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渾元形意太極門掌門馬保國憑藉一手「接化發」獨步武林。所謂接化發,用馬保國的話來說就是接勁、化勁、發勁,簡單概括就是先接住對手的進攻,然後化解進攻,最後伺機發力進攻對方。
雖然馬保國的功夫可能「誇張」了些,但這麼一套「接化發」 套用到足球領域,卻能無縫對接,儼然就是一套戰術的精髓所在:面對對方的進攻,本方先穩固防守擋住對方的攻勢,此為「接」;再設法進行化解並轉守為攻,此為「化」;然後再用犀利的反擊攻破對方球門,此為「發」。聽起來很像防守反擊,但是卻又像是升級版的防守反擊。
國米歷史上的強盛時期幾乎都是使用這套戰術:大國米時代的鏈式防守、特拉帕託尼時期的「三駕馬車」、曼奇尼時代的三後腰戰術都是立足於後防先紮緊籬笆,然後再用犀利的反擊把對手一擊斃命。
真正集大成者的一支國米正是那支穆裡尼奧統領的三冠王。那支國米的實力絕非歐洲最強,但是防守卻無隊能及,再加上斯內德、米利託、埃託奧等反擊高手的存在使這支球隊在由守轉攻的順暢程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穆裡尼奧的球隊在面對對方的猛攻時就像是一條靈蛇,盤起下盤,亮出獠牙隨時反擊,又像是一位太極高手先用巧勁卸去攻勢,然後由守轉攻,蓄力猛擊,一擊KO。
這支球隊的代表之作就是歐冠半決賽對陣巴薩的兩回合比賽以及歐冠決賽對陣拜仁。這三場比賽,國米的控球率都大大低於對手。(其中客場對巴薩,控球率僅有可憐的13.6%,由於先被罰下一人打亂了部署,只能「接」和「化」,而不能「發」了。)
尤其是當年歐冠決賽的第34分鐘,國際米蘭在成功地防住了拜仁的一次進攻後,完成了「接」的步驟;隨後塞薩爾後場長傳,米利託拿球後與斯內德兩人撞牆進行配合,完成了「化」的步驟;皮球打穿退防不及的拜仁防線,禁區裡中路米利託得球後趕在防守球員前推射得分,至此「發」的步驟完成。整個進球過程乾淨利落,毫無拖沓,僅僅用時十幾秒的時間就成就了經典。
但是國米在歐洲足壇安身立命的這一打法卻在近年來逐漸式微。斯帕萊蒂時期,國米經常在對方禁區前沿進行圍攻,利用「刀劍鈹」三叉戟大打邊路傳中;孔蒂則痴迷於中衛進攻戰術,把中衛也納入到傳控體系。然而,結果卻不盡人意。本賽季,孔蒂更是動不動就搞「1中衛」,弄得國米防守漏洞百出,不僅聯賽成績不佳,歐冠更是被皇馬雙殺,瀕臨出局。
在這種情況下,在面對薩索洛的比賽中,孔蒂被迫修改了他的戰術。面對來勢洶洶的剋星黑馬,孔蒂放低了姿態,不再執迷於邊中衛進攻的戰術,也不再圍著對方猛攻,而是先立足於低位防守,然後再伺機反擊。
在陣地戰中,國米退防得很深,這在以往比賽中很少見到的。後防紮緊籬笆,中場盡情地去肉搏掃蕩,而前鋒則隨時準備反擊。這樣的戰術也打了薩索洛一個措手不及,後衛出球失誤讓國米反擊得手,此後國米退守更深,卻踢得遊刃有餘。在這種戰術體系下,這兩個賽季表現不好的什克裡尼亞爾又恢復了往日的神勇;比達爾、巴雷拉、加利亞爾迪尼等人在中場也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勞塔羅、桑切斯等人的反擊也變得犀利了……全場比賽,國米的控球率令人驚訝地不到三成,卻拿到了實惠的三分,送給了昔日剋星賽季首敗,又做了一定的輪換讓球員得到了休息。
近來黴運不斷的藍黑軍團用「接化發」迎來了一場大勝,清掃了歐冠失利的陰霾。血淋淋的事實證明了,目前的國米踢不了傳控,放棄虛高的控球率,好好研究研究馬老師的「接化發」理論才是國米的正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