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來到了2020年12月,今年樓市整體走勢跌宕。北京樓市自4月開始升溫,熱度一直延續到了年尾。
市場告別低迷
2020年1月至今,北京新房、二手房成交活躍。其中,北京新建住宅(普通住宅+別墅+共有產權房)共成交5.35萬套,成交金額3010 億元,或超越去年北京新建住宅市場成交記錄。
今年1-11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14.9萬套,預計2020年全年二手住宅成交套數將突破16萬套大關,創2017年317新政以來的新高。
成交量明顯上漲,而且從成交結構看,不限價的純商品住宅佔比提升,2021年市場價格穩步上漲已成趨勢。
雖然市場正逐漸走出低迷,但從大周期看,北京房地產市場並不火熱。2017年、2018年北京新建住宅的成交量在2-3萬套,2019年、2020年超過5萬套,而2010-2016年的平均水平是7.6萬套。
在可建設用地日益減少的形勢下,新建住宅市場成交量級下降是必然趨勢。
從更能代表市場真實情況的二手房來看,2017-2019年,二手住宅年成交量在13-15萬套徘徊,過去三年市場偏涼。
再回顧2016年,當年雖有930新政,但市場整體依舊火熱,二手住宅年成交量達到創紀錄的27萬套。
北京房地產市場在宏觀政策的指向下,已經開啟新裡程。從市場需求看行業仍有發展空間與機會,改善需求包括品質提升、面積增加等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一切政策皆圍繞穩定展開,需求端限購、限貸、限交易等政策執行依舊嚴格,供應端的土地市場今年率先破局。
土地市場率先破局
土地市場作為樓市的領先指標,一直是調控的重點。2015年,當市場開始有10萬+的項目入市,開啟了北京的豪宅元年。但伴隨著2016年的「930新政」,「限房價、競地價」地塊的陸續推出,在隨後三年多的時間裡,樓市的主力都是限競房。
由於售價既定,也因此鎖定了利潤空間,房企拿地積極性降低,在融資監管升級的當下,北京土地市場略顯沉寂。新一輪緊縮調控以來,北京土地市場相繼流拍了30宗土地,縱使在樓市火熱的今年,也有5宗地塊流拍。
為了扭轉地市頹勢,北京在土地交易環節的管控有所放開,不限價地塊增多,2018年只有1宗,2019年有15宗。2020年截止目前,北京涉宅用地共成交46宗,其中不限價地塊36宗,限競房地塊7宗,共產房地塊3宗,純商品住宅供地已經重回主流。
2017年以來,北京加大了住宅用地的供應,近年宅地供應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2020年1-11月北京涉宅用地累計成交規劃建築面積約580萬㎡,預計全年宅地市場成交量將與去年大致持平。
目前北京在供給端對土地規定最高售價,超出限價,競自持住宅;共有產權房作為半保障房半市場化的供應品類,將按需供應;土拍「限房價」作為階段性有效措施,可隨著市場變化隨時啟用,住宅預售價格管控,也是樓盤入市前的最後一道防線;拓寬土地供應渠道成為趨勢,集體建設用地上市取得進展。
房企提前布局
北京的地產市場有著最透明的遊戲規則,最嚴苛的調控政策,以及最大的資金和資源需求,非大房企而不可入。但北京也是房企衝刺規模和利潤的重心,高單價高總價下單盤貨值動輒百億,過去幾年,房企雖偶有戰略誤判,但整體表現依舊樂觀。
2020年1-11月首開、中海權益銷售額雙雙突破200億,緊隨其後的金茂、萬科、城建銷售額也突破百億,不管是基於業績導向,還是對現金流的貢獻,北京都是房企規模化布局的戰略重地。
縱觀北京土拍這幾年,2015年地王潮,2016年競自持,2017年開始深度調整,價格既定,利潤有限的情況下,房企練就了一身高周轉、控面積的本領。在土拍新輪迴的2020年,土地管控的寬鬆印證著北京房地產調控的有限鬆綁,踏準時間節點的房企已搶先布局。
2020年1月至今,首開聯合各路房企拿下9宗住宅用地,聯合企業最廣,拿地宗數最多,最大化自己的本土優勢。
這兩年在北京如日中天的中海再接再厲,2020年在限競房逐漸淡出的背景下,依舊保持了領先優勢,今年以來拿地金額近250億,超越銷售額的地價款表達出對北京市場的信心。
前些年低調的房企也在今年再度重倉北京,合生180億包攬分鐘寺3地王,頂豪市場再添力作。
綠城5天144億拿下3宗宅地,從限競房、不限價到自持用地,發揮空間足夠大,向來以產品自傲的綠城需要在北京證明自己。
北京作為首都的示範效應,是全國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的,一直以來,帝都吸引著各路豪門來此開疆拓土,以期建立豐功偉業。只因在北京打響名號的紅盤,足以成為全國借勢的榜樣,進而打造可複製的產品系。
融創的壹號院系、金茂的府系等,這些響譽全國的產品系均出自北京。也因此北京的地產江湖足夠精彩,在限競房的時代北京神戶型層出不窮,房企戴著腳鐐跳舞也要舞出精彩。而在寸土寸金的地段上開發純商品住宅,房企也需要拿出足夠匹配這個城市的封面級豪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