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醫療調價為何止於「七天之癢」?
1日,重慶市衛計委、市物價局喊停實施了7天的醫療調價。其表示,於4月1日起調整信息系統,儘快恢復調整前醫療服務項目收費結算系統。4月2日至18日,各醫療機構退還新舊版本差價中患者多支付的費用;對調減項目少收的費用,由醫院記帳處理。(4月2日《新京報》)
對於婚姻,有「七年之癢」一說,意即婚姻到了第七年可能會經歷一次危機的考驗。而重慶醫療調價則更乾脆了,實施7天就被「滅燈」了。如果說面臨「七年之癢」的婚姻還有一段曾經的戀情,那麼,7天就被市衛計委、市物價局喊停的重慶醫療調價,可能連這段「談婚論嫁」的過程都沒有。事實上,相關部門也才意識到「將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深入調查研究醫療服務價格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各級醫療機構落實相關政策措施。」
那麼,重慶這次醫療調價,究竟是提價還是降價?按他們自己算的一筆帳,總體上是降價的:通過有關醫療項目費用的調整,醫院「總收入增減餘額為-171萬元」。然而,在醫院減少收入的情況下,為何此舉並未被部分重慶病人所接受?原因就在於,提價類項目是降價類項目約5倍,而且降價的是部分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的費用。如果把醫療比作交通,降價的就像是飛機、動車,而提價的是普客、公交車。
其實,這樣的比喻也不算確切。因為,對治病而言,需不需要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不是患者可以選擇的,而且,即使經過了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還是要通過常規治療。那麼,「飛機票」降價而「汽車票」提價,總的費用就難說了。醫療常識告訴人們,患者一旦需要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接下來必然是診查、護理、治療、手術等醫療服務項目,這筆總帳還是在醫院手裡。而就醫院每天接診的總體病患病情而言,需要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的畢竟是少數。
但是,為何調價前大型設備檢查、檢驗等兩類項目收入比重達37.88%?其中是不是存在過度治療?重慶市在制定相關價格時的某些「根據」耐人尋味。據稱「CT、核磁共振等大型檢查項目的檢查費、檢驗費降低,有利於控制過度檢查、檢驗類項目費用不合理增長,也有利於減輕患者不合理的醫療費用負擔。」這好像是說,降低部分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和檢驗項目的費用,是為了減少這些項目對醫院收入上的誘惑力,那麼,有些醫療項目本來就是可做可不做的了?
這就使得所謂「賠錢」的醫療調價,純粹是機關算盡的漲價。降價的部分醫療項目,可能在整頓過度治療不良醫風中,原本是將被規範和限制的,而漲價的大部分醫療項目,卻是許多慢性疾病患者躲不過的。這一出一進、一跌一漲,醫院的總收入,還會是原來得出-171萬元的「計算公式」麼?
醫療調價是依附於「破除以藥補醫,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通過醫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費用,努力減輕群眾負擔」的國家政策的。對此,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表示,此次重慶對醫療服務項目的價格從調整到回調,說明通過行政手段調整價格時還要顧及「民意」。顧昕主張公共定價制度,即醫保機構以「購買者」身份和醫療機構談判定價。
文/知風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