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九」表達熬冬盼春的心情 「九九消寒圖」繪出冬至文化內涵

2020-12-26 蘇州新聞網

本報訊(記者 管有明)昨天上午,長年從事桃花塢木刻年畫傳承與創作的喬蘭蓉老師來到姑蘇區虎丘街道仁安社區,為轄區居民介紹冬至民俗,講解並傳授「九九消寒圖」的畫法。同時,她還帶領居民們學習「九九歌」。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的許多活動都會受到限制,尤其是娛樂活動比較少。古人為了排解從冬至到立春這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除了『數九九』外,從明代開始,還出現了一種畫『九九消寒圖』的風俗,以便一天一天數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喬蘭蓉介紹,所謂文字消寒圖,顧名思義,就是選九畫的字九個,組成一句詩句,每一畫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譬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常用寫九的一句話,讀出了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現場,居民們還在喬老師的帶領下,在紙上畫九株麥穗,每株麥穗又有九粒,共九九八十一粒。每過去一天,就用黃筆塗染一個麥穗,麥穗盡而九九出,九盡春深,冬去春來。居民們共同描繪了一幅麥香消寒圖,體會「提筆消寒」的樂趣。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道江湖|九九消寒圖
    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 古韻|九九消寒圖
    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消寒圖的形式很多,下面是傳統的幾種經典設計。雅圖除以上的兩種以外,更有一種「雅圖」:是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盡,春天臨。《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 2020年冬至逢壬,你的梅花九九消寒圖冬至就可以畫了!
    這麼漫長的冬天該怎麼熬過去呢? 冬至後離絢爛春天還有九九八十一日或更長,古人是怎麼等待春天的呢?其中有一種梅花消寒圖的方式從古流傳到今天。 「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 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 九九消寒圖,一天一筆,畫著畫著春天就到啦
    推薦閱讀↓↓↓↓「九九消寒圖」怎麼玩兒?據清吳振棫所著《養吉齋叢錄》記載:「道光初年,御製『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直翰林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寫這種「九九消寒圖」。先由宮中懋勤殿製成待填描寫的消寒圖。
  • 今日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今日冬至。冬至,在二十四節氣中有著特殊地位,在官俗和民俗中也極被重視。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 冬至快到了,幼兒園的環創怎麼做?
    冬至,是中國古代24節氣之一,此時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是冬去春來轉換的標誌。相傳,周太王后裔泰伯、仲雍奔吳建立吳國後,也承繼了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首,也就是今人俗 稱的「過年」,後雖改夏曆,但冬至「過年」的舊俗一直流傳至今。
  • 冬至:習俗
    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划,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 冬至|2019-2020進九時間表,收藏!
    這幾日的寒意愈發愈冷,著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冬意漸濃,二十四節氣之冬至已悄然而至!冬至,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 布克·私議de節氣——冬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二十四節氣有四個重要的「節點」——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光荏苒,我們來到「冬至」節氣。提到冬至,你會想到什麼?冬至掃墓?一盤餃子?一碗桂圓燒蛋?還是赤豆糯米飯?
  • 中國節令:冬至大如年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 小寒到,你數的九是什么九?丨華輿節氣
    丨畫九隻是「數九」,可能還不足以打發漫長的冬日,於是古代重果仁又發明創造了「畫九」,也稱「九九消寒圖」,簡單來講就是用圖畫的方法來「數九」。據稱,「九九消寒圖」最早是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創作出來的。(圖片來自活法兒)和文天祥畫梅故事同樣浪漫的,還有元代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的敘述,他描繪了一幅佳人曉妝染梅「數九」的畫面,「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臙脂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明朝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則對「以梅畫九」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描述,且方法也更通用:「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 二十四節氣教案 | 冬至篇:幼兒園冬至課件,習俗詩歌、冬至節氣美食,冬至大如年
    按照我國傳統的曆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這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後,天氣回暖,大地將春。九九消寒圖冬至後即開始數九,八十一天後就迎來春天,但是這些天怎樣計算呢?
  • 二十四節氣與生活 | 時逢冬至,回味糯米的香
    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數九是從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南北朝時期,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 【潤笙學堂】今日冬至:白日最短,思念最長
    冬至日起,就算進「九」了,在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八十一天後冬天就過去了。
  • 今日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九九消寒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圖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划。
  • 今日冬至丨聽一曲《梅花酒》: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圖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划。 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明日冬至,又是一年數九與寫九消寒的開始
    記錄冬至之後九個九天的每日天氣,也逐漸有了各地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有了各種畫法的」九九消寒圖「。但現存的九九歌謠主要還是明清時期的。因為曾經是被視為民間鄉謠俚曲,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也就很少被收錄到官方的歲時典籍之中。到了明清時期,」畫九「、」寫九「的習俗,開始在士紳階層當中成為一種時尚,描述暖長寒消似乎也就變成了一種風雅之事。
  • 冬至的由來
    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 畫完這一支素梅,冬天也就過去了丨文化風向標
    宜:消寒寄意,自得其樂 冬至作為重要的節氣之一,《漢書》中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的記載。在這一天,古人有著穿新衣,舉辦「消寒會」互贈禮物,準備「數九」等一系列慶祝互動,至漢代起,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有著令人羨慕的冬至假期。同時,各地飲食也是冬至裡令人津津樂道的一部分。《燕京歲時記》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每年南北方就「冬至吃餃子還是吃湯圓」的爭議也會登上熱搜。
  • 冬至.
    是中國農曆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