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個體經營戶王凱最近到油廠採購菜粕,被告知要通過「買基差」才可以完成採購,有時即使按照油廠的要求進行了「買基差」操作,但卻需要排隊提貨,油廠推遲交貨以及菜粕不符合要求的情況時有發生,這讓王凱很苦惱。
羅江是一家中型飼料原料貿易企業的負責人,已經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他近期同樣遇到了煩心事,到油廠採購菜粕的遭遇和王凱差不多。由於需要提前和上下遊客戶籤訂採購、供貨合同,羅江還經常面臨菜粕價格下跌的風險。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在商品價格和市場供需狀況越來越公開透明的情況下,商品供應方和需求方直接對接越來越普遍,當前很多行業的中間貿易商面臨著生存難的問題,這種情況在飼料原料貿易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
大型貿易企業廣東福百盛糧食有限公司(下稱福百盛)總經理阮杏朝卻沒有上述煩惱。他通過菜粕基差交易等操作,不但把像王凱這樣的飼料個體經營戶變為了企業的下遊客戶,為他們及時提供服務,而且解決了飼料原料貿易商普遍面臨的生存難題,實現了從貿易商到服務商的轉變。
菜粕貿易商面臨生存難
「以前是左手買、右手賣,或多或少掙個中間差價,這樣佔用資金少、風險小。」王凱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如今這樣的買賣越來越不好做了,一方面油廠的菜粕要通過「買基差」提前訂貨,另一方面下遊採購方提的條件更多了,不是要指定廠家就是要指定品牌。
羅江說,前些年為了推銷菜粕,油廠經常找上門來談合作,送貨上門更是貿易商對油廠的最基本要求。如今油廠銷售菜粕大部分採用了「遠期基差+菜粕期價」的點價模式,這讓很多貿易商無法適應。加之近兩年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滑,很多貿易商還因囤貨過多出現了較大虧損。
對於王凱的困惑,廈門某油廠負責人表示,目前「遠期基差+菜粕期價」的點價模式正在顛覆國內菜粕市場的傳統交易模式。簡單地說,基差即某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品種的現貨與期貨的價差。貿易商需要改變傳統的原料採購模式,嘗試利用期貨市場為經營提供穩定環境。
其實,阮杏朝就是通過改變為企業拓展了生存空間。他在飼料原料現貨貿易中引入基差交易模式,化解了飼料原料價格漲跌不可控、供應商經常改變供貨條件、需求方要求千差萬別以及現貨貿易沒有獲利空間等難題。
利用基差交易解貿易難題
記者在福百盛了解到,該公司菜粕、棉粕、花生粕、高粱等飼料原料年經營量上百萬噸,銷售收入數十億元。由於經營量較大,公司經常面臨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特別需要利用期貨工具等來控制風險。
2004年,鄧陽健在某跨國糧商的廣東分公司工作,主要業務是把豆粕、菜粕、玉米等飼料原料銷往國內市場,並在國際市場對這些品種進行風險對衝。在業務接觸中,阮杏朝發現鄧陽健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2005年福百盛正處在業務規模擴張期,急需像鄧陽健這樣的專業人才。阮杏朝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鄧陽健「挖」來了,並讓其結合公司現貨貿易業務在期貨市場進行相應操作,如基差點價、跨品種套利、跨期套利等。
據阮杏朝介紹,福百盛2005年開始參與期貨相關交易,初期只是通過盤面來調整現貨的單邊頭寸,資金量也非常有限。2006年開始改變策略,通過跟蹤期現貨價差,重點進行基差交易,並開始在豆粕現貨貿易中大量運用「遠期一口價」定價模式,然後在期市買入豆粕期貨對應合約,鎖定基差對衝風險。
2010年之後,福百盛每個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豆粕貿易量是通過基差交易進行(或者轉換成基差交易方式)。菜粕期貨上市後,福百盛把豆粕基差交易的成功經驗複製到菜粕上,與湛江中紡等上遊企業每個月有數千甚至數萬噸的基差合同成交。
「當前公司的操作策略靈活多變,日常操作以基差交易為主,以對應期貨品種主力合約價格估算出合理基差,銷售基差給下遊市場。在基差縮窄的時候,我們擇機從油廠等上遊企業購買菜粕等飼料原料,或者銷售『遠期一口價』給下遊,同時在期市買入套保,等到交割月基差回歸,再從油廠購買『一口價』,同時平期貨多單,或者直接交割。」阮杏朝說,除此之外,公司還採取單邊為輔的方式,對市場看好的時候適當建立多單,對市場看跌時提前在期貨市場拋售,或者銷售現貨遠期合同。
貿易商向服務商華麗轉身
記者調查發現,福百盛的基差交易模式,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不但實現了在更有競爭力的價位完成現貨買賣,而且使企業實現了貿易商由賣商品向賣服務的角色轉變。
「菜粕市場價格的漲跌我控制不住,上下遊企業對菜粕的定價我不能改變,上下遊企業供貨、提貨的時間等我不能左右,但我把菜粕期貨和現貨當成一盤棋來看。通過基差交易,既增強了企業的市場話語權,改變了市場弱勢地位,同時也擴大了生存空間,開拓了市場範圍。」阮杏朝說,福百盛給客戶提供的服務是綜合性的,基差交易幫助菜粕下遊需求企業獲得了低價的原料,合理調配了市場資源,福百盛銷售的不單是現貨商品,還有服務。
據了解,多年來福百盛進行基差交易不但得到了業務夥伴的認可,還得到了合作銀行的支持,多家銀行給予了很高的授信額度,同時還轉變了很多行業對期貨市場的看法,一些企業積極到福百盛學習。
版權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凡來源:「期貨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期貨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期貨日報",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期貨日報》社有限公司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