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消寒九九梅花詩賞讀:小齋日日費胭脂,便是春風得意時
冬至之時,長江中下遊草木慢凋,晴日之時,並不覺得冷,冬至一陽生,河堤邊有地菜茁生,正好包餃子。天氣淑和,梅花偶爾綻開一兩朵,讓人會有錯覺,仿佛小春。我說今年不會太冷吧,母親笑了一下,還有三九呢,過了三九,七九八九才算春天,可以河邊看柳。
忽然間覺得春天遙遠。這麼漫長的冬天該怎麼熬過去呢?
數九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勞作中總結的對付冬天的一種計算方法,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這個中間有幾個信息:
第一,作為宗懍,他出生北方河南,是被梁元帝派到荊州做官的。他看到的風俗迥然異於北方。所以會做特別的記錄。
第二,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南方的長江中部地區就已經用數九來計算冬天。
第二,它的起源很可能是荊楚一帶,而並非黃河流域。而且起源應該地方道教或者民俗,但是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傳到其它地方。隨著隋唐統一,這些民間的計算冬天的方法傳到北方。
第四,他說彼時荊楚人民以冬至日作為九九開頭,也許是當時實錄,也許不盡實錄。
因為我們現在民間通用的入九方法,是冬至後的壬日,才算進九的第一天。
但是以冬至進九和以冬至壬日入進九在此之前是並列存在的。比如北方地區曾經廣泛以冬至進九,可以參看滿清皇族後裔金寄水的《王府生活實錄》。但南方地區是以冬至後的第一個壬日進九。
冬至後離絢爛春天還有九九八十一日或更長,古人是怎麼等待春天的呢?其中有一種梅花消寒圖的方式從古流傳到今天。
「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
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朝楊允孚《灤京雜詠》原註:「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臙(yān,胭的繁體)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
那麼可以看到這位作者是元朝早期的高官。灤京是在北方內蒙古,和大都並稱兩京。內蒙古那邊氣候寒冷,少見梅花,這種梅花消寒圖只可能是南方傳過去的,而南宋國民最喜歡梅花。這種消寒方式是宋朝居民的風俗。
元朝不足百年而傾覆,但民間的文化仍舊有勃勃生命力,所以到了明朝,民間每年流行畫梅花消寒圖。
」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劉侗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
到了清朝,宮廷和民間共慶冬至,各種消寒圖和梅花消寒圖就並存。皇家或者王族的,自然裝裱錦繡,而且不只是梅花,還有各種詩,各種消寒圖的做法和道具。
當然最簡單的就是畫上梅花,每天塗紅一瓣。街市也有印刷售賣,墨梅花外另外配著梅花詩,當然抄襲是最大的讚美,已經分不清是誰做的,這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其中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實錄》中特地錄上兩首他親自看到的梅花消寒詩:
「淡墨空鉤寫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頭滿,便是春風入戶時。」
「碎墨零縑寫一枝,小齋日日費胭脂,待將九九寒消盡,便是春風得意時。」
兩首梅花消寒詩都寫得分外俏皮。孩子們大人每天在梅花上添上一瓣,並日日誦讀這樣平易卻生動的梅花詩,那日子也就不難過了。而且會將畫一筆梅花瓣當作生活的樂趣。每天打卡,貴在堅持。
且梅花消寒圖也是磨一個人的性子,不需要你天天畫百十朵梅花,不多不少,一瓣或一朵,然而堅持下來,那梅花越來越多的紅,直到完全綻放在春天裡,你也大功告成,可以輕衣快馬迎接戶外的春光。這鍛鍊的是一種期待和堅持,貴在持之以恆。所謂積沙成塔,積步成跬。尤其對於孩子磨練耐性有幫助。
因為大人自可每天繡朵梅花更燦爛。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冬至數九是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呢,梅花是從哪一天開始畫呢?
冬至未必會逢壬日,但是前後相差也不過幾天,冬至畫消寒圖和冬至壬日畫消寒圖,都不影響你等待和進入春天。
但是今年特別巧,2020年冬至正好冬至逢壬日,不用費神,今天就算進九了!你的梅花消寒圖可以打卡了!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