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七月以來,當各個城市間此起彼伏的調控政策出臺,北京卻進入不限價時代。
冰與火之歌在樓市唱響。
在東莞,由於房價漲幅表現突出,一月內發出奪命「三連擊」:分別在7月2日、7月15日和7月25日發布調控政策,加大力度打擊捂盤惜售行為,實名買房限制炒房控制,把二手房納入調控範圍,全方位地圍剿炒房客。
創下多次「萬人搖」「佳績」的杭州也在7月2日對人才優先購房規定5年限售期,同時提高「無房家庭」認定門檻、規定一個家庭一次只能參加一個項目的搖號。
而作為外向型經濟樓市在疫情期間火爆樣本的寧波,也在7月6日對炒房客出劍,擴大了限購區域,對於金融機構要加強對購房人在市五區行政區域內家庭住房套數、住房貸款等情況的審核認定,則禁止違規資金進入到房地產領域,從資金源頭堵死炒房現象。
至於以經營貸和「天價喝茶費」走紅的深圳樓市,則在7月15日迎來了史上最嚴樓市調控政策出臺,房價應聲而降,顯示了其抑制房價的威力。
7月24日,國務院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特意邀約了10個在上半年樓市中的「佼佼者」參會,高層重點強調要時刻繃緊房地產調控這根弦,穩定房價的工作必須常抓不懈。全面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發現問題要快速反應和處置,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
然而,在各地開啟花式調控,房地產工作座談會也釋放出堅持「三穩」目標,落實長效機制的信號之際,同樣參加了房地產工作座談會的北京,卻在7月29日,掛牌2宗不限價地塊,將於9月2日公開競拍。
而根據中原地產的統計,北京今年已經成交了28塊不限價的住宅或者商住用地。加上有待成交的,不限價地塊達到35塊。
不限價地塊的集中出現,對於北京樓市,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從政策層面而言,不限價地塊的集中出現代表著北京的調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直以來,北京的調控政策之嚴,在全國樓市中都可圈可點,高不可攀的落戶門檻把很多人擋在了樓市之外。而為了從供應端平抑房價,從2016年下半年,北京推出了「限房價、競地價」的土地出讓模式,對地塊房屋均價進行事前限定,且購買後5年不得出售。
強硬調控措施所取得的成效立竿見影,近幾年北京樓市基本上處於陰跌、橫盤之中。根據公眾號《大偉看樓市》測算,與2017年北京房價最高點相比較,三年來北京二手房價格平均跌幅已經超過20%,部分房源跌幅已經超過30%。這與同為一線城市的深圳樓市的高歌猛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次,不限價地塊的集中推出,預示著未來北京樓市供應的結構性變化和未來產品品質的提高。
之前,由於限競房在土地出讓時就提前鎖定了房價,在利潤攤薄的趨勢下,大多房企的限競房採用的都是自身品牌中最高周轉的剛需產品線。成本和利潤之間有限的騰挪空間,使得大多限競房成為流水線產品,難言質量,而「7090」政策的鉗制則造就了面貌相似的戶型,各家拼的是以速度佔領市場。譬如,中海雲熙於2018年8月才拿的地,12月就大張旗鼓地開盤了。
這些限競房大多位於偏遠地區,先天的交通和配套缺陷在後天難以彌補,譬如,房山區的首批限競房項目旭輝舒朗苑不但在2018年「開盤就降價」,而且在今年6月又開啟了一輪降價。
旭輝舒朗苑不過是限競房去化難的一個縮影。
北京今年推出的不限價地塊位於城六區的為數不少,具有不錯的區位條件。一些地塊成交樓面價高企的地塊,更是自帶豪宅基因,可謂天生貴胄。不限價地塊的增加,將給予開發商在產品上更大的自主性。而高品質、高端、改善型住宅也將完善多元化的產品供應體系,從而滿足個性化的市場需求。
最後,從開發商層面來看,對於不限價地塊的態度變遷則反應了其對於市場信心的恢復。
猶記去年5月,孫河不限價地塊的拍賣雖然吸引了中海、首創+招商、華潤+中糧、保利、首開、碧桂園、龍湖、恒基兆業等參與企,可謂國企、民企、港企和險資齊聚一堂,但大部分企業都表現消極,最終恒基兆業以30.2億元的總價摘得孫河地塊,溢價率不過23.3%。
不過一年時間,房企對於不限價地塊的態度便產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譬如,分鐘寺三塊地塊的拍賣中,合生創展每次都經過了幾十輪的較量,才得以包圓了分鐘寺。此後,資金鍊承壓的合生創展很快便引入世茂入夥。這齣蛇吞象的大戲,足以證明不限價地塊對於房企的誘惑,以及他們對於北京後市的信心。
各個城市調控政策此起彼伏與北京樓市告別限價同步並行,一方面證明高層對於房價過熱城市的管控不會放鬆,並將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由於不同城市間的分化加劇,樓市出現了明顯的板塊輪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