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樓市將繼續維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在落實城市「主體責任」的前提下,結合一線城市年底「翹尾」行情看,對熱點城市既有的調控政策(限購、限售、限價等)會繼續強化,但也會靈活調整。部分城市因城施策可能會轉向政策鬆綁和託底。
本文為《李宇嘉筆記》與騰訊房產聯合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樓市政策在上下半年「兩分界」
2020年,由於疫情「黑天鵝」的衝擊,樓市政策在上下半年「兩分界」。上半年,由於一季度需求被凍結,疊加應對疫情各地財政支出壓力大,各地「因城施策」的空間增加。一季度,樓市政策主要集中在供給端紓困,主要涉及降低土拍門檻、放鬆限價、降低預售條件等優惠。
隨後,武漢、長春等地放寬預售條件。二季度以來,由於前期貨幣政策寬鬆,上半年央行先後進行三次降準、兩次降息(MLF),並與因城施策形成合力,助推樓市銷售端開始觸底反彈,但需求較為弱勢。同時,4月份政治局會議重提房住不炒,但同時要求穩定市場健康。於是,各地放鬆政策更多體現為人才、落戶政策以及限售邊際放鬆等,放鬆路徑從供給端延伸至需求端。
圖:2020年房貸LPR有所下行從7月份開始,樓市的景氣度持續升溫,基本面更為健康的一二線城市對流動性更為敏感,率先強勢復甦,深圳、東莞、成都、寧波等城市房價明顯上漲。以7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主持房地產工作座談會為拐點,此後杭州、東莞、寧波、鄭州、深圳、南京等房價漲幅過快的城市先後調控收緊,主要表現在限購限貸升級,限售年限增加,土地市場管控和市場監管等。
2020年下半年開始一二線樓市開始反彈二、人才和落戶政策比較頻繁
由於新冠疫情衝擊較大,加上外部疫情蔓延,5月份的全國「兩會」提出了「全球疫情和經貿關係不確定性增大」,各方面要集中經歷抓好「六保」、「六穩」。於是,5月份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雙循環」,即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工作的重心開始轉向促進內需和消費釋放。
於是,中央連續發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一體化。2020年4月9日,發改委下發了《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指出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各省市共出臺104條落戶及人才相關政策。落戶寬鬆政策主要有三類:一是零門檻落戶,截止到2020年12月,南昌、濟南、福州、秦皇島、南寧、張家口、贛州等城市均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二是租房落戶。比如張家口、濟南、南寧、聊城、南昌、贛州、福州等13個城市均出臺規定租房直接落戶。紹興、溫州、嘉興租房落戶需相應的居住年限要求。江門、寧波租房落戶需社保繳納要求。蘇州租房可申請積分落戶。
三是降低人才落戶的學歷要求。近年來,人才落戶門檻不斷降低,從最初要求本科學歷可直接落戶,到大專學歷可直接落戶,到今年很多城市出臺中專、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畢業生(含教育部認定的留學歸國取得同等學歷)可直接落戶。2020年,共有瀋陽、聊城、福州、江門、哈爾濱、惠州、太原、營口、嶽陽、鹽城等城市均出臺政策,規定中專、技校、職校畢業生可直接落戶。
熱點城市中,除了上海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發布了「雙一流」大學畢業生落戶上海的新政外,12月16日,廣州發布的《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外遷入管理辦法》(徵求意見)備受關注,辦法對在外圍白雲、黃埔、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和增城等7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可將戶籍遷入廣州。
一是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學歷或學士學位(單證),或擁有國內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專學歷,或全日制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高級工班畢業人員;二是年齡在28周歲及以下;三是申報時須在差別化入戶實施範圍區域內連續繳納社會保險滿12個月。這一政策引起極大反響,網上一邊倒地認為,廣州搶人「沒底線」、為樓市找「接盤俠」等。其實,廣州是為了貫徹國家城鎮化任務。《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明確提出,「鼓勵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區新區落戶限制。」
三、房地產金融長效機制開始落地
同時,調控開始轉向長效機制建設,2020年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一方面是開發商融資端啟動「三道紅線」管控。8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上明確指出,為控制房地產企業有息債務的增長,設置「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根據「三道紅線」,對房企按「紅-橙-黃-綠」四檔管理,按不同指標劃定負債年增速不得超過5%-15%。
圖:開發商融資端啟動「三道紅線」管控從上市房企50強看,不考慮預售監管資金,2020上半年,50強剔除預收款後資產負債率75.1%、淨負債率96.1%、現金短債比106.2%,只有兩項達標。分房企來看,12家房企超3條紅線、13家超2條、20家超1條、僅5家均達標。2020年上半年,末50強有息負債同比增長9.6%,按上半年房企達標情況測算有息負債增速,2021年潛在有息負債增速上限為6.1%。
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落地的第二個重要政策,就是「房貸五檔」分類。2020年的最後一天,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銀髮〔2020〕322號)》,啟動對銀行差別化的房貸「五分檔」控制。「三道紅線」控制資產端,房貸「五分檔」控制資金端。資產端和資金端「雙管齊下」,資金違規、過度流入地產的問題有望解決。
圖:對銀行差別化的房貸「五分檔」控制房貸「五分檔」管理,邏輯完全一樣。對銀行在房地產貸款佔比、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採取額度佔比「雙管控」。越大型的銀行,高限越高。工農中建交郵儲地產貸款佔比、個人住房貸款佔比,最高限為40%和32.5%;中型股份行佔比為27.5%和20%;城商行、縣域銀行佔比限制很嚴。
四、2021年調控政策展望
展望2021年,2020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部分的表述,一開始就強調,「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房住不炒」、因地制宜、多策並舉,明年繼續因城施策,對熱點城市加大調控的力度。因此,2021年將繼續維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在落實城市「主體責任」的前提下,結合一線城市年底「翹尾」行情看,對熱點城市既有的調控政策(限購、限售、限價等)會繼續強化,但也會靈活調整。
也就是說,短期內(2020年底-2021年「兩會」前),政策不會變。但當外圍市場銷售下滑時,部分區域通過退出限購、放鬆落戶等,緩解市場預期、保持量價穩定。目前看,一線等熱點城市主要的措施方向就是人才政策、落戶門檻降低;其他二線城市比較分化,東部熱點保持力度,其他城市則會部分鬆綁。這樣的政策邏輯已經開始出現,比如11月份哈爾冰發布的《關於疫情期間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相關政策的通知》,鼓勵開發商主動降價打折,而且大幅降低住房公積金買房門檻。
表:2020年房價跌幅較大的十大城市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由於2015-2019年的樓市供應量大,從2020年開始,前期新房銷售開始轉化為二手房大量供應。2020年,部分熱點城市二手房價出現下跌,掛牌量創歷史新高。2021年,這種情況依舊會存在。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擴大內需」方面,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因此,部分城市因城施策可能會轉向政策鬆綁和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