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帝廟:萬裡茶路重要節點 晉商的「心靈家園」
大關帝廟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36號,是當地關公信仰的重要史跡和珍貴文化遺產。清晨,大關帝廟裡十分安靜。明清風格的建築、顏色分明的植被以及前院展出的風格迥異的書畫作品,讓這座廟宇更顯雅致,充滿了文化氣息。
大關帝廟作為太原地區唯一一個「萬裡茶道」遺產提名點,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據清道光年間《陽曲縣誌》所載:「關帝廟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大關帝廟是太原市規模最大、形制最為完整的關帝廟建築群,並因此而得名。2004年6月10日,大關帝廟成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大關帝廟作為太原地區唯一一個「萬裡茶道」遺產提名點,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那麼,這位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是如何與「萬裡茶路」聯繫在一起的呢?
關公原名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清朝雍正年間,被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地位等同。
「關公是武聖,但很多人也把他當財神來供奉,而最早把關公作為財神來崇拜的就是山西商人。晉商把『守信』作為經商的一條基本準則,這和關公的『忠義』一脈相承。」太原市關帝廟文物管理所講解員趙學玲說:「萬裡茶路艱難困苦,晉商把關公當作『武財神』膜拜,就是希望在他的護佑下平安走四方、漲財富。」
跟隨著趙學玲的腳步,採訪團仔細觀摩了大關帝廟。大關帝廟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分為前後二進院落,面積不大但內有乾坤。廟內建築前低後高,逐層展開。平面布局採用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局,由南而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正殿(崇寧殿)、春秋樓。崇寧殿為明代建築,大殿內塑關公帝君像及兩位侍者,三面牆壁上繪有壁畫,反映的是關羽被推崇為神以後的形象和生活。春秋樓採用了清代建築風格,是廟內最高的一座建築。據春秋樓旁碑文記載:春秋樓創建於金元年間,因關羽喜讀《春秋》得名,現存為2006年修復建築。
1998年,考古人員對大關帝廟古建地基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關帝廟地平面以下有兩層古代建築的基址,有鋪地方磚、碳化木門檻,以及琉璃吻獸等大量的古建築構件。經古建築專家初步認定,為金、元時期的建築遺蹟。
在大關帝廟保存的碑碣、影像資料中,有太原商會聯合眾商號捐資修繕大關帝廟的記載和捐資的商戶名錄,也有參與大關帝廟活動的歷史畫面。作為明清時期太原府城的重要建築,大關帝廟與「萬裡茶路」淵源頗深。
大關帝廟內保留著一張清道光二十三年太原府城街巷圖。圖上顯示,大關帝廟位於明清太原府城中心區域,緊臨府城內交通主動脈——大南門街。晉商從祁(縣)、太(谷)、平(遙)出發,進入太原府城後,如要北上,大南門街無疑是「萬裡茶路」上一條重要的交通動脈。
太原府城地處「萬裡茶路」中間地帶,在晉商「走出去」和「走回來」的貿易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街和老字號,像鐘樓街、柴市巷、柳巷、橋頭街、海子邊等,都是當時的商業鬧市,在這些商業街上,坐落著許許多多聞名遐邇的老字號。據現存太原大關帝廟中華民國三十年《重修大關帝廟經過事略》碑記載,當時就有欽記茶莊、寶玉茶室、前進茶莊、稻香村、雙合成、一品香、晉寶齋等眾多商戶積極捐助善款修建大關帝廟。此外,在關公誕辰日、關公磨刀節,太原地區的晉商以及路過太原的商隊,也會通過唱戲、祭拜關公、參觀大關帝廟等多種形式,紀念關公,以求商路順利。
晉商之所以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除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外,靠的就是關公精神中的「信」和「義」。關公精神是晉商商幫團結的黏合劑,也是晉商文化的載體和符號。太原處於「萬裡茶路」(中國段)福建下梅村至恰克圖的中點位置,而地處太原府城中心地帶的大關帝廟就成了晉商在「萬裡茶路」上的「心靈家園」。
據趙學玲介紹,晉商敬拜關公,在做生意過程中守信、重義的晉商精神,贏得了其他商幫的尊重和效仿,關公「忠誠信義」的形象開始在徽商、粵商等各商幫中推崇開來,關公也被商人們當作武財神來供奉和祭拜。
青龍古鎮:走西口必經之地 邊塞小鎮因茶路而興
青龍古鎮位於太原市陽曲縣。
「現在停車場的位置,就是過去青龍鎮最大的車馬店,晉商走西口路過這裡,大都會來鎮裡歇歇腳。車馬店最忙的時候,能容納300多人同時住宿,可想當時青龍鎮的繁榮。」11月17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太原市陽曲縣青龍古鎮,剛一下車,楊秀川老人就講開了這裡與萬裡茶路有關的故事。
楊秀川老人今年75歲,原是太原市青龍古鎮研究會會長。從小在青龍鎮長大的他,對這裡的一切了如指掌。「你們走的這條路是古驛道,過去驛道中間有兩道深深的車轍,就是晉商運送貨物的車輛留下的。」楊秀川一邊走一邊給採訪團介紹:「後來古城翻新了地面,把帶有車轍的磚塊換成了平整的青石路面,所以你們看不到了。」
跟著楊秀川老人的腳步,採訪團從北門進入青龍古鎮。這個總面積大概兩萬平方米的「古鎮」,其實是個叫「青龍鎮」的村子,地處太原通往雁門關的溪谷要衝,村旁的楊興河,曾是宋代楊家將的駐地。「萬裡茶路」的興起讓這座鐵血的邊塞「小鎮」,成為著名的商貿集市。「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晉商要去俄羅斯販茶,中途必然要找地方打尖、歇腳,青龍鎮就是在明末開始繁榮起來的。」楊秀川笑呵呵地說。
青龍鎮的王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間的豪賈富商。有人說,原名青蒿嘴(這裡盛產中藥材蒿子)的小鎮之所以變成了青龍鎮,是因為王氏家族的王繩中(出生於清乾隆八年)為大清捐銀百萬兩,皇家賜「百萬繩中」匾額一塊和繡有「青龍」圖案大旗一面的緣故。楊秀川老人告訴採訪團另一種說法,青龍鎮地形上下起伏,南高北低,左右彎曲,在清道光年間,由於往來客商增多,小鎮商貿繁榮發達,王氏家族依南北五華裡上下起伏、左右彎曲的地勢,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的構築手法,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形成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布局,整個建築群看上去像一條活靈活現、騰飛的巨龍,所以便更名為青龍鎮。
「青龍鎮地處萬裡茶路必經之路段,王氏家族又在鎮內修建了大量商鋪、驛站,方便南來北往的商人在這裡洽談交流。清朝末年,青龍鎮就成了晉商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往來中心。」楊秀川說,「可以說,萬裡茶路的開闢讓一個邊關小鎮繁榮了起來。」
據說,青龍鎮王家是靠賣豆腐起家的。至今「耕節堂」上還掛著一副對聯:漿水澹澹中有味,菜根苦苦中求甜。現在正在修建的青龍古鎮文化集市,是王家老宅的宅院。宅院中建築物豐富,不僅有「耕竹堂」「耕耘堂」「耕節堂」等商鋪,還有戲臺、假山、樓閣、涼亭、水榭等。採訪團一行進入庭院,看到工人們正在修建戲臺,柱子上古樸典雅的圖案,依稀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修養。
「道路通、百業興」。「萬裡茶路」的繁榮帶富了王家,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廣,茶路上便也有了王家人的身影。他們把南方的茶葉、絲綢等物品販賣到北方,再從北方把牛馬、皮草帶到中原腹地,從「千佛閣」至泰山廟「真武閣」一條主街,處處都是王家的家產。不論是「慶益堂」「德潤堂」,還是號稱九窯十八洞的「德玉堂」,都是堡寨式的磚瓦四合院群落,外圍是防禦性極好的高大圍牆,內部裝飾精良,磚雕木雕華麗,透露著晉商大院的風格。
作為太原地區晉商的代表,王家秉持關公的「忠」「義」精神,非常注重家鄉公益事業。每逢災年,王家都會以工代濟、賑濟災民。清光緒三年大災之年,「耕竹堂」「耕節堂」「耕耘堂」就把方圓百裡的災民組織起來,讓他們搬石頭興建花園。災民們搬來石頭就能換米換飯吃。光緒皇帝聞知此事後,心中大悅,感到有這樣的子民是皇家之幸,特為王家書寫了「一鄉善士」之牌匾。
楊秀川告訴採訪團,抗日戰爭時期,青龍鎮破壞嚴重,王家的產業大部分被日軍炸毀,如今看到的,多是開發後重新修復的結果。青龍古鎮的開發定位是文化名鎮、軍事重鎮、商貿集鎮、農耕老鎮,古驛道兩旁的院落,很多都被改造成為了博物館,有軍事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及民間藝術博物館等。
雖然青龍古鎮「煥然一新」,但從街道兩旁林立的商鋪、種類繁多的博物館和村邊斷壁殘垣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昔日的車水馬龍和繁華。採訪團離開青龍古鎮時臨近傍晚,街邊飯店裡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山陝蒙特色小吃,散發著「萬裡茶路」上民族融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