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政協委員、花茂村「紅色之家」農家樂的主人。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花茂村考察,正是在他家的小院開起了壩壩會。習近平跟村民們說:「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王治強的好日子真的是幹出來的。「我17歲就出去打工了,那是1980年,還沒有『打工』這個詞,我們叫找活路。因為家裡窮,我借了5塊錢車費出去。」2012年,50歲的王治強葉落歸根,他把自家老房子裝修一新,準備養老。
2013年,新農村建設升級版啟動,王治強家的小院搞得不錯,經常有人來考察學習。那時村裡沒有吃飯的地方,鎮裡和村裡的幹部就鼓勵他開農家樂。
「我們當時就組織他們去烏鎮學習經驗。」遵義市政協委員、播州區工商聯主席李雪回憶。
儘管家人都反對,王治強還是堅持把農家樂開起來了。從開始一家四口人自己幹,到現在請了12位本村的村民務工。從開始的一年三四萬到2019年的上百萬毛收入。辛苦,心裡卻很甜。
能坐下來和記者聊聊天,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受疫情影響,王治強的農家樂4月2日才開張營業,第一個月虧損,第二個月持平,第三個月開始恢復如常。前不久,央視一套播出電視劇《花繁葉茂》,講的就是花茂村脫貧攻堅的故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從內蒙古和西藏來的兩個旅遊團剛剛在這裡用了餐。
為保證食材新鮮,王治強每天都堅持自己上街採買,買的還必須是周邊村民自家種的菜。「習近平總書記來過我們家,遊客們都想來看看,我們更要做好。」別看吃的是旅遊飯,王治強家的回頭客並不少。
李雪覺得,花茂村的鄉村旅遊發展得好,一是得益於苟壩紅色文化旅遊創新區的帶動,二是參與旅遊經濟的村民們講誠信,不以次充好,不漫天要價。
習近平總書記來花茂村的時候,這裡只有兩家農家樂,如今,已經有13家各具特色的農家樂。近五年,遊客到花茂村526.63萬人次,村民參與旅遊經濟的人有481人。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花茂村說過的話。
王治強笑了,母先才也笑了。
「提到黨的好政策,心裡非常甜。」母先才笑的時候,聲音泛著一絲哽咽。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花茂村60%的人都會製作土陶,農閒的時候製作一些水缸菜罈賣了貼補家用。後來大家漸漸放棄了,只有母先才堅持著。2014年,村裡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鎮政府和村裡的幹部就鼓勵他開土陶加工坊,儘管政策優惠,他還是為此背上了80萬的貸款。那時,靠賣陶器產品,一年能掙三四萬元錢,母先才打算用20年還清貸款。
習近平總書記來花茂村時,在母先才的店裡購置了一隻土陶酒瓶,並囑咐他把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當總書記看到這裡還在用土窯燒制陶器時,囑咐他要保護好這裡的綠水青山。
之後,政府幫助母先才把火窯改為無汙染的電窯,又逐步打造了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
積聚了人氣,來花茂的遊客都會來母先才的工坊看看,帶一兩件陶器留念。母先才用兩年時間便還清了貸款,比他的預想整整提前了18年。
在綠動九豐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工人們採摘完西紅柿,正在平整土地。40多歲的陳義美終於不用去福建浙江打工,在外打過10年工的她還是想在家裡做活,同時照顧家裡的老人。
2016年合作社剛成立時,她對這兒工資不滿意,就在村裡的磚廠務工。現在合作社工資少的時候兩千過點,多的時候兩千七八,陳義美便來這裡幹活了。
2012年,花茂村通過流轉土地,規模化整治,漸漸地把梯田變成現在的壩區。2014年,引入了山東九豐農業集團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園。
習近平總書記來花茂村時對這家企業提出要求:要帶動當地的老百姓致富。
帶著總書記的囑託,2016年,在楓香鎮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中心工作的何萬明被派到花茂村,成立綠動九豐合作社。
何萬明是播州區政協委員,從參與九豐集團的入駐到現在,他在花茂深耕了6年。「從當初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機器設備、倉儲物流,包括我們的銷售網絡都在不斷健全,流轉土地從最開始的30畝發展到現在的750畝,解決就業從最開始的30人到現在多的時候300人的規模。從今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明年我們爭取達到1000畝的種植面積。」
何萬明說,合作社的蔬菜主要銷往重慶,供不應求。他不斷帶領大家探索「訂單農業」「期貨農業」,實踐「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得薪金、入股村經濟合作社得股金、反租倒包得資金)的利益聯結機制。
吃過晚飯,不少村民們都到壩區的種植基地來散步,何萬明說:「產業做到了規模化標準化,也是一道風景線。」
就歷史條件而言,花茂村並不是最好的,楓香鎮的其他村,有的有煤炭資源,有的種植烤菸,直到交通設施大大改善後,花茂村靠傳統種植業才慢慢有了起色。
6年前,花茂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全面改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按照黔北民居樣式,千餘棟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鬥枋等特色元素。沒有大拆大建,花茂村留住了村莊的整體風貌。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茂村說過這樣一句話:「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
張勝迪就是回來尋找鄉愁的。
習近平總書記來過後,花茂村一下有了名氣,有不少出去的年輕人都回來創業了。張勝迪學的是釀酒,也一直在茅臺鎮從事釀酒行業。2016年,她回到花茂並開始忠情於古法造紙。她還能依稀記起小時候見外婆做過,這種紙在過去主要用於封酒罈,村裡很多人都會製作。
隨著時間變遷,這張紙漸漸消亡,因為祭祀時會用到,鄰村一位老師傅還在製作。但老師傅說,「我都不想做了,這個不掙錢,都不夠餬口。」張勝迪說她不是為了掙錢,是想把這個技藝撿起來。
張勝迪先是下訂單,用來包裝自己做的花茂酒。她還不死心,一步步對這張古法造紙進行開發,慢慢地,有人喜歡上了用這種紙開發的文創產品。
「黨的十九大後,一夜之間,人們的這種文化自信就被喚醒了。」張勝迪由衷感慨。來到花茂村的遊客,都喜歡在她打造的花茂人家文創小院坐一坐,帶幾捲紙回去。
現在,張勝迪十幾人的團隊幹勁十足,以這張紙為載體,她還有很多設想。
花茂村為什麼會讓人找到鄉愁,張勝迪說,「花茂最珍貴的是保持村莊原來的樣子,保持了它原來的肌理。」
這些年她也去過其他村子考察,她覺得花茂村民的自覺自律已經達到一定高度,村莊自治、村民素養是有代表性的。
2019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70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900萬元。目前,花茂村已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我們都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不斷摸索。」花茂村黨總支書記彭龍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