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愛好者繪製的李克用頭像
五代十國期間,沙陀族(古代少數民族,西突厥的一支)以應州(今山西應縣一帶)為根據地,先後湧現出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等一批梟雄,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四個政權,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沙陀三王朝。其中晉王李克用可謂是沙陀三王朝的始作俑者: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是其長子、次任皇帝李嗣源為其養子,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臭名昭著的契丹兒皇帝)則是其養子李嗣源的女婿,及至後漢、北漢的兩位開國皇帝劉知遠、劉崇兄弟二人等沙陀貴胄莫不與他有著深厚的淵源。
關於晉王李克用的出生地「神武川之新城」之爭,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種主流觀點:
其一為李克用之父李國昌所移築之新城(金城,今應縣城)。
其二為梵王寺之新城(也叫新平城,在今朔城區梵王寺村)。
其三為黃花梁之新城(也叫南平城、小平城、新平城、日中城,在今懷仁縣日中城村南)。
上述南平城、小平城、新平城、日中城、新城等稱謂令人眼花繚亂疑竇叢生,因此考證李克用出生地必須釐清這幾座易生歧義的城邑。
█ 戲曲《飛虎山》中的李克用形象,陳俊傑飾演
一、南平城、新平城、小平城、日中城
《讀史方輿紀要》等典籍中提到的南平城位於今懷仁縣日中城村南。究其名稱由來,一則因其位於北魏首都平城的西南方;二則因其系313年拓跋猗盧所修築的新城,所以當時人們稱之為南平城或新平城;又因構建規模較小故當時晉人也稱之為小平城。後來北魏孝文帝對此城進行了重修,同時在附近左右20裡之處又分別新建了兩座城:早起城(今懷仁安宿疃)與日落城(今山陰永靜城),這三座城一道成為滿足孝文帝黃瓜堆 (今黃花梁)一日遊的三個駐足點。
三座城池中早起城、日落城規模較小,而日中城規模較大。
2014年8月 16日下午,我們實地踏勘了日中古城。古城位於日中城村南約 2裡處;北城牆殘高約1.5米—4米,東西寬約 700米,南北長約1000米,周約3.4千米。此古城便是 313年拓跋猗盧修建(據相關考古資料系在原漢代故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南平城也叫小平城、新平城,由猗盧的長子六修鎮守,後父子反目,子弒父於此。該城後經魏孝文帝修整後便改成了日中城,而這一稱謂亦延續到今。(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新平城府西南百裡。晉建興元年,拓跋猗盧城盛樂為北都,修故平城為南都。更南百裡,於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謂之南平城,晉人亦謂之小平城」)。
█ 戲曲《飛虎山》中的李克用
二、新平城與新城
南(小)平城之後典籍中又出現了新平城、新城的相關記載:
唐代杜佑《通典》:「北齊置朔州,在後魏故都西南之新城,即新平城也」。但此處的新平城,按「北齊置朔州」結合相關典籍綜合考量係指北齊555年所建的新城,遺址在今朔城區梵王寺村,已經考古確認爭議不大,故此不再贅述。
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四對唐代時的新平城與新城亦有相關記載:
唐時亦謂新平城為新城。武德三年,代州都督藺謨與突厥戰於新城,不利。五年,李大恩擊突厥於馬邑,頓兵新城,敗死。
此處新城從時間(武德三年為620年)及方位(馬邑之南)推析依然是指北齊 555年所修建的梵王寺古城。
2014年8月24日上午,我們實地踏勘了該古城遺址。古城位於今朔城區梵王寺村北部,南、北城牆尚存部分夯土,殘高約2—4米左右,經初步測量該古城南北長約640米,東西寬約530米,周約5裡。牆體夯築,夯層厚約0.07-0.10米。值得一提的是梵王寺古城在戰國時已有城邑當時也叫新城,是目前為止朔州地區所發現的最早城邑之一。
█ 李克用徵戰圖,陳列於代縣文廟
三、新城的困惑
《讀史方輿紀要》之後幾乎不見了關於新平城的記載,但關於新城的記載卻又令人詫異起來了:
「(唐時亦謂新平城為新城).亦為神武川之地。元和中,沙陀朱邪執宜自鹽州隨範希朝鎮河東,始保神武川之黃花堆。後李克用生於神武川之新城,即此也」。(朱邪執宜是李克用的爺爺)
這裡出現了令人困惑的一個問題,前面提到的北齊新城(朔城區梵王寺古城)突然轉到了神武川之地;顯然《讀史方輿紀要》是將兩座時空維度不同的「新城」混為一談了。
北宋著名學者薛居正在《舊五代史》中明確指出:「神武川在應州境內」但從時間上看「元和中」(約810年—820年即元和中興期間)與北齊的555年相去大約260年的光景了,所以此處的新城已非北齊之新城,而是另一新城。
從空間維度看當位於神武川(應州一帶),從時間維度考量距離元和中(約815年)應不超過百年。
不少學者認為晉王李克用出生於其父李國昌所築之新城(即金城,今應縣城),但《朔州簡史》 提出乾符年間(874—879年)李國昌築城時,李克用(生於856年)已經20來歲了,怎能說是在新城(金城)出生呢?
《朔州簡史》 的質疑是有道理的。
但所謂新城古城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在金城東八裡處還有一座古城,即漢繁畤縣故城(即今應縣城下莊村東北)。
█ 李克用徵戰圖,陳列於代縣文廟
四、神武川之新城初探
唐天寶元年(742年),絕世名將王忠嗣(山西祁縣人,哥舒翰、李光弼等皆源出其麾下)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奚契丹(奚人與契丹人,均源出鮮卑宇文部)軍團在桑乾河一帶大戰,三戰三捷,全殲20萬奚契丹聯軍,契丹所屬36部盡數投唐。(天寶元年,北討奚怒皆戰桑乾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會而還)。
之後王忠嗣因戰功累升至四鎮節度使(當時唐帝國總共才十鎮節度使)。作為盛唐第一名將,王忠嗣在構築邊防戰線的問題上有著超凡卓絕的見識,他並未採取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築長城的方式去防胡虜,而是在邊塞要害構築城防以禦敵,並收到了較好的功效。(四載,又兼河東節度採訪使。自朔方至雲中,緣邊數千裡,當要害地開拓舊城, 或自創製,斥地各數百裡。自張仁亶之後四十餘年,忠嗣繼之,北塞之人,復罷戰矣。)
應州地處邊塞且是重要的戰略樞紐。(州南控雁門,北接雲朔。地勢平衍,易於馳突,守御要地也)王忠嗣對桑乾河流域應州一帶的防禦體系構建最大的可能是「開拓舊城」,即對原漢繁畤縣故城進行了修築。
這一點在相關方志中亦有明確記載:
其一是《應州志》(田志):「州城築自唐天寶初年,大同節度使王忠嗣創建」。
其二是清順治《雲中郡志》也說:「應州城,唐天寶初節度使王忠嗣創建。李克用父子世居之。」
其三是《山西通志》(清光緒志):「應州,唐天寳初節度使王忠嗣建,初名金城,後為應州以龍首防門南北相應故名,乾符間晉王李克用父為大同節度使,移築天王村距古城八裡」
當然此處所涉「州城」是否為應州治所始建的相關爭論亦很激烈,但筆者梳理相關典籍後初步推證:以《山西通志》(1996版)為代表的認為應州治所始創於東魏之錯訛系與湖北應山縣混淆所致。
不難看出上述方志中《應州志》、《雲中郡志》所謂王忠嗣「創建州城」的記載顯然有失偏頗(應為修建);相較之下《山西通志》(光緒志)所載則較為通順明了。
《山西通志》稱天寶初年王忠嗣所建之(修)州城初名「金城」;而天寶初(約745年)距元和中(約815年)約70年,故時人稱之為「神武川之新城」是正常的。
如此便解釋了《朔州簡史》關於乾符年間(874—879年)李國昌築新城時李克用(生於856年)已20來歲怎能在新城出生的質疑。
█ 代縣李克用墓歷史圖片
█ 李克用墓志銘
█ 李克用墓室模型,陳列於代縣文廟
結論:
綜上所述:
其一,拓跋猗盧313年所建的南平城,儘管也位於神武川(黃瓜堆),但從時間維度來看該城自孝文帝重修後(約490年)距李克用出生時(856年)已有350多年,荒廢太久且期間再無新城之說。
其二、李克用出生於梵王寺新城一說疑點頗多:其一是距離神武川太遠(與黃花梁相距約300裡之遙);其二是李克用出生時(856年)該城(約555年重修)已約300年也已成為相對荒廢的古城。
其三、李克用856年出生於「神武川之新城」,綜合考量應為盛唐名將王忠嗣天寶初年(約745年)在原漢繁畤縣故城基礎上修築而新之「城」;而非其父李國昌所移建之金城(建於乾符年間874-879年)。
當然本文旨在從史地維度對「神武川之新城」作一些拋磚引玉之解,絕非遽斷。現今的繁畤古城已被滾滾的歷史車輪碾壓殆盡,相關考古依據匱缺已是無可避免的憾事;曾為毛主席青睞的「立馬起沙坨」之傳奇英雄李克用,其出生地究竟何處尚待有識之士不吝指點迷津。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元遺山的南關——《南關二首》地名初探
歷史上的殺虎口——兼談山西右玉的地緣政治形勢
究竟是陽興大道還是楊興大道——陽興探微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晉源古城營,阿育王、九龍聖母、耶穌基督的共存與共榮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升級版)
與晉陽同時被毀的隆州古城何處尋?
從大漠到忻州:秀容在山西的留痕
山西曾經的岢嵐山,緣何成為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晉陽文化自南來——從古今兩個太原說起
太原丁字街,無關龍脈與防禦——解讀風水學在城市規劃上的應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靖康之難中金軍曾在晉陽古城廢墟上築城
天府太原,北齊別都,28載剎那芳華
從故輦到固碾的名稱變遷,看中原北門太原之鎖匙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并州寒——于謙、司馬光在太原經歷的嚴酷寒冬
探訪汾州最早的治所——古蒲子城
一座湮沒無聞的春秋古城——太原三交城
歡迎山西地域文化愛好者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並註明「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