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每個學生都知道的標準,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考分是實實在在的標準,體育特長生也有招考標準,德育、美育、勞動卻一直比較軟。
這種狀況即將改變——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
這也就意味著,全國大中小學生將要多一門勞動課。勞動課,學什麼,怎麼學,怎麼評價?記者梳理了幾個要點。
(1)學校要開設專門的勞動課
在課程設置上,《意見》突出強調「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中小學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同時強調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和要求。
在勞動教育時間上,《意見》主要從兩個方面作出規定,一是利用上課的時間進行。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除實習、實訓外,專門進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大學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二是在課外校外安排。中小學要對學生每天課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大中小學每學年設勞動周(高等學校也可安排勞動月),也是在課外集中安排。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
(2)讓孩子在家掌握生活技能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意見》從四個方面強調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一是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地進行勞動,每年掌握1—2項生活技能;二是鼓勵孩子利用節假日參加社會勞動;三是樹立崇尚勞動的家風,讓孩子養成從小愛勞動的習慣;四是學校和社區、婦聯等開展學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動,加強對家庭勞動教育的指導。
(3)勞動課學得怎麼樣,怎麼評價?
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激發學校和學生的積極性。
也要求將勞動實踐過程和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公示、審核制度,確保真實可靠。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使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
「國內外大量的調查研究都證明,童年養成勞動習慣,長大後更可能具有責任心,也更容易適應家庭生活和職場工作的需要,而不愛勞動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更可能成為生活與職場的失敗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二級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表示,能否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取決於家庭、學校、社會能否形成共識並且密切合作。具體該怎麼做呢?首先要通過鮮活有力的事實,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產生參與勞動的興趣;其次,要尋找身邊的榜樣,尋找「媽媽的味道」之源,特別是擅長勞動的父輩和祖輩的故事,激發孩子對勞動的情感;再次是經過具體訓練,學會幾項勞動的技能,尤其是與自我管理密切相關的做飯和洗衣服等內容,重點在於長期堅持直至養成習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穎)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