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怕韓信,從韓信破趙王可見一二

2020-12-12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據說項羽縱橫天下,只視韓信為其對手。為何?從韓信領兵敗趙王一役,便知道韓信是怎樣的軍事奇才。

劉邦派韓信攻打趙國。

趙王陳餘並不把韓信放在眼裡,為何?因為趙王手握雄兵,號稱大軍「20萬」。

對韓信而言,遠徵他國,三軍勞頓,加上兵力上劣勢,本無必勝的條件。

但韓信卻對手下的士兵說:「今天先不安排將士吃飯了,等到擊敗趙軍後,在舉行全軍大會餐。」

他說這話,從將領到士兵,沒有人相信,不做長期持久準備也就罷了,又不是神仙,怎麼能在一天內拿下敵軍呢?

這還沒完,在將士眼中,韓信繼續「作死」,兩軍對壘,他令眾人背水擺開陣勢。

這意思就是,大傢伙好好幹,幹不好誰也跑不了。

別說自己人不理解,就是趙王的軍隊看了這自斷後路的「背水陣」,也笑韓信這個人用兵,言過其實。

沒有人知道韓信肚子裡的想法,但韓信當然不是紙上談兵擺擺樣子。他是有兩下子的。

兩軍交戰,韓信敗。

可不得敗嗎?人家說20萬兵力,少說也有一半吧,韓信派1萬人和趙王打,能贏嗎?

韓信就帶著軍隊往回跑,跑到哪?跑到了安營紮寨的地方。就是直接打到大本營的意思了。

韓信初敗,而勝機則在這敗中求取。

正面硬剛,韓信不是趙王的對手,這是明擺著的,但韓信的敗,也是他的連環計策。

既在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原來,韓信假意敗退(當然也打不過),他事先料定了趙王會傾全營之兵追擊,趙營必然空虛。

而他早埋伏了2000輕騎兵在趙營附近的小山上。這2000伏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色旗幟。

只等趙軍傾巢而出,就拔營換旗。

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事情,趙王被韓信拿得「死死的」。

等到韓信全營拼死抵抗時,趙王的軍隊中有人發現,喲,「咱們營被人家韓信拿下了。」

軍心一亂,便沒有了鬥志。鬥志潰敗,再怎麼人多勢眾,也變成了烏合之眾。

韓信奇謀,也等到了收成之時。

兩下夾攻,大敗趙軍,活捉趙王。

你看,韓信說等破了趙王再吃飯,還真就當天幹活,完事吃飯。

閒時翻書君 點評:

「韓信智敗趙王」的故事,來自明朝馮夢龍寫的《智囊全集》。

馮夢龍在點評時,這樣寫:「信自知才過餘,乃敢用此策。設使餘少黠於信,信豈得不敗。」

意思是說:韓信就是仗著自己比趙王陳餘聰明,如果反過來,趙王比韓信聰明那麼一丟丟,韓信必敗無疑。

可見,韓信用背水陣這樣的險著,其實並不是對自己的謀略有多自信。

韓信的自信,體現在他對趙王陳餘為人的了解。

所以馮夢龍的意思是,換一個對手,韓信就未必敢這麼玩了。

這正應了《孫子兵法》中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世上的事,大體也都是這個道理,能看懂人心的人,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畢竟,事在人為,人搞定了,事情也就搞定了。

你說項羽能不怕韓信嗎?項羽自己心思一根筋,碰到了韓信這樣的心理戰大師,真是沒有辦法。

——

有書,有故事。相約,關注「閒時翻書君」。

(配圖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即刪)

相關焦點

  •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贏了,為何馬謖置之死地卻輸了?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案例不少,其中項羽幾萬人破釜沉舟擊敗秦軍四十萬人的巨鹿之戰,韓信一萬二千人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二十萬的戰役都被封神,他們都掌握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訣竅,那麼三國蜀漢的馬謖為何在街亭用了同樣的辦法卻失敗了呢?
  • 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再隨後,劉邦與項羽正面死磕在滎陽成皋戰線,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韓信又率軍北上,連破魏趙,把西魏之地納為漢國的郡縣,幫助劉邦的好友張耳成為新的趙王,並迫使燕國與漢國結盟,隨後又趁酈食其勸降齊國時,突襲拿下齊國,把整個北方諸侯都納入漢王國的陣營
  • 項羽和韓信都只懂軍事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解析,項羽和韓信誰才是軍事天才
    是不是正確,很可惜,兩個人並沒有真正在戰場上交過手,只是在垓下決戰時,韓信的軍隊包圍了項羽,但不能就說項羽打不過韓信,因為除了韓信,還有彭越、黥布等人。《史記》描寫項羽,著重突出一點,就是「勇」,而對於「謀」,司馬遷並未詳細記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項羽肯定是懂兵法的,而且運用自如,底下人也跟著學了不少。
  • 同樣是背水一戰,韓信和項羽都成功了,他為什麼失敗了?
    先看看韓信是如何做的,韓信有三手準備:第一手,派2000騎兵埋伏在敵軍身後;第二手,派一萬士兵背水列陣,這就是背水一戰的由來;第三手,自己率領一萬士兵挑戰。趙軍看到韓信背水列陣都哈哈大笑,以為韓信不會打仗,又看到韓信只派一萬人叫陣,更加不把韓信放在眼裡,傾巢出動,勢要消滅韓信。
  • 011 韓信(下):破趙會食 ( 以《孫子兵法》簡談韓信用兵 )
    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裡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裡,其勢糧食必在其後。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
  • 劉邦手下怎麼有兩個韓信?而且都封了王,可見戰功應該相當
    第一個韓信就是鼎鼎大名、婦孺皆知的「兵仙」,他年少時即有大志,先投靠項羽不受重用,後來又投靠劉邦依然不受重用,準備離開劉邦時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帥軍北伐連滅代、趙、燕、齊國,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後被劉邦封為齊王。
  • 劉邦能封韓王信為韓王,能封張耳為趙王,為何不願封韓信為齊王?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張耳復國後,多次被項羽的出兵偷襲,張耳和韓信一邊擊退楚軍,一邊把趙地的兵卒送給劉邦。可以說,張耳與韓王信的情況十分相似,都是被劉邦立的名義上的王,實際上卻是任劉邦宰割的臣,只不過劉邦並沒有像項羽對待韓王成那樣狠,給他們保留了王的身份和榮譽。但韓信卻不同了。韓信在被拜為趙國相國時,仍舊是漢國的上將軍,趙相國的身份只不過使韓信在趙地徵兵便得名正言順一些罷了。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項梁戰死後,韓信轉到項羽麾下,因在項羽麾下不受重用,叛楚歸漢,在蕭何的引薦下,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韓信之死跟他多次冒犯劉邦有關,那麼韓信是如何一步步讓劉邦起了殺心呢?,那麼一定沒有做好起兵的準備,家中只有一些家人和奴僕,呂后想要抓韓信非常容易,為何要以劉邦在前線打了勝仗,邀請群臣到皇宮慶功為由誘捕韓信呢?
  • 出身底層,沒有帶兵經驗的韓信,為何首戰就能打敗霸王項羽?
    項羽和韓信都是秦末漢初著名的軍事將領,然而他們在垓下之戰以前從來沒有直接交戰過,也正是在這一戰中,韓信與劉邦、英布合力圍剿了項羽。韓信的確是帥才,以帶兵「多多益善」而聞名,很自然的都會認為韓信能贏,全憑軍事實力,其實並非這樣,主要原因就是,韓信了解項羽,並且深入研究過,而項羽卻不懂韓信,沒把韓信放在眼裡。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史記》) 韓信為劉邦打下了一大半的天下,為何劉邦卻任由呂后幹掉韓信呢? 所以劉邦才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代理王呢?」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 韓信這才發兵相救。
  • 韓信的別名是什麼?韓信為什麼被稱為「兵仙」
    韓信,別名韓重言,泗水郡淮陰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西漢開國功臣,與張良、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公元前208年,韓信投奔項梁,項梁在定陶之戰中戰死後,韓信歸屬項羽,在項羽手下多次獻策未被採用,轉而在劉邦受封漢王后,投奔劉邦手下做大將,在楚漢之爭的形勢下,韓信表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公元前206年,劉邦採用韓信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其不意的佔領了關中地區。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當時項羽正在滎陽發動第三次正面攻勢,劉邦見書後憤怒地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急忙勸解劉邦說:「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於是,劉邦不得已冊封韓信為齊王,從而較大地緩和了雙方的矛盾。
  • 歷史上哪些典故出自兵仙韓信呢?
    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垓下之戰更是逼死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軍事家之一,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由於影響力較大,歷史上許多成語都與韓信有關,下面列舉一二:1.國士無雙:秦朝末年,韓信投奔項羽,項羽沒有重用他,於是選擇跳槽改投劉邦,劉邦剛開始也沒有重用他,看不到發展前途的韓信選擇不告而別,蕭何認可韓信的能力,於是就上演了月下追韓信,並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於是劉邦任韓信為將軍,這才有了後來韓信百戰百勝的豐功偉績。
  • 項羽驍勇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會敗給劉邦?韓信只用八個字道出原因
    漢五年,項羽兵敗垓下,率八百壯士向南連夜突圍,一夜奔波,損兵折將,又遇老農亂指路,八百勇士只剩下二十八個,面對二十八名勇士和匆匆趕來的追兵,項羽十分不服地講了一段話: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這2人不死,劉邦根本不敢動韓信,可惜韓信將他們全殺了
    作為一名大將,韓信是我們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幫助劉邦破魏、平趙、下燕、定齊,以及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在韓信的幫助下,劉邦建立了漢朝,雖然功績卓著,但因其能力太過強悍,使劉邦對他心生忌憚,因此,他還是逃不過「兔死狗烹」的命運。
  • 劉邦為何殺掉韓信,彭越等開國元勳,項羽的敗亡給了其警惕
    然而兩人在對待功臣上卻完全不同,秦始皇登基後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對於功臣皇帝選擇和其分享天下,為何劉邦得到漢朝的江山之後,卻選擇將手下大將殺死。 最著名的便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楚軍,當項羽擊敗秦國主力軍隊之後,在諸侯之間創立威望,但是正是由於項羽分封異姓諸侯王,才導致漢王劉邦趁機籠絡諸侯對其進行討伐。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韓信用兵的訣竅——逆向思維
    項羽分封后,在漢中山旮旯裡的為王的劉邦,假裝耐得了寂寞,可是手下人誰願意?「巴山楚水悽涼地」徐沛家鄉、繁華市井、靚麗女子相隔關山,開小差日漸曾多。在蕭何的力薦之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準備一展身手,與項羽爭奪天下。問題是如何從漢中出去到關中,那裡有項羽冊封投降的三個前秦軍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瞿王,既「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