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太原站:訪青龍古鎮,商鋪車店構築茶路邊塞驛站;拜大關帝廟,忠信義勇打造晉商心靈家園

2021-02-19 山西晚報

大關帝廟:萬裡茶路重要節點 晉商的「心靈家園」
  

大關帝廟位於太原市迎澤區廟前街36號,是當地關公信仰的重要史跡和珍貴文化遺產。清晨,大關帝廟裡十分安靜。明清風格的建築、顏色分明的植被以及前院展出的風格迥異的書畫作品,讓這座廟宇更顯雅致,充滿了文化氣息。

大關帝廟作為太原地區唯一一個「萬裡茶道」遺產提名點,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據清道光年間《陽曲縣誌》所載:「關帝廟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大關帝廟是太原市規模最大、形制最為完整的關帝廟建築群,並因此而得名。2004年6月10日,大關帝廟成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大關帝廟作為太原地區唯一一個「萬裡茶道」遺產提名點,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那麼,這位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是如何與「萬裡茶路」聯繫在一起的呢?
  

關公原名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清朝雍正年間,被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地位等同。

  

「關公是武聖,但很多人也把他當財神來供奉,而最早把關公作為財神來崇拜的就是山西商人。晉商把『守信』作為經商的一條基本準則,這和關公的『忠義』一脈相承。」太原市關帝廟文物管理所講解員趙學玲說:「萬裡茶路艱難困苦,晉商把關公當作『武財神』膜拜,就是希望在他的護佑下平安走四方、漲財富。」
  

跟隨著趙學玲的腳步,採訪團仔細觀摩了大關帝廟。大關帝廟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分為前後二進院落,面積不大但內有乾坤。廟內建築前低後高,逐層展開。平面布局採用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局,由南而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正殿(崇寧殿)、春秋樓。崇寧殿為明代建築,大殿內塑關公帝君像及兩位侍者,三面牆壁上繪有壁畫,反映的是關羽被推崇為神以後的形象和生活。春秋樓採用了清代建築風格,是廟內最高的一座建築。據春秋樓旁碑文記載:春秋樓創建於金元年間,因關羽喜讀《春秋》得名,現存為2006年修復建築。
  

1998年,考古人員對大關帝廟古建地基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關帝廟地平面以下有兩層古代建築的基址,有鋪地方磚、碳化木門檻,以及琉璃吻獸等大量的古建築構件。經古建築專家初步認定,為金、元時期的建築遺蹟。
  

在大關帝廟保存的碑碣、影像資料中,有太原商會聯合眾商號捐資修繕大關帝廟的記載和捐資的商戶名錄,也有參與大關帝廟活動的歷史畫面。作為明清時期太原府城的重要建築,大關帝廟與「萬裡茶路」淵源頗深。
  

大關帝廟內保留著一張清道光二十三年太原府城街巷圖。圖上顯示,大關帝廟位於明清太原府城中心區域,緊臨府城內交通主動脈——大南門街。晉商從祁(縣)、太(谷)、平(遙)出發,進入太原府城後,如要北上,大南門街無疑是「萬裡茶路」上一條重要的交通動脈。
  

太原府城地處「萬裡茶路」中間地帶,在晉商「走出去」和「走回來」的貿易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商業街和老字號,像鐘樓街、柴市巷、柳巷、橋頭街、海子邊等,都是當時的商業鬧市,在這些商業街上,坐落著許許多多聞名遐邇的老字號。據現存太原大關帝廟中華民國三十年《重修大關帝廟經過事略》碑記載,當時就有欽記茶莊、寶玉茶室、前進茶莊、稻香村、雙合成、一品香、晉寶齋等眾多商戶積極捐助善款修建大關帝廟。此外,在關公誕辰日、關公磨刀節,太原地區的晉商以及路過太原的商隊,也會通過唱戲、祭拜關公、參觀大關帝廟等多種形式,紀念關公,以求商路順利。
  

晉商之所以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除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外,靠的就是關公精神中的「信」和「義」。關公精神是晉商商幫團結的黏合劑,也是晉商文化的載體和符號。太原處於「萬裡茶路」(中國段)福建下梅村至恰克圖的中點位置,而地處太原府城中心地帶的大關帝廟就成了晉商在「萬裡茶路」上的「心靈家園」。
  

據趙學玲介紹,晉商敬拜關公,在做生意過程中守信、重義的晉商精神,贏得了其他商幫的尊重和效仿,關公「忠誠信義」的形象開始在徽商、粵商等各商幫中推崇開來,關公也被商人們當作武財神來供奉和祭拜。
  

青龍古鎮:走西口必經之地 邊塞小鎮因茶路而興

青龍古鎮位於太原市陽曲縣。

  

「現在停車場的位置,就是過去青龍鎮最大的車馬店,晉商走西口路過這裡,大都會來鎮裡歇歇腳。車馬店最忙的時候,能容納300多人同時住宿,可想當時青龍鎮的繁榮。」11月17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抵達太原市陽曲縣青龍古鎮,剛一下車,楊秀川老人就講開了這裡與萬裡茶路有關的故事。

  

楊秀川老人今年75歲,原是太原市青龍古鎮研究會會長。從小在青龍鎮長大的他,對這裡的一切了如指掌。「你們走的這條路是古驛道,過去驛道中間有兩道深深的車轍,就是晉商運送貨物的車輛留下的。」楊秀川一邊走一邊給採訪團介紹:「後來古城翻新了地面,把帶有車轍的磚塊換成了平整的青石路面,所以你們看不到了。」
  

跟著楊秀川老人的腳步,採訪團從北門進入青龍古鎮。這個總面積大概兩萬平方米的「古鎮」,其實是個叫「青龍鎮」的村子,地處太原通往雁門關的溪谷要衝,村旁的楊興河,曾是宋代楊家將的駐地。「萬裡茶路」的興起讓這座鐵血的邊塞「小鎮」,成為著名的商貿集市。「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晉商要去俄羅斯販茶,中途必然要找地方打尖、歇腳,青龍鎮就是在明末開始繁榮起來的。」楊秀川笑呵呵地說。
  

青龍鎮的王氏家族,是清乾隆年間的豪賈富商。有人說,原名青蒿嘴(這裡盛產中藥材蒿子)的小鎮之所以變成了青龍鎮,是因為王氏家族的王繩中(出生於清乾隆八年)為大清捐銀百萬兩,皇家賜「百萬繩中」匾額一塊和繡有「青龍」圖案大旗一面的緣故。楊秀川老人告訴採訪團另一種說法,青龍鎮地形上下起伏,南高北低,左右彎曲,在清道光年間,由於往來客商增多,小鎮商貿繁榮發達,王氏家族依南北五華裡上下起伏、左右彎曲的地勢,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東文西武的構築手法,東建文昌祠、西設龍王廟、北築鳳頭寨,形成東文西武、南龍北鳳、龍鳳呈祥的總體布局,整個建築群看上去像一條活靈活現、騰飛的巨龍,所以便更名為青龍鎮。
  

「青龍鎮地處萬裡茶路必經之路段,王氏家族又在鎮內修建了大量商鋪、驛站,方便南來北往的商人在這裡洽談交流。清朝末年,青龍鎮就成了晉商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往來中心。」楊秀川說,「可以說,萬裡茶路的開闢讓一個邊關小鎮繁榮了起來。」
  

據說,青龍鎮王家是靠賣豆腐起家的。至今「耕節堂」上還掛著一副對聯:漿水澹澹中有味,菜根苦苦中求甜。現在正在修建的青龍古鎮文化集市,是王家老宅的宅院。宅院中建築物豐富,不僅有「耕竹堂」「耕耘堂」「耕節堂」等商鋪,還有戲臺、假山、樓閣、涼亭、水榭等。採訪團一行進入庭院,看到工人們正在修建戲臺,柱子上古樸典雅的圖案,依稀可以看出主人的文化修養。
  

「道路通、百業興」。「萬裡茶路」的繁榮帶富了王家,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廣,茶路上便也有了王家人的身影。他們把南方的茶葉、絲綢等物品販賣到北方,再從北方把牛馬、皮草帶到中原腹地,從「千佛閣」至泰山廟「真武閣」一條主街,處處都是王家的家產。不論是「慶益堂」「德潤堂」,還是號稱九窯十八洞的「德玉堂」,都是堡寨式的磚瓦四合院群落,外圍是防禦性極好的高大圍牆,內部裝飾精良,磚雕木雕華麗,透露著晉商大院的風格。
  

作為太原地區晉商的代表,王家秉持關公的「忠」「義」精神,非常注重家鄉公益事業。每逢災年,王家都會以工代濟、賑濟災民。清光緒三年大災之年,「耕竹堂」「耕節堂」「耕耘堂」就把方圓百裡的災民組織起來,讓他們搬石頭興建花園。災民們搬來石頭就能換米換飯吃。光緒皇帝聞知此事後,心中大悅,感到有這樣的子民是皇家之幸,特為王家書寫了「一鄉善士」之牌匾。
  

楊秀川告訴採訪團,抗日戰爭時期,青龍鎮破壞嚴重,王家的產業大部分被日軍炸毀,如今看到的,多是開發後重新修復的結果。青龍古鎮的開發定位是文化名鎮、軍事重鎮、商貿集鎮、農耕老鎮,古驛道兩旁的院落,很多都被改造成為了博物館,有軍事博物館、農耕文化博物館及民間藝術博物館等。
  

雖然青龍古鎮「煥然一新」,但從街道兩旁林立的商鋪、種類繁多的博物館和村邊斷壁殘垣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昔日的車水馬龍和繁華。採訪團離開青龍古鎮時臨近傍晚,街邊飯店裡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山陝蒙特色小吃,散發著「萬裡茶路」上民族融合的味道。

相關焦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榆次站: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
    過去五百年間,作為在「萬裡茶路」上經營時間最長的晉商茶幫,榆次商幫早已成為晉商的重要代表。尤其是榆次常氏,開拓了從福建武夷山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裡茶路」,並以雄厚實力執茶葉對外貿易之牛耳。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路行來,常家當年的茶山、茶場、貿易貨棧舊址猶在。「榆次,我們來啦!」
  • 山西晚報採訪團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古蹟湮滅硝煙中,書中尋訪舊時光...
    9月14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進鄱陽湖,第一站便是千年古鎮吳城。海昏古縣,江右巨鎮,商貿之都。吳城位於鄱陽湖、贛江、修河交匯處,自古以來便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和物流集散地。繁華鼎盛時,有48座各地商賈會館。「市散漁翁醉,樓深賈客眠。隔江何處笛,吹斷綠楊煙。」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
    11月14日,「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來到介休義安鎮的北辛武村,村中一座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牌樓十分引人注目。這座名為「太和巖」牌樓,始建於清道光四年,是原真武廟前的一處獻坊,由晉商冀家十七世冀國定組織村人修建。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右玉站:哥哥走西口,唱盡千年晉商萋萋滿別情...
    這條充滿烽火和兇險的北方軍事通道,卻在精明的晉商腳下被踏成一條通往蒙俄境內的國際貿易大通道——萬裡茶路。當年,由南而至的販茶晉商馱隊,來到雁門關黃花梁歧道地,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將跨越國內8...
    採訪團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採訪報導,弘揚晉商精神,全力講好萬裡茶路上的故事。  「古老的萬裡茶路從這裡起步,新時代的萬裡茶路正在書寫新輝煌。」晉中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丁美科表示,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意義深遠,積極主動地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重塑萬裡茶路山西品牌,開闢、共建新晉商國際大通道。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包頭站: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
    在這裡,萬裡茶路也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它與草原絲綢之路、西口文化完美融合共通,成為一條商業貿易的大通路。  如果說晉商在南方產茶區的探索是一種創新,那翻越了千山萬水以後的晉商,更多的是冷靜思考。他們以包頭為支點,將生意輻射內蒙古、新疆乃至蒙古、俄羅斯。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祁縣: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盤陀村的古驛站商鋪。作為祁縣「南大門」,北關既是「守護者」,也是「萬裡茶路」上的「瞭望者」。順著昌源河西岸而下,採訪團來到了「萬裡茶路」古道,古道兩側留存有真武廟、三官廟、老爺廟,窯窯店、車馬大店等遺址,出北門後有歇馬廟、小麓臺廟遺址,炮樓和古道及民國時期鐵路橋墩遺蹟。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北關村外的「五眼窯·歇馬店」。
  • 重走晉商萬裡茶道丨羊樓洞:逢亂世罹戰火晉商打造新基地;聶市鎮:老...
    古鎮有五條主要街道,幾百家商旅店鋪。羊樓洞青磚茶遠銷海外,成為「兩湖茶產製造中心」「鄂湘贛三省茶葉產銷集散中心」「中國大茶市」,素有「小漢口」之稱。羊樓洞鎮現在的廟前街、觀音街仍保存著明清石板街的古風貌,尚有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老商鋪和古宅院。石板街長2200米,伴有數條丁字小巷。街面全部以青石鋪設,當年運茶的車轍深槽隨處可見。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千年帝都」洛陽:晉商在中原大地的主要基地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攝作為中國商業流通的中樞,地處中原的洛陽在晉商開闢的「萬裡茶路」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兩湖茶區」運出的茶貨,從湖北漢口經襄陽,由漢江入唐白河,在河南賒店古鎮上岸,從此水路轉陸路,用駱駝、騾馬馱運,一路北上來到洛陽。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秘「中國北庫」大同九邊老茶倉
    在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鏡頭的聚焦下,一座規模宏大的倉儲式茶庫,正徐徐開啟一道打破「萬裡茶路」百年沉寂的雄渾之門。這座使用面積3100多平方米、倉儲市值5億多元老茶的倉儲式茶庫——九邊老茶倉,是大同新晉商企業——裕盛祥茶莊全力打造的一座中國北方倉儲規模罕見、設施功能先進的大型生態茶庫,被業界稱為「中國北庫」。
  •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丨 「重...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一場集結國內媒體力量、匯聚多省優勢資源、探索茶路歷史文化、追求創新視聽傳播的思想及文化盛宴正式開啟。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滄桑兩古橋...
    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大同。11月20日,採訪團首站走進「萬裡茶路」上的重要遺蹟——長城關隘得勝堡探訪晉商足跡。11月20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走進大同古城,在大同市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馬維平和大同文化學者翟勇的講解中,從有「古城第一街」之稱的雲路街開始了古城的探訪之旅。
  • 吳城古鎮尋跡山西會館,潯陽江畔猶見晉商餘韻…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訪晉商茶路遺存,挖掘晉商精神內涵,我們一直在路上…… 往期回顧 ▼ 9月14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進鄱陽湖,第一站便是千年古鎮吳城。海昏古縣,江右巨鎮,商貿之都。吳城位於鄱陽湖、贛江、修河交匯處,自古以來便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和物流集散地。繁華鼎盛時,有48座各地商賈會館。 「市散漁翁醉,樓深賈客眠。隔江何處笛,吹斷綠楊煙。」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恐龍之鄉,白雲悠悠說驛站風雲;中蒙邊境,寒風凜凜觀國門威武
    從武夷山出發,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先後到達上饒、九江、安化、宜昌、赤壁、嶽陽、武漢、天門、襄陽、南陽、洛陽、晉城、長治、晉中、太原、忻州、大同、朔州、包頭、呼和浩特、張家口、二連浩特等23座重要節點城市。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茶聖故裡覓茶道文化,嶽口古鎮探晉商遺蹟
    9月22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到達湖北省天門市,首站便來到陸羽故園。 在中國傳統史料裡,大人物出場都有神奇一筆,陸羽就是如此。 當年嶽口有「九街十八巷」,有英美俄德10家洋行,日本8家洋行,商鋪、當鋪、金店六百餘家。「一步兩座廟,三步兩座橋,十八步不見天,步步踏金錢。」「十八步不見天」,說的就是街兩邊商鋪屋簷,密密匝匝,遮住了視線。 現如今的嶽口,幾乎已看不出曾經的面貌,全部是新建的房屋。
  • 一座包頭城,處處「晉味兒」|重走晉商萬裡茶路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包頭尋找晉商足跡,第一站就來到位於包頭市東河區的喬家金街。這裡是當年走西口來的晉商喬家在包頭的商脈寶地,周邊眾多廟宇和諧相處,是包頭市早期的文化、宗教、商貿聚集地。如今,東河區正藉助「喬家」的歷史文脈,在舊城改造中以「喬家金街」命名,改造北梁老城區,以提升東河老城區的景觀效果和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忻州站:書院商號遺韻連綿,山險道崎茶路猶存
    忻州古城內,保留著秀容書院、泰山廟、關帝廟等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還雲集忻州14個縣(市、區)的特色風物、地域文化及典型院落。「以城造城,將古樸和現代結合起來,讓忻州古城『活』起來。」忻州古城運營部經理王建文表示:忻州古城就是要堅持打造地域特色,成為一座可以讓人們休閒、放鬆的古城,而且秉承一店一品的原則,打造上百家特色小吃、農家樂、特色民宿、非遺文創品等鏈條。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晉城:太行陘探尋茶道遺蹟 炎帝陵體味華夏文明
    穿太行連晉豫的古道如今掩草中9月26日上午,在洛陽的採訪結束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途經孟津縣白鶴鎮。一條河道寬闊、水面波光粼粼、流水奔騰的大河出現在眼前,歷史上著名的白鶴渡口就在這裡。白鶴渡口,地處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白鶴村西北濱河處,是白鶴鎮境內的一個渡口。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包頭站 - -山西晚報數字報
    在這裡,萬裡茶路也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它與草原絲綢之路、西口文化完美融合共通,成為一條商業貿易的大通路。  如果說晉商在南方產茶區的探索是一種創新,那翻越了千山萬水以後的晉商,更多的是冷靜思考。他們以包頭為支點,將生意輻射內蒙古、新疆乃至蒙古、俄羅斯。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裕盛祥:秉承晉商精神,17年蹚出一條新晉商之路
    11月19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抵達古都大同,探訪裕盛祥茶莊的九邊老茶倉時,發現採訪團「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的主題與裕盛祥「重建茶馬古道續寫晉商輝煌」的建企理念不謀而合。「是一種巧合,更是一種理念趨同。」裕盛祥茶莊董事長李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