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裡有沒有這樣的場景:
孩子早上起不來,
叫他「懶蟲」;
孩子做作業拖拉,
說他「腦子慢」;
孩子考試沒考好,
被說成「比豬都笨」;
孩子成績不錯,怕他驕傲,又說
「差得遠,還得再努力,下次得第一」
……
噓!你知道這樣說孩子,對他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嗎?
日前,一名微博大V在微博上寫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抑鬱症的孩子在複診,看見小孩子在看書,醫生馬上表揚了一句:「孩子真用功。」
本來表揚對病中的孩子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沒想到母親卻說出一句帶有鄙夷和嘲諷味道的話:「用功,假用功。」
醫生頓時被母親氣得跳腳,也很無奈。前期為了質量付出的種種努力,頓時前功盡棄。
無論醫生怎麼叮囑父母不要這樣說,父母還是習慣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
醫生們費盡心機把孩子心裡的傷痛撫平了,家長卻又輕而易舉地用一句話把孩子扎得滿身血窟窿。
被父母不斷否定貶低的孩子,真的不在少數。
這條微博下,就有很多網友感同身受。
這些父母們用自認為培養孩子抗挫能力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磨滅掉。
最後,當孩子自卑、內向、敏感,甚至抑鬱時,仍然未曾意識到自己的「刀子嘴」,捅傷的是孩子的「豆腐心」。
01
《老師請回答》某期節目中,有這樣一對母子:7歲的男孩鄒驍讀二年級,有個特別嚴厲的媽媽。
母子倆一起做作業,一個拼音拼不好,媽媽立刻揮手:「怎麼回事,這麼基本的還要錯?」
晚飯後作業沒寫完,還要罰寫,鄒驍委屈地抹眼淚,媽媽馬上不悅:「你要哭哭啼啼的,咱倆就別談了,你自己幹去吧。」
爸爸不贊同媽媽的教育方式,覺得她太強勢,每天都在批評孩子,從來不鼓勵,孩子一半的精力都在看媽媽的臉色,根本沒法學習。
鄒驍也偷偷吐露心事:「我想讓我媽媽,能多給我幾次機會,我想讓她再幫幫我。」
他說:「學霸和學渣只是個稱號,而我自己就是我自己,如果我努力還是能更好的。」
當老師問:「你覺得你爸爸媽媽理解你嗎?」
面對這個問題,鄒驍搖了搖頭,哭了:「媽媽說我是二百五。」
面對孩子的眼淚,媽媽疑惑:「為什麼會哭?」
她說,自己有時候會口不擇言,會說一些很傷人的話,氣頭上來的時候,就會失去自控。
媽媽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在情緒失控下口不擇言的那些話,對孩子來說,可不僅僅是「傷人的話」,它會像一把把匕首,割破的是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勇氣,在孩子心裡注滿委屈。
02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父母打壓孩子的話題。
有個匿名答主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患有中度抑鬱和中重度的焦慮已經三年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小到和朋友相處中,大到跟別人產生的每一場衝突,只要有任何不順,她內心裡永遠都會覺得,做錯事的是自己。
比如跟朋友出去,她用手機叫滴滴打車,車很久沒來,她都會不好意思,覺得是自己耽誤了別人的時間。
讀大學住宿的時候,因為跟舍友對她有一點誤解,產生矛盾,舍友就去找輔導員告狀。
當時她還因為這件事情自責很久,認為她這樣的人要是不存在就好了,就不會給別人造成麻煩了。
即使身邊的朋友義正言辭地告訴她,這不是她的問題,她還是時刻都厭棄自己。
而導致她狀態這麼糟糕的原因,就是父親在她成長中不斷的指責和否定。
小時候有一次考了90分,她被父親當著親戚的面,教育了兩個小時。
開家長會老師表揚她認真努力成績好,父親說她都是裝出來。
高考考得很好,父親說她撞了狗屎運……
這種指責和否定,貫穿她人生最開始的二十多年。
在她讀大學之後,父親知道她抑鬱情況後,主動跟她交流了。
但是每一次的交流,都會變成對她生活上所有行為的問責大會。
父母一味地貶低與打擊,只會永久挫傷孩子自尊心,讓他內心自卑又冷漠,相信自己真的一事無成,甚至以悲劇的方式得到解脫。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又叫「隱形精神暴力」。
有些父母掛在嘴邊的罵人口頭禪,說者無心之失,聽者有冤無處訴。
父母的一句話,可以讓孩子的成長路上一路陽光,也能將孩子徹底推向痛苦的深淵。
來自父母的語言,可以是一種正能量,也可以是一場暴力鎮壓。
有些話蘊含的負能量,能比山高,也能比海深,遠遠超出了孩子能自保的範圍。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罵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
03
網上曾經有一個調查:很多孩子在孩提時代都有過輕微的抑鬱症傾向和厭世情緒,而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由於父母傷人的言行導致的。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
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
威脅不好、恐嚇不好、打不得、罵不得、吼不得……
孩子出了問題,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孩子的確需要批評教育,但好的教育,絕不是拼命差評。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徐進凱的媽媽就總是習慣採用打擊式教育,甚至直言說:如果徐進凱夠好,能讓她滿意,媽媽才會喜歡他。
嘴上這麼說,可實際真的是不喜歡嗎?
當其他嘉賓誇獎徐進凱的時候,她雖然嘴上總是貶低兒子,但是眼神裡、笑容上都是與有榮焉。
可是她沒注意到,那個小小年紀就已經會討好她、讓她滿意的兒子,心已經快被媽媽的「刀子嘴」戳成了豆腐渣。
這樣被打壓久了,孩子自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不值得愛。
甚至當別人誇他,他第一反應就是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並沒有說得那麼好,因為媽媽一直都覺得他不好。
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將打壓誤解成為抗挫,其實這兩者截然不同。
父母的刀子嘴豆腐心,往往到孩子身上的時候,就只剩下刺進心臟的刀子。
孩子最直觀的感受,更多的是痛不是愛。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裡有這樣一句話:
「為什麼風可以那麼溫柔地對樹說話,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既然我們可以讓孩子充滿信心和陽光,何必因為不善的言辭讓他一生惴惴不安,活在驚濤駭浪中?
愛之深,未必就要「責之切」,別讓那些過於嚴厲的表達,遮蔽了愛的流動。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都能在愛的滋養下健康長大。
部分素材來源:凱叔育兒 閆涵媽媽 六媽羅羅
部分圖片來源於長沙市教育局,侵權必究
總編輯丨亦小秋
校 對丨曉 白
編 輯丨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