本降低外,陳俊波表示,在適合算法的基礎上,他們通過大規模硬體的深度定製,以及軟硬體一體化設計,把成本大幅下降。比如,他們自研了嵌入式計算平臺,以軟硬體結合方式實現了高性能、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計算單元。

再比如,自動駕駛常常要用的慣性導航系統,本身成本非常貴。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自研了一套軟硬體一體化定位的設備,將慣導、GPS結合成一個綜合定位模塊,使得這部分的成本產生了一個數量級的下降。

此外,像機器人底盤,它承載機器人的各種基礎功能,包括定位、導航、避障,因此眾多傳感器如雷射雷達、紅外、雙目視覺等都集成在底盤上,可以說底盤是所有控制的底座。「我們需要一個低成本、可量產、穩定、安全可靠的底盤。」袁婷婷說。解決方法是,阿里與OEM廠商合作共同定製了一款底盤,大廠大規模用起來,成本自然就降下去了。

成本降下去後,能否量產化還要看這個機器人能不能用起來,這就要考驗機器人在智能化程度、安全性、應用場景上的表現了。

陳俊波介紹,過去兩年,小蠻驢在末端真實場地裡,進行了不間斷的試運行。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動駕駛率達到99.9999%。小蠻驢先選擇在大學校園、社區、辦公園區內運行。這些場景,與城市的主幹道和高速公路相比,有其特殊性,沒有明確的車道線和紅綠燈,甚至不像主幹道有非常明確的交通規則。陳俊波稱,小蠻驢「一天在末端場景裡自動駕駛遇到的問題密度,比高速公路一周還要多」,因此,要達到的智能化運行水平,不能低於在開放道路上的自動駕駛車輛。

陳俊波舉例子試圖說明,小蠻驢有多「聰明」。「我們會在路樁上拉一條連接帶,帶子的寬度可能不會超過3釐米,小蠻驢要有非常精細化的感知能力去把它識別出來,並且能夠繞行。」

團隊還做過密集人流的場景測試,在大學校園下課等高峰期,無人車周圍可能會有上百個交通參與者。陳俊波解釋,在行業裡遇到這種規模的交通參與者,機器人常常會被」凍住」,因為它會「覺得」環境複雜性太高了,以至於做出任何動作都有可能帶來安全風險。

但小蠻驢會在10毫秒內識別到這一規模的參與者,並根據每個交通參與者的意圖去做一個決策。背後依據的是達摩院一個名為AutoDrive的自動駕駛機器學習平臺。基於這個平臺,算法模型迭代更快,團隊的研發效率也會更快。

圖/AutoDrive的自動駕駛機器學習平臺

最後,安全性對於末端物流機器人也非常重要。據了解,小蠻驢設計了五重冗餘的安全體系,來保證它在規模化運營過程中的安全。包括大腦決策、異常檢測剎車、冗餘小腦、接觸保護剎車(0.01秒決策)、遠程防護(通過5G網絡等實現遠程人機共駕)等。

據了解,小蠻驢將率先在菜鳥驛站使用。

從物流到千行百業

此前,機器人市場一直被國際巨頭壟斷,發那科、ABB、安川、庫卡四大家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常年佔據主導地位。但隨著人工智慧、算法、自動駕駛相關技術的成熟,科技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在機器人領域頻頻發力,而最先結出果實的,正是末端物流這塊試驗田。

在末端物流機器人領域,除了國內企業布局最後三公裡,作為一項基礎設施,全球高科技公司,在面臨快遞、外賣、本地生活業務配送量與日俱增的情況下,都正在入局末端物流無人配送,以緩解最後一公裡帶來的配送壓力。

圖/視覺中國

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強調,人工智慧跟產業結合的嘗試中,自動駕駛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特斯拉、谷歌做自動駕駛的邏輯均是如此。阿里選擇做末端物流配送,主要想解決的仍是物流的問題。

「我們本質上是做了一個新的平臺,來解決物流的問題,只不過這個平臺利用了目前最好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有其他技術。」張建鋒表示。

業內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最先落地的自動駕駛場景可能就是末端物流。陳俊波認為,這是因為落地最優先要保證安全。低速的物流機器人只承運貨品,運行在校園、社區和辦公園區之內,相對來說比高速跑在開放公路上載著人的自動駕駛車輛更具安全性。但是他也透露,隨著在末端場景不斷錘鍊技術,迭代算法和系統,有一天機器人可能會從末端場景開向城區和高速公路。

但機器人行業正展開更大的想像空間。由於需求和場景的強烈驅動,據市場研究和諮詢機構Tractica預測,到2021年,全球倉儲和物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4億美元。

在新入局機器人賽道的眾多玩家中,亞馬遜、阿里這類既有算法又有場景還有資本的電商巨頭,或將最有可能撬動變革發生。

而此次,阿里不僅發布了一款機器人,還發布了一個機器人平臺。陳俊波對AI財經社透露,他們把通用化的能力抽象出來,沉澱成一個機器人的平臺。他們還會打造一個雲端一體化產品鏈路,其中會有數據平臺、仿真平臺、測試平臺。「一家機器人創業公司可能沒有能力去打造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化平臺。作為阿里,我們希望把自己這些能力開放給整個機器人行業。」

阿里推出機器人平臺的另外一個動力,來自機器人市場空間的龐大和多元化。例如,農業、工業、安防、消防、機場、需要多種機器人提供服務。而阿里這樣的大平臺入局並對外賦能,將有助於已經提出多年的機器人概念,在千行百業中落地。

相關焦點

  • 阿里首款物流機器人將上崗!「小蠻驢」每天能送快遞500單
    9月17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發布了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從定位可知,它是面向末端物流場景、提供最後三公裡配送服務的一位智慧機器人。充4度電能跑100多公裡,每天最多能送500個快遞,雷暴閃電、高溫雨雪以及車庫、隧道等極端環境都不會影響它發光發熱,據悉將很快在社區、學校、辦公園區大規模使用。阿里巴巴發布的第一款機器人為什麼選擇物流方向?
  • 達摩院3年造出小蠻驢,量產物流機器人,完全自動駕駛,4度電跑100公裡
    因為面向末端物流場景、提供最後三公裡配送,小蠻驢在車速、續航和功耗方面,也有專門適配和設計。車速方面,平均速度設定為15km/h,最高速度20km/h。續航,採用抽拉式充電電池,每次充電4度、續航裡程102公裡。機器人平均行駛100公裡所耗費的電量,還不到吃一頓兩小時火鍋用的電。
  • 河馬、犀牛、小蠻驢……阿里真的成了「巨獸」動物園
    近日,阿里雲棲大會正式舉辦,會上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小蠻驢」物流機器人。集成自動駕駛、大數據等人工智慧技術,專注於末端物流運輸服務,這頭「小蠻驢」實力不俗。集合之前的河馬、犀牛等,阿里動物園的巨獸越來越多。
  • 阿里發布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央廣網北京9月17日消息 在今天舉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同時發布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 木牛流馬後機械驢問世 阿里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具類人認知智能
    9 月 17 日,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物流機器人 " 小蠻驢 ",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 7 倍。阿里巴巴稱,這款機器人很快將在社區、學校、辦公園區大規模使用。
  • 「無影」「小蠻驢」發布阿里再現新跑姿
    9月17日上午舉行的2020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接連發布兩款新品:首臺雲電腦「無影」和首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展示的「無影」,是一臺長在雲上的「超級電腦」,在本地沒有主機,也看不見電腦CPU和硬碟的影子,因為這些硬體設備都集中在雲端的數據中心裡。
  • 阿里進軍機器人賽道 將率先在菜鳥驛站投用
    進軍機器人賽道阿里方面向長江商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這款小蠻驢是面向末端物流場景、提供最後三公裡配送服務的智慧機器人,屬於物流機器人。從外形來看,這款外形酷萌似行走的旅行箱,並且身手靈活,能輕鬆處理複雜路況,能聰明選擇最優路徑,遇到緊急情況,「大腦」反應速度達到人腦7倍。
  • 獨家:阿里五年造「驢」,竟由內部賽馬而來
    效率最低的環節就是「最後一公裡」的末端物流。有了小蠻驢,用戶線上預約後即可實現自動配送,大幅提升了末端物流的效率。 作為三大網際網路巨頭之一,阿里推出這套無人配送方案投入使用後,一方面能提升菜鳥的物流效率和用戶體驗,另一方面,其也將與美團、京東等巨頭在無人配送方面展開正面對決,爭奪無人配送的藍海市場。
  • 雲上「超級電腦」、充4度電能跑100多公裡的小蠻驢……今天在杭...
    阿里的「超級計算機」飛天雲,將裝上一個數字原生作業系統,就像Windows讓電腦走進千家萬戶一樣,升級後的雲讓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更加容易,讓雲能夠普及到更多企業、更多人。黑科技二一臺長在雲上的「超級電腦」雲上「超級電腦」、充4度電能跑100多公裡的小蠻驢......今天在杭發布的這些黑科技真牛發布現場展示了第一臺雲電腦「無影」。
  • 順豐、通達系打響「最後一公裡戰役」:加碼驛站
    通達系快遞公司紛紛加碼布局驛站業務,希望藉此解決最後一公裡配送難題。也許這是他們試圖扭轉行業困境的一種默契,未來快遞不上門,以及用戶為快遞上門額外付費或成趨勢。 「我相信中國一定會誕生市場份額30%乃至超30%的快遞企業。」
  • 除了這兩個當紅炸子雞,阿里還亮出了另一張王牌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產業家(ID:chanyejiawang)作者:產業媒體2020雲棲大會,阿里一口氣發布兩款新產品:由達摩院打造的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標誌阿里進軍機器人產業;第一臺雲電腦小蠻驢出發小蠻驢的亮相,讓人些許意外,但細想又在情理之中。中國過去10年基本每兩年快遞包裹數就會增加一番,然而勞動力供需不平衡,快遞員的數量漲幅較小,伴隨著近些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物流行業必然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困境。
  • 順豐與「阿里系」針鋒相對 快遞界一哥或被京東物流「逆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順豐都是國內快遞行業當之無愧的「一哥」,追趕者眾多。目前,這一格局似乎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雖然順豐的領先優勢尚在,但與圓通、中通、申通這些「阿里系」快遞企業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不願意將「一哥」的地位拱手讓人的順豐,在近期持續加碼電商件,將唯品會60%的電商件收入囊中,與「阿里系」快遞公司搶奪市場份額。
  • 一周快遞事件丨手機淘寶大改版;中通擬二次上市;阿里發布首款物流機器人;韻達中泰空運小包正式上線 ……
    一位阿里廣告業務,阿里媽媽的員工表示,阿里和拼多多下線首焦入口,目的都是為了提升首頁變現率,不僅僅是阿里,整體大趨勢就是大 banner (橫幅廣告)的變現效率下滑,「也許是用戶對這種產品形態疲勞了。」
  • 智慧物流:國內物流機器人市場的戰火越燒越旺
    截止今年10月,國內物流行業就得到了58筆融資,融資金額達186.66億元,其中物流機器人企業佔比就達到了79.2%,可見投資者對物流機器人行業的熱情。 而投資者青睞物流機器人行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政策支持是推動智慧物流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 電商、AI企業博弈物流機器人賽道
    而在這些機器人產品進入市場的同時,國內物流機器人市場中崛起的一大批新興企業,也在市場的推動下快速成長,開始與電商企業爭奪市場,這就促使國內物流機器人市場的戰火越燒越旺。物流機器人行業迎來春天近兩年來,國內物流機器人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快。
  • 點我達:即時物流最後一公裡的領跑者
    AI賦能物流 精細化運營 2019年7月,點我達聯合艾瑞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即時物流行業訂單量達到134.4億單,行業規模達到981億元,並預計2019年訂單量將達到185億單,規模突破1312億元。
  • 人為峰物流|阿里和京東的多重領域競爭
    順豐系不滿足於快遞領域,同樣的,阿里系和順豐系一樣不滿足,阿里和京東這兩個巨頭,在物流領域是明爭暗鬥,從未停歇。今天,我們來說說阿里和京東在發展與布局中,為何會衝突不斷?我們知道,物流行業發展是很快速的,但是,物流行業的發展卻比不上電商行業的發展速度,電商行業的發展增速是物流行業的5倍以上,這說明電商平臺的包裹數量很大,大到物流企業無法完全處理的過來,這時就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了。
  • 阿里最強機器人將進菜鳥驛站,風雨無阻每天送500個快遞
    9月17日雲棲大會,阿里巴巴發布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同時發布機器人平臺,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小蠻驢機器人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 博鰲亞洲論壇:技術、效率、集成、服務,站在物流行業變革的十字...
    當前,物流業正處在轉型的路口,探索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成為當務之急。中國作為第一物流大國,正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化升級。物流行業未來將呈現什麼樣的新面貌?物流的概念是否會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