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的理由有N個,
減肥失敗的藉口就有N+1個。
但如果肥胖帶來的
不僅僅是外形不好看,
還跟著一長串疾病時,
減肥就更勢在必行了。
28歲的李小姐在一年多前被診斷為患有「糖尿病、多囊卵巢症候群、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8種疾病,而這些病多跟她一身「贅肉」有關。
不到一米六的她,體重足足有94公斤,典型的肥胖超重。不止如此,肥胖還使她月經紊亂,排卵異常,婚後三年不孕,這讓一心想要寶寶的她十分苦惱。
歷時7個月,由廣醫三院內分泌專家、專科醫師、教育護師、糖尿病營養師等組成的內分泌代謝管理團隊,為她制定詳細的生活方式幹預及治療方案,成功控糖減脂,減重52斤,於2019年9月自然受孕。
專家提醒,肥胖可致不孕,如多次嘗試減肥卻無效還可能患上了代謝症候群。肥胖+不孕的女性,如打算備孕,建議先規範診療、科學減重。
01
PART
90後姑娘婚後數年不孕,一查八種疾病纏身
「醫生,你在開玩笑吧,我才20多歲怎麼可能糖尿病,還有這麼多病都是什麼啊!」28歲的李姑娘,一年多前,因月經紊亂、婚後三年不孕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科就診,居然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症候群、混合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症、代謝症候群、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8種病!
當時的她身高159 cm,體重卻有94公斤,BMI為37.1kg/m2,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為9.1%,遠超正常值(4.3%~5.9%),同時伴有雄激素水平增高等表現。
廣醫三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張瑩坦言,肥胖是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BMI指數(體重公斤數÷身高米數平方)大於28稱為肥胖 ,由於過多的能量攝入和脂肪堆積,導致胰島素水平代償性升高,出現胰島素抵抗,繼而引起全身內分泌代謝紊亂。
「胰島素抵抗是引起排卵障礙的重要原因。高胰島素血症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層面,間接促進卵巢雄激素分泌;同時胰島素直接作用於卵巢的卵泡膜細胞,增加雄激素的合成。過多的雄激素阻止優勢卵泡發育,加速卵泡閉鎖,引起無排卵。此外,胰島素抵抗可導致卵泡發育障礙。」
張瑩說:「胰島素抵抗不僅參與慢性無排卵的機制,也是導致糖脂代謝紊亂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所以多數肥胖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同時合併糖調節紊亂、2型糖尿病、血脂紊亂、脂肪肝、代謝症候群等。」
肥胖女性不孕症的發生是正常女性的3倍,而女性不孕的肥胖患者常伴有多囊卵巢症候群,該病是導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 ,不僅影響自然受孕,還會明顯降低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可致患者遠期代謝紊亂。
有研究表明,適度減重可有效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高雄激素和高胰島素水平,恢復規律月經、明顯改善排卵功能甚至妊娠。
02
PART
七個月減重52斤自然受孕
為了健康,必須減重,但嘗試過吃減肥藥、節食、用瘦身包按摩等多種方式減肥均告以失敗 的李小姐,在無限飢餓和反彈後已對減肥不抱有希望,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天生易胖體質」。
為短期內控制患者高血糖,李小姐住院一周進行了系統檢查及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糾正甲狀腺功能紊亂治療,調脂等綜合治療,並接受有關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教育。
出院後,由廣醫三院內分泌專家、專科醫師、教育護師、糖尿病營養師、組成的內分泌代謝管理團隊,為其制定了詳細的控糖減脂生活方式幹預治療方案,並進行後續治療和隨訪。
「我們對她開展了以控糖減脂、改善代謝平衡為目的的院外序貫綜合管理,每周一次糖尿病線上隨訪結合定期線下門診,幫助她科學控糖減重。」張瑩主任介紹道。
線上課程不僅包括了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知識、科學制定控糖食譜等知識,還有非常詳細的科普宣教,比如不同藥物如何服用、如何監測血糖等等;
此外,專家團隊每天上線及時跟進指導,糾正她日常行為飲食誤區,動態跟進血糖、體重情況,及時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減重4個月,李小姐瘦了18公斤。
四個月後,李小姐成功減重18公斤,血糖、血脂、尿酸水平恢復正常,她所患的2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等均獲得逆轉,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月經恢復正常,糖尿病治療藥物由最初的三種降為每天一種,直至實現完全停藥。
持續管理下,七個月後她的體重下降至68公斤,於2019年9月順利自然受孕,孕期血糖正常。
03
PART
體重居高、減不下來可能患有代謝症候群
肥胖症是因長期能量攝入超過消耗, 導致體內脂肪過多堆積和異常分布的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如今,全球範圍內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確定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相比體重正常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罹患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各種代謝性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多囊卵巢症候群-不孕不育、骨關節病、腫瘤等疾病風險倍增。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體重管理對健康的重要性。很多超重、肥胖的人通過節食、運動等各種方式減肥,可體重卻總是居高不下,張瑩提醒,體重一直減不下來,可能是患上了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一組以肥胖、高血糖、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多種代謝性疾病聚集發病,嚴重影響機體健康的代謝紊亂症候群。我國代謝症候群發病率高達14%~16%,即每6~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患者心血管疾病和腦卒中的發生率以及二者的死亡風險是非代謝症候群人員的2~3倍。
張瑩提示,糖脂代謝紊亂、多囊卵巢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等超重、肥胖人士,應接受規範的內分泌代謝治療,同時積極改變生活方式,爭取緩解疾病甚至獲得臨床逆轉。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張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圖片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王慧、白恬
視頻剪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涵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石鈺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