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時分,媽媽又開始訓斥豆子,原因很簡單,就是媽媽覺得孩子表現得不好,又犯錯了。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會在豆子的身邊上演,被媽媽訓斥或者責罰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即便如此,豆子依舊很愛媽媽,甚至有增無減。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孩子年幼的緣故,他只是把對媽媽的怨念和厭煩藏在了心底,等到以後忍受不了,會一股腦地爆發出來。當然不排除這樣的想法,有些孩子確實年幼不懂反抗,等到成年後會選擇遠離父母。
但也有部分孩子,不管被父母訓斥了多少回,都會雷打不動地愛父母。這是因為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對於父母的愛簡單純粹。記得之前看過一則調查信息,讓父母和孩子同時為對方打分。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評價都不夠完美,羅列出了很多的壞習慣和行為;但是孩子卻並非如此,他們眼中的父母是滿分。
由此可見,父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的包容和關愛孩子,最起碼找出了很多的缺點。父母可能不知道,在這些訓斥和責罵聲中,孩子雖然不會停止繼續愛父母,但是他們會停止愛自己。那些自卑膽怯的孩子,他們不夠優秀,甚至自我懷疑的心理嚴重,但是他們對父母的愛卻是真的。
所以說,別再動不動就責罵孩子了,要不然會影響他們的心理髮育。生活在責罵中的孩子,他們內心敏感且膽怯,遇到事情會習慣性地退縮,總覺得自己表現不好。在孩子的認知裡,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若是連父母都在懷疑和否定自己,那肯定說明自己很差勁。
責罵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總是想通過責罵去教育孩子的家長,這些方面真的很失敗,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讓親子關係跌倒冰點。
親子關係不和諧家長的"語言暴力"可能只是一時的發洩,過後連自己說過什麼,可能都不記得。但是對孩子卻會記在心裡,那些說過的話就像利劍一樣,插到了孩子的心坎兒上。
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緊張,甚至會讓孩子產生逃離或者厭惡的心理。
自尊心喪失父母不斷的責罵聲,只會讓孩子僅有的自尊心一點點喪失,尤其是那些不分場合喜歡責罵的父母。時間久了,家長會發現,孩子好像變得無所謂,成了別人眼中的"老油條"。面對父母的責罵,他們無動於衷,完全就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孩子模仿善於模仿是孩子的強項,所以他們會盡得父母真傳,生活中與人相處,或者是日後教育子女,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日積月累,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很可能變成沒有禮貌,情緒暴躁的那一種。
由此可見,打罵教育並不是上上策,畢竟對孩子的傷害和影響太多。或許家長的初衷只是希望孩子認識錯誤,可是用錯了方法,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教育的路程很漫長,家長也要學會自查和改進教育方法,這樣才能達到相互進步的目的。
正確教育孩子的四種方法,你學會了嗎?
多陪伴不要因為工作繁忙,就忽略了陪伴孩子。大部分的父母都覺得,只要賺錢給孩子提供物質生活,就是疼愛。
但其實,幼年階段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父母以為的這些物質條件,而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傾聽犯錯是孩子的權利,正是因為有了哪些錯誤,他們才知道正確的區分對錯。所以發現孩子犯錯後,家長要做的不是大媽,而是忍住衝動的情緒,給孩子一次自我陳述的機會。
認真地傾聽,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通過溝通的方式達到解決事情的目的。
期望有度對孩子抱有希望是正常的,但是期望也是要有限度的,孩子應該有他自己的追求和喜好,而不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生活。
有些父母打著愛孩子的旗號,把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寄托在孩子身上,殊不知這才是最自私的行為。做個心態平和的父母,順其自然去教育孩子。
做朋友學會跟孩子像朋友一樣的相處,只有把他們放在平等的位置,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只要家長不過度地濫用"職權",不用父母的身份去強壓孩子,相信這樣的相處最為愉快。那些命令的語氣和否決的態度,都要慢慢地改變。
孩子的人生之路才剛剛起航,未來他們會經歷很多的磨難和挫折,但是只要心中溫暖,背後有依靠,他們一定會毫無畏懼,勇往直前。只是很多父母沒有給孩子這樣的條件,記得多給他選擇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決定。
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打罵是"低級"的方式,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