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出生地初探

2021-02-13 太原道


█ 美術愛好者繪製的李克用頭像

五代十國期間,沙陀族(古代少數民族,西突厥的一支)以應州(今山西應縣一帶)為根據地,先後湧現出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等一批梟雄,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四個政權,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沙陀三王朝。其中晉王李克用可謂是沙陀三王朝的始作俑者: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是其長子、次任皇帝李嗣源為其養子,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臭名昭著的契丹兒皇帝)則是其養子李嗣源的女婿,及至後漢、北漢的兩位開國皇帝劉知遠、劉崇兄弟二人等沙陀貴胄莫不與他有著深厚的淵源。

關於晉王李克用的出生地「神武川之新城」之爭,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種主流觀點:

其一為李克用之父李國昌所移築之新城(金城,今應縣城)。

其二為梵王寺之新城(也叫新平城,在今朔城區梵王寺村)。

其三為黃花梁之新城(也叫南平城、小平城、新平城、日中城,在今懷仁縣日中城村南)。

上述南平城、小平城、新平城、日中城、新城等稱謂令人眼花繚亂疑竇叢生,因此考證李克用出生地必須釐清這幾座易生歧義的城邑。

█ 戲曲《飛虎山》中的李克用形象,陳俊傑飾演


一、南平城、新平城、小平城、日中城


  《讀史方輿紀要》等典籍中提到的南平城位於今懷仁縣日中城村南。究其名稱由來,一則因其位於北魏首都平城的西南方;二則因其系313年拓跋猗盧所修築的新城,所以當時人們稱之為南平城或新平城;又因構建規模較小故當時晉人也稱之為小平城。後來北魏孝文帝對此城進行了重修,同時在附近左右20裡之處又分別新建了兩座城:早起城(今懷仁安宿疃)與日落城(今山陰永靜城),這三座城一道成為滿足孝文帝黃瓜堆 (今黃花梁)一日遊的三個駐足點。

三座城池中早起城、日落城規模較小,而日中城規模較大。

2014年8月 16日下午,我們實地踏勘了日中古城。古城位於日中城村南約 2裡處;北城牆殘高約1.5米—4米,東西寬約 700米,南北長約1000米,周約3.4千米。此古城便是 313年拓跋猗盧修建(據相關考古資料系在原漢代故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南平城也叫小平城、新平城,由猗盧的長子六修鎮守,後父子反目,子弒父於此。該城後經魏孝文帝修整後便改成了日中城,而這一稱謂亦延續到今。(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新平城府西南百裡。晉建興元年,拓跋猗盧城盛樂為北都,修故平城為南都。更南百裡,於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謂之南平城,晉人亦謂之小平城」)。


█ 戲曲《飛虎山》中的李克用

二、新平城與新城


  南(小)平城之後典籍中又出現了新平城、新城的相關記載:

唐代杜佑《通典》:「北齊置朔州,在後魏故都西南之新城,即新平城也」。但此處的新平城,按「北齊置朔州」結合相關典籍綜合考量係指北齊555年所建的新城,遺址在今朔城區梵王寺村,已經考古確認爭議不大,故此不再贅述。
  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四對唐代時的新平城與新城亦有相關記載:  

唐時亦謂新平城為新城。武德三年,代州都督藺謨與突厥戰於新城,不利。五年,李大恩擊突厥於馬邑,頓兵新城,敗死。
  此處新城從時間(武德三年為620年)及方位(馬邑之南)推析依然是指北齊 555年所修建的梵王寺古城。

2014年8月24日上午,我們實地踏勘了該古城遺址。古城位於今朔城區梵王寺村北部,南、北城牆尚存部分夯土,殘高約2—4米左右,經初步測量該古城南北長約640米,東西寬約530米,周約5裡。牆體夯築,夯層厚約0.07-0.10米。值得一提的是梵王寺古城在戰國時已有城邑當時也叫新城,是目前為止朔州地區所發現的最早城邑之一。


█ 李克用徵戰圖,陳列於代縣文廟

三、新城的困惑


  《讀史方輿紀要》之後幾乎不見了關於新平城的記載,但關於新城的記載卻又令人詫異起來了:
「(唐時亦謂新平城為新城).亦為神武川之地。元和中,沙陀朱邪執宜自鹽州隨範希朝鎮河東,始保神武川之黃花堆。後李克用生於神武川之新城,即此也」。(朱邪執宜是李克用的爺爺)
  這裡出現了令人困惑的一個問題,前面提到的北齊新城(朔城區梵王寺古城)突然轉到了神武川之地;顯然《讀史方輿紀要》是將兩座時空維度不同的「新城」混為一談了。
  北宋著名學者薛居正在《舊五代史》中明確指出:「神武川在應州境內」但從時間上看「元和中」(約810年—820年即元和中興期間)與北齊的555年相去大約260年的光景了,所以此處的新城已非北齊之新城,而是另一新城。

從空間維度看當位於神武川(應州一帶),從時間維度考量距離元和中(約815年)應不超過百年。
  不少學者認為晉王李克用出生於其父李國昌所築之新城(即金城,今應縣城),但《朔州簡史》 提出乾符年間(874—879年)李國昌築城時,李克用(生於856年)已經20來歲了,怎能說是在新城(金城)出生呢?
  《朔州簡史》 的質疑是有道理的。
  但所謂新城古城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在金城東八裡處還有一座古城,即漢繁畤縣故城(即今應縣城下莊村東北)。


█ 李克用徵戰圖,陳列於代縣文廟

四、神武川之新城初探


  唐天寶元年(742年),絕世名將王忠嗣(山西祁縣人,哥舒翰、李光弼等皆源出其麾下)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與奚契丹(奚人與契丹人,均源出鮮卑宇文部)軍團在桑乾河一帶大戰,三戰三捷,全殲20萬奚契丹聯軍,契丹所屬36部盡數投唐。(天寶元年,北討奚怒皆戰桑乾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會而還)。
  之後王忠嗣因戰功累升至四鎮節度使(當時唐帝國總共才十鎮節度使)。作為盛唐第一名將,王忠嗣在構築邊防戰線的問題上有著超凡卓絕的見識,他並未採取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築長城的方式去防胡虜,而是在邊塞要害構築城防以禦敵,並收到了較好的功效。(四載,又兼河東節度採訪使。自朔方至雲中,緣邊數千裡,當要害地開拓舊城, 或自創製,斥地各數百裡。自張仁亶之後四十餘年,忠嗣繼之,北塞之人,復罷戰矣。)

應州地處邊塞且是重要的戰略樞紐。(州南控雁門,北接雲朔。地勢平衍,易於馳突,守御要地也)王忠嗣對桑乾河流域應州一帶的防禦體系構建最大的可能是「開拓舊城」,即對原漢繁畤縣故城進行了修築。

這一點在相關方志中亦有明確記載:

其一是《應州志》(田志):「州城築自唐天寶初年,大同節度使王忠嗣創建」。

其二是清順治《雲中郡志》也說:「應州城,唐天寶初節度使王忠嗣創建。李克用父子世居之。」

其三是《山西通志》(清光緒志):「應州,唐天寳初節度使王忠嗣建,初名金城,後為應州以龍首防門南北相應故名,乾符間晉王李克用父為大同節度使,移築天王村距古城八裡」 

當然此處所涉「州城」是否為應州治所始建的相關爭論亦很激烈,但筆者梳理相關典籍後初步推證:以《山西通志》(1996版)為代表的認為應州治所始創於東魏之錯訛系與湖北應山縣混淆所致。

不難看出上述方志中《應州志》、《雲中郡志》所謂王忠嗣「創建州城」的記載顯然有失偏頗(應為修建);相較之下《山西通志》(光緒志)所載則較為通順明了。

《山西通志》稱天寶初年王忠嗣所建之(修)州城初名「金城」;而天寶初(約745年)距元和中(約815年)約70年,故時人稱之為「神武川之新城」是正常的。

如此便解釋了《朔州簡史》關於乾符年間(874—879年)李國昌築新城時李克用(生於856年)已20來歲怎能在新城出生的質疑。

█ 代縣李克用墓歷史圖片

█ 李克用墓志銘

█ 李克用墓室模型,陳列於代縣文廟

結論:


綜上所述:
  其一,拓跋猗盧313年所建的南平城,儘管也位於神武川(黃瓜堆),但從時間維度來看該城自孝文帝重修後(約490年)距李克用出生時(856年)已有350多年,荒廢太久且期間再無新城之說。

其二、李克用出生於梵王寺新城一說疑點頗多:其一是距離神武川太遠(與黃花梁相距約300裡之遙);其二是李克用出生時(856年)該城(約555年重修)已約300年也已成為相對荒廢的古城。

其三、李克用856年出生於「神武川之新城」,綜合考量應為盛唐名將王忠嗣天寶初年(約745年)在原漢繁畤縣故城基礎上修築而新之「城」;而非其父李國昌所移建之金城(建於乾符年間874-879年)。

當然本文旨在從史地維度對「神武川之新城」作一些拋磚引玉之解,絕非遽斷。現今的繁畤古城已被滾滾的歷史車輪碾壓殆盡,相關考古依據匱缺已是無可避免的憾事;曾為毛主席青睞的「立馬起沙坨」之傳奇英雄李克用,其出生地究竟何處尚待有識之士不吝指點迷津。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元遺山的南關——《南關二首》地名初探

歷史上的殺虎口——兼談山西右玉的地緣政治形勢

究竟是陽興大道還是楊興大道——陽興探微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晉源古城營,阿育王、九龍聖母、耶穌基督的共存與共榮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升級版)

與晉陽同時被毀的隆州古城何處尋?

從大漠到忻州:秀容在山西的留痕

山西曾經的岢嵐山,緣何成為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晉陽文化自南來——從古今兩個太原說起

太原丁字街,無關龍脈與防禦——解讀風水學在城市規劃上的應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靖康之難中金軍曾在晉陽古城廢墟上築城

天府太原,北齊別都,28載剎那芳華

從故輦到固碾的名稱變遷,看中原北門太原之鎖匙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并州寒——于謙、司馬光在太原經歷的嚴酷寒冬

探訪汾州最早的治所——古蒲子城

一座湮沒無聞的春秋古城——太原三交城

歡迎山西地域文化愛好者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並註明「入群」


相關焦點

  • 李克用登場
    火併大同防禦吏段文楚的人,在殘唐五代史上,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因為他的名字叫李克用。  那一年,是公元878年,距黃巢入長安,還有兩年時間;那一年,李克用24歲。  看到李克用這樣的青年才俊,人們難免會說,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其實呢,李克用這樣牛,是因為他有兩重身份,一個身份是振武節度使李昌國的嫡子,一個身份是沙陀人的大首領李昌國的嫡子。
  • 後唐太祖——李克用——李氏名人
    因手無強兵抗拒起義軍,僖宗只好於中和元年(881年)起用李克用,任他為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立即率韃靼諸部萬人過雁門,下太原,但因風雨阻而退回。中和二年十月,李克用率軍三萬餘騎兵再次南下,十二月至河中(今山西永濟),與起義軍隔河相望。這時李克用軍隊對於唐廷和黃巢都是關乎生死存亡的一支主要軍事力量。唐王朝授李克用為東北面行營都統,黃巢也遣人賜重金、詔書。
  • 晉王李克用:獨眼龍王爺
    侵權必刪梁唐晉漢周五代,其中後唐李存瑁建立,是李克用的兒子,李克用對後唐的建立產生了很大作用,可以說就是他的力量的。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首次形容李克用是從丞相鄭畋的口中表述出來的。唐僖宗到西祁州,升殿大哭黃巢犯闕,社稷危在旦夕,鄭畋就推舉李克用,這時對李克用進行了側面描述,一說他出生功績,再說他外貌形容。此人生得左眼大右眼小,黃睛綠珠,人皆稱為獨眼龍,自號碧眼鶘,手下兵稱為鴉兵。能徵善戰,勇略過人。
  • 梟雄古墓祭,晉王李克用
    民國十七年曾重修此墓,全部用石條砌成,並再築墳垣,至1989年,李克用墓由縣文管所牽頭,縣博物館配合進行了挖掘考古。李家與朝廷的關係驟然升溫是在李克用父親朱邪赤心掌權時期,那時候,朱邪赤心是沙陀部落的首領,任代北行營使,掌握著一支以沙陀人為骨幹的兇悍軍隊。公元868年,桂州(今桂林)兵變,義軍勢如破竹,一舉攻下徐州,朱邪赤心平息兵變,因功被唐懿宗賜姓,改名李國昌。從此,沙陀族融於漢民族,至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己建國稱帝。李克用年少持戈,驍勇絕冠,隨父討龐勳時年僅15歲,平定龐勳後,李克用被封為雲中牙將。
  • 吞併澤潞,李克用終於邁開了爭霸的第一步
    在驅逐黃巢並成功收復長安以後,李克用因為功勳卓著受到唐王朝的厚待。加封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克用的沙陀軍在徵討黃巢的過程中展示出了恐怖的戰鬥力,令天下藩鎮及唐王朝都刮目相看。李克用領軍往太原赴任。
  • 晉王李克用:唐末最後一位「騎士」,極力維護皇室尊嚴
    主要是兩位:晉王李克用、梁王朱溫。其中,李克用功勞最大,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克用年二十八,於諸將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 晉王李克用,何許人也?唐朝末年最後一位「騎士」,雖說驕橫無比,卻極力維護李唐皇室尊嚴。有人說,李克用對唐朝忠心耿耿,是唐朝復興之希望,筆者不認可。唐末五代亂世,藩鎮割據混戰,壓根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 唐朝版鴻門宴:此牛人宴請虎將李克用後亮劍,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李克用是唐末的蓋世名將。李克用出生於856年,沙陀人,他原本並不姓李,而是姓朱耶,他在家族內暱稱為「三郎」,他因為能騎善射、勇猛剛強,贏得一個響噹噹的綽號:飛虎子。李克用和唐朝的關係是若即若離。龐勳起義被平定後,朱耶赤心被賜姓李,改名李國昌,並成為振武節度使,而李克用為雲中牙將。
  • 晉王李克用隻手遮天,實力雄厚,結局卻斷送在自己的貪慾之中!
    在近幾年的時間裡面中國的動漫發展的非常迅速,現在在各大網絡平臺看到的動漫大部分都是國產動漫,中國的粉絲也越來越支持國貨,其中最讓大家喜愛的幾部動漫就是《秦時明月》和《畫江湖》系列,從2014年開播開始到現在為止能夠吸引大家視線的也就是《畫江湖》了,尤其是現在剛剛上映沒多久的第三季不良人,讓期待已久的粉絲大為暢快,在劇中晉王李克用隻手遮天
  • 梟雄李克用麾下十三太保,實力豪橫為何卻無一善終?
    亂世之中必出豪傑,除朱溫外,晉王李克用也是箇中翹楚,實力極為雄厚!三晉之地一向是出精兵強將的地方,加之李克用的老謀深算,更有十三位養子輔佐,所以早期他的實力絕對凌駕於其他軍閥之上的。今天要說的就是李克用這十三位義子,他們可以說個個都是英才,各自都有特長,人稱十三太保。雖然實力豪橫,然而卻無一善終。
  • 朱溫為何急於逼唐皇禪位,李克用為何處處於朱溫作對
    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佔據山西的晉王李克用,李克用非漢人,少數民族出身,因護唐有功,被賜為李姓,李克用感恩戴德,擁唐之心較為真切。他和朱溫長期爭奪唐朝中央的控制權,成為死敵,朱溫最終戰勝李克用,取得了唐朝中央的控制權,李克用不甘心失敗,積極整軍備戰,尋找時機,意圖翻盤。朱溫實際控制的區域並不大,僅擁有河南全省之地以及陝西、湖北、河北、山東、安徽的部分地區。
  • 晉王李克用墓 | 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李克用是晚唐五代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由於其子李存勖建立後唐政權,並追封其為後唐武皇帝,故極建陵及其附屬建築李氏家廟(柏陵寺)為顯赫一時的重要歷史遺蹟。李克用天佑五年正月辛卯卒,年五十三。天祐六年二月十八日葬於雁門。1089年,李克用墓誌出土於代縣七裡營,揭開了很多和史書中不一致的地方。成為晉王墓中最重要出土物。墓誌標題為: 《唐故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兼中書令晉王墓志銘並序》。
  • 朱溫請李克用吃飯,宴會後朱溫做了一件影響了後來近50年的歷史!
    朱溫有自知之明,他自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剿滅黃巢,於是向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是沙陀人,驍勇善戰,在軍中被稱為「飛虎子」。他麾下的沙陀騎兵雖然人數不多,但十分厲害。李克用此刻原則上還屬於唐朝,所以,他在接到朱溫的求援後,立即率領精兵南下。
  • 古代故事:智畫李克用,鏡新磨救縣令,慕容彥超放驢
    智畫李克用後唐太祖李克用,本是沙陀人,他父親出生在雕巢裡,酋長很驚訝,命族人輪流撫養。李克用出生後,天生瞎了一隻眼睛,長大後驍勇善戰,所向無敵,引起其他部落的疑忌。於是,全族歸順唐朝,被授予雲州刺史,賜李姓,叫克用。黃巢進攻長安的時候,李克用領兵救援成功,封為太原節度使,賜號晉王。
  • 朱溫繼續發威,拿下河北的三個唐朝藩鎮:成德、義武、昭義,李克用逃...
    ,朱溫等難以抵抗,所以請李克用幫忙鎮壓。大敗起義軍以後,朱溫宴請李克用,期間想趁機殺死李克用,以便消滅未來爭霸天下的對手,無奈讓李克用逃脫了。 李克用回到河東後,本來立即帶兵討伐朱溫,但是此時李克用因為要與王重榮聯兵入關,對付朱玫、李昌符。而朱溫呢?因要全力對付秦宗權,怕腹背受敵,也遣使向李克用謝罪。這樣,雙方矛盾暫時緩和下來。
  • 王朝滅亡原因初探(五)
    唐太宗 李世民王朝滅亡原因初探(一)
  • 黃巢夜襲李克用中埋伏,突圍後慶幸,沒遇上李存孝,說完就後悔了
    看到「黃巢夜襲李克用中埋伏,突圍後慶幸,沒遇上李存孝,說完就後悔了」這樣一個標題,熟悉殘唐五代小說的書迷,對這些人物應該不會陌生,同時也會有朋友會覺得,老樂既然說隋唐的故事,怎麼又扯到李存孝他們身上了呢?其實,在老樂看來,從南北朝末期到五代時代,都算是「大隋唐」的故事系統。畢竟從歷史上看,隋唐五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直到北宋建立,這道時間線才算是有了清晰的分水嶺。
  • 李克用到死都沒有消滅朱溫,反而他的兒子李存勖卻一舉滅了朱溫!
    而他的父親李克用去世之際,他的叔父李克寧見李存勖還年輕,意欲「謀朝篡位」,誰知小小年紀的李存勖很不簡單,他在託孤老臣的支持下,迅速殺死李克寧等謀亂者,穩定軍心,掌握實權。隨後他開始為父親報仇,第一個目標就是朱溫。朱溫得知李克用病逝的消息,他更高興,這個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對手終於一命嗚呼了,只留下李存勖這個小娃娃。
  • 唐朝圍剿李克用失敗是幾近亡國之戰,令唐昭宗成為藩鎮戲耍的猴子
    ,但是兩場決定晚唐國運之戰都是唐王朝失敗,尤其是對李克用的戰爭,更是耗盡了唐王朝本來就不強大的神策軍,最終是非但沒能削弱李克用,反倒是讓朱溫趁機做大,並且最終成為了唐王朝的掘墓人。當時是因為王重榮事件,李克用和唐王朝鬧掰,李克用率軍進入長安城,焚毀了當初黃巢進入長安城時都未曾毀壞的宮城,這對唐王朝來說絕對是赤裸裸的羞辱,而且李克用此舉,當時還未繼位隨著唐僖宗出逃的唐昭宗是記憶猶新的,加上李克用的實力的確太強大,這讓李克用成為了唐昭宗的目標,而且也有別有用心的人在一旁慫恿。
  • 李克用麾下九太保:小說中被李存孝欣賞,歷史重要性遠超十三太保
    畢竟,小說是以突出十三太保李存孝為主的,其他太保中,也就是大太保李嗣源、三太保李存勖(李克用的親兒子)、四太保李存信、十一太保史敬思和十二太保康君立等幾個人還有不同價值的戲份,其他那些太保們,都只不過是背景角色,跑龍套而已。但是,因為這位九太保在歷史上地位較高,所以小說的作者,也只能將他「分身」,拿出一部分形象,充實到故事中。
  • 懷念|作家呂純暉:永在愛與美的出生地
    著有長篇《欲望之船》,小說集《聽來的故事》,散文集《出生地》,中篇系列《風流歲月三部曲》,短篇系列《婚姻狀態》,散文系列《平民生活》《我的花世界》《我的通訊錄》等。2020年7月18日因病逝世於福州。懷念 | 作家呂純暉:永在愛與美的出生地一個親戚的女兒到作家葉梅家裡玩,拿著一本書翻了翻,便老半天坐著不動了,直到吃飯叫了好幾遍,也不願放下。大大咧咧地對葉梅說,您替我給那位作家帶句話,我好久都不看書了,因為現在的書不好看,可《出生地》讓我能一口氣看下去。葉梅打趣,人家知道你是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