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C-2運輸機正在試飛
日本《產經新聞》近日報導稱,日本政府將於今年10月初首次在非鋪裝路面(簡易跑道)進行國產C-2運輸機起飛著陸試驗,為向阿聯出口航空自衛隊的最新型運輸機C-2做準備。據悉,日本的C-2將與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的A400M進行一對一對決,日本政府將此次試飛定位為阿聯下訂單前進行的最終審查。
C-2是由日本川崎重工業公司研製的一種中型運輸機,主要用來取代上世紀70年代啟用的C-1運輸機和老舊的C-130運輸機機隊。C-2全長約43.9米,高14.2米,翼展44.4米,自重約60噸,最大起飛重量141噸,最大載荷與前代C-1運輸機相比提高至少3倍,達到30噸,最大航程比C-1擴展近4倍,達到6500公裡。
C-2研製工作啟動於2001年,與它同期研製的軍用運輸機還有歐盟的A400M。由於兩款運輸機均為中型運輸機,都採用了一些當時最新的飛行技術和設計理念,在軍售市場上經常面臨「角逐」,因此這兩款機型常被「拎出來」進行對比。其實,C-2和A400M各有優長,兩者都前瞻性地採用「寬體化」設計理念,利用技術的進步將傳統運輸機的圓形橫截面改為近似方形的橫截面。其中,C-2擁有單臺推力超過26噸的CF6-80C2K1型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和酷似大型運輸機的外形,備受矚目。但總體來講,A400M的優勢更為明顯。
首先,C-2在最大載重上遜色於A400M。運輸機最引人注意的指標是最大載重量,因為同等條件下,載重量越大,戰場投送能力就越強。與最大載重為30噸的C-2相比,A400M的最大載重為37噸,可以前後串列安放2架「阿帕奇」或1架「超級美洲豹」直升機,也可以裝運1門M109A6自行榴彈炮或裝運3輛M113裝甲輸送車,其運載能力之強可見一斑。而C-2在設計之初非常強調控制機體重量,雖然從理論上講,飛機自然是越輕越好,這樣可以提高其機動能力和航程,但同時飛機空重的降低往往以犧牲自身結構強度為代價。最終,C-2機體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導致了其機體結構強度不足。受貨艙地板強度限制,為安全起見,C-2貨艙載重不能超過21噸,而目前日本列裝的新型16式戰車戰鬥全重高達26噸,在運載時只能「分離」後者的炮塔和車身進行分別運輸,這大大降低了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其次,C-2的可靠性不及A400M。早在2007年9月,計劃試飛的C-2運輸機就因為機身強度可靠性問題被推遲試飛。在後續的試飛時間裡,C-2還發生過機身零件掉落、水平尾翼變形、艙門飛行過程中脫落、起飛時衝出跑道等種種事故,使其所謂「亞洲第一」運輸機的形象一落千丈。儘管研發單位針對這些問題對其進行了改進,但在未來高強度、超負荷的實戰背景下,C-2能否「不出問題」尚存疑慮。而A400M運輸機作為迄今為止歐洲投資最大的軍用飛機聯合發展項目,其研發初衷旨在滿足比利時、法國、德國、西班牙、土耳其、英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對於未來運輸機的需求,取代C-160、C-130運輸機。由於兼顧多個國家的需求,同時又得到多個航空製造公司的技術支持,A400M把具備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作為重要研發指標,即使在研發過程中遇到了超重、載荷不達標、項目嚴重超出預算等問題,也沒有做出降低研發指標的妥協。後來,空中巴士公司積極與各國協商、談判,各國調整了各自的訂單數量,並向空中巴士公司提供了經濟支持,最終使A400M在2009年9月完成首飛,設計的各項技術指標基本實現。
第三,C-2的野外起降能力遠不及A400M。為適應野外機場的起降,A400M運輸機採用了承載有力的前三點式起落架。前起落架為並列雙輪,主起落架則採用了三支柱起落架,每個支柱布置並列雙輪,左右共12個機輪,可以收進機身兩側的整流罩內。A400M較寬的主輪距及低壓輪胎使得它可直接在鬆軟、粗糙的跑道上起降。在這一點上,它遠遠優勝於同級別的其他飛機。相較而言,為控制研發費用和軍機價格,日本在研製階段沒有對C-2在簡易跑道起降的功能提出要求,而且C-2的起落架結構只是「單柱小車」式設計,這是普通客機使用的設計方式,因此想在野戰機場上起降難度較大。
第四,C-2的性價比低於A400M。A400M與C-2價格均超過200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兩者在價格上差距不大,但A400M性價比更高一些。雖然C-2採用了世界先進的渦扇發動機,但受日本國內防衛需求限制,作為根據「離島防衛」政策而設計的主力運輸機型,它採用中型機身,在航程指標、載荷能力方面並不突出。另外,日本武器研製以服務日本作戰、適應日本地形為主,在創造力和技術層面已陷入日本式思維,難以設計出兼顧價格和性能需求的產品,C-2也概莫能外。而歐洲A400M運輸機除了和C-2一樣,能夠改裝為預警機、戰略轟炸機或空中加油機外,還擁有高懸浮起落裝置,可以在短距離內完成起飛和降落。另外,A400M在執行空投和戰術飛行過程中,擁有很好的低速運行穩定性,而且得益於空客公司多年在民航客機上的深厚積累,它擁有先進的航電系統,目前可依靠全天候自動駕駛儀的幫助進行降落。
(作者單位:趙豔斌,陸軍步兵學院石家莊校區;梁優子,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管系軍事理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