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發現GLS1介導穀氨醯胺代謝在銀屑病發病進程中的調控作用

2020-12-23 中國生物技術網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全球發病率為2%~3%。免疫失衡是銀屑病的病理特徵之一,其中,白細胞介素(IL)-23/T-helper (Th)17/γδ T17軸和Th17相關細胞因子在銀屑病的發生和發病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1】。近期代謝組學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相比,銀屑病患者體內多種代謝途徑發生異常,如糖代謝、胺基酸代謝、脂代謝等【2】。這種代謝異常導致多種代謝物的波動,包括乳酸、脯氨酸、α-酮戊二酸、穀氨酸、壬二酸等,其中α-酮戊二酸和穀氨酸這兩種代謝物均可由穀氨醯胺代謝途徑生成。然而,穀氨醯胺代謝是否及如何調控銀屑病發病進程未見報導。

2020年8月24日,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高雲飛尹芝南教授團隊聯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鄧列華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發表題為「GLS1-mediated glutaminolysis unbridled by MALT1 protease promotes psoriasis pathogenesis」的文章。該研究發現,穀氨醯胺酶(GLS1)介導穀氨醯胺代謝途徑在銀屑病患者和銀屑病樣小鼠模型中異常活化,並通過增強Il17a啟動子組蛋白H3乙醯化修飾促進Th17和γδ T17細胞分化,從而導致T細胞免疫失衡和銀屑病的發生發展。另外,GLS1的表達受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易位蛋白1 (MALT1)蛋白酶的調控。阻斷GLS1或MALT1蛋白酶的活性均可以緩解銀屑病樣小鼠模型中Th17和γδ T17細胞分化和表皮增生。

在本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銀屑病患者外周血CD4 T細胞中GLS1的表達水平較健康人群升高,並且與銀屑病PASI(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銀屑病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呈正相關;另外,在銀屑病樣小鼠模型的CD4 T和γδ T細胞中也存在類似變化。進一步研究證明,GLS1具有促進人或小鼠Th17、γδ T17細胞分化和加重銀屑病的功能。而後,研究人員通過TCRb和TCRd敲除小鼠,採用細胞回輸實驗證明GLS1主要通過Th17和γδ T17細胞加重銀屑病發病進程。

為了進一步探究GLS1促進Th17和γδ T17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通過代謝組分析發現,阻斷GLS1酶的Th17細胞中乙醯輔酶A含量顯著減少。已有研究表明,乙醯輔酶A作為乙醯基的供體,參與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研究者推測,GLS1介導穀氨醯胺代謝產生的乙醯輔酶A增強Il17a啟動子區組蛋白乙醯化修飾,從而促進Th17和γδ T17細胞分化。通過對GLS1酶失活情況下的Th17細胞分析,發現Il17a啟動子區組蛋白乙醯化修飾減少,IL-17A表達降低;而在添加乙醯輔酶A情況下,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復;此外,在γδ T17細胞中發現類似結果,表明GLS1通過表觀遺傳修飾機制促進Th17和γδ T17細胞分化。但是,無論在Th17還是γδ T17細胞中,RORC的蛋白表達均未受到GLS1的影響。

初始CD4 T細胞向Th17細胞分化過程中將發生代謝重組,代謝方式由氧化磷酸化轉變為糖酵解和穀氨醯胺代謝為主【3】。已有研究表明,MALT1蛋白酶缺失阻斷此代謝轉變過程。研究人員通過抑制MALT1蛋白酶發現,Th17細胞的穀氨醯胺代謝受損,GLS1表達下調;進一步研究發現MALT1蛋白酶依賴c-Jun(GLS1轉錄因子之一)蛋白穩定性調節GLS1表達。有意思的是,MALT1蛋白酶不僅在T細胞中起作用,在IL-17A處理的角質形成細胞中也同樣促進GLS1表達,促進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和趨化因子的產生。

該研究率先發現,穀氨醯胺酶GLS1在銀屑病中異常表達並且與疾病密切相關,通過促進Th17和γδ T17細胞分化加重銀屑病進程。闡釋了MALT1/cJun/GLS1/ H3乙醯化/T17軸調控銀屑病的新機制。這一發現為銀屑病的藥物研發提供理論依據和新視角。

GLS1介導穀氨醯胺代謝促進銀屑病發病進程的分子機制

據悉,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高雲飛、尹芝南教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鄧列華教授為本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夏希純博士後、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曹廣超副教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國棟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72/JCI129269

參考文獻:

1. Krueger JG. Hiding under the skin: A welcome surprise in psoriasis.Nat Med.2012;18(12):1750-1751. doi:10.1038/nm.3025

2. Yan J. Identifying biomarkers in human psoriasis: revealed by a systems metabolomics approach.Br J Dermatol. 2017;176(3):555-557. doi:10.1111/bjd.15249

3. Wang R, Green DR. Metabolic checkpoints in activated T cells.Nat Immunol.2012;13(10):907-915. doi:10.1038/ni.2386

相關焦點

  • 自噬與腫瘤幹細胞代謝調控的交互作用
    自噬在腫瘤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過提供代謝產物促進腫瘤細胞存活、通過線粒體(線粒體的選擇性降解)調節線粒體功能、通過控制促遷移分泌(細胞因子和粘著斑轉換)而在腫瘤細胞遷移和侵襲中起作用。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自噬在腫瘤微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通過與腫瘤細胞結合而誘導自噬,這導致CAF的胺基酸產生增加,而後以旁分泌的方式提供給腫瘤細胞以維持其生長。
  • 穀氨醯胺代謝控制毛囊幹細胞的可逆轉化!
    Follicle的研究成果,發現毛髮幹細胞對頭髮的再生至關重要,它們可以通過響應組織中的低氧濃度而切換其代謝狀態由穀氨醯胺代謝轉變為糖酵解,增加ORS祖細胞向HFSCs轉化,從而延長其壽命。為了了解HFSC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檢測了HFSC及毛囊ORS祖細胞這兩種細胞群體的轉錄組和代謝譜。發現ORS祖細胞中參與線粒體ATP合成和OXPHOS(線粒體中氧化磷酸化過程,產生大量能量和活性氧)的基因高度表達,TCA循環中的代謝產物也明顯增加,而HFSC中的線粒體明顯較少,且線粒體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也較低。
  • 穀氨醯胺雖然具有較小的分子量,但功能多!
    新方法將結腸癌細胞轉變為正常細胞!doi:10.1038/s43018-020-0035-5根據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生物學家的發現,使用一種經過改良的天然物質和目前的方法可以改善結腸癌的治療。這一發現源於他們對一種胺基酸在腫瘤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逆轉這一過程的潛在方法的研究。
  • 穀氨醯胺雖然具有較小的分子量,但功能頗多
    在許多小鼠中,僅使用JHU083進行治療就可導致持久性治癒。這種治癒是由於這種代謝療法激活的天然抗腫瘤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當向這些因治癒沒有癌症的小鼠中重新注入新的腫瘤時,他們發現幾乎所有小鼠都對新腫瘤產生免疫排斥,這就提示著JHU083治療產生了強大的免疫記憶力,從而能夠識別和攻擊新的癌症。
  • 研究人員發現藥物代謝在藥物研發中的作用
    對藥物結構進行修飾時,常常需要掌握藥物代謝的規律,如藥物代謝部位、代謝酶種類、代謝形式和途徑、代謝產物等,藥物代謝研究可以為結構修飾提供參考或依據,對於發現療效更好、作用更強、毒副作用更低的新藥物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 銀屑病治療小問題引發大麻煩?銀屑病醫生提醒:規範治療很重要
    避免精神緊張銀屑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精神緊張:過度的精神壓力,身體疲勞,情緒變化,超過調節機體的代謝能力,均可導致內分泌、免疫功能紊亂,從而誘發銀屑病的發生或使得病情加重。避免外部感染專家提醒:銀屑病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外部感染,感染是引起銀屑病發作的常見因素,如感冒、扁桃發炎等。
  • COVID-19的脂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揭示新冠發病機制中代謝失調
    從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的外泌體介導了肺泡巨噬細胞和肺泡上皮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通訊,形成了宿主防禦和抵禦空氣傳播病原體的免疫應答前線(Lee et al., 2018)。因此,有必要研究循環中宿主來源的外泌體是否與COVID-19的發病機制有關。
  • 銀屑病治療有新藥:首個白介素23抑制劑中國上市
    強生公司在華製藥子公司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4月21日舉行線上新聞發布會,宣布旗下創新產品、全球首個獲批的白介素23(IL-23)抑制劑特諾雅(古塞奇尤單抗注射液),在去年12月在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加速審批後正式在中國上市,將為中國超過100萬的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帶來突破性的治療新選擇。
  • 2020CCO-雷群英:代謝異質性|腫瘤發生發展的幕後之手
    這是源自瓦博格先生發現的現象:腫瘤細胞即便在正常氧的情況下也是優先地使用糖酵解。經過近百年的研究,廣義的瓦博格效應已不局限於糖代謝的異常,而是涵蓋了多種代謝的異常,因此腫瘤的核心特徵是代謝重編程。大流行病學數據表明, 肥胖等代謝異常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高度相關。
  • 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儘管失調的ROS水平可能具有毒性,但ROS在Teff細胞活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已被證明可促進CD4 +和CD8 + T細胞中NFAT依賴性的IL-2表達。另一條起源於早期糖酵解反應的途徑是HBP,是糖基化底物的主要細胞來源,它可介導多種蛋白質,包括穩定性,運輸以及功能作用。HBP依賴於葡萄糖和穀氨醯胺的代謝,並且對它們發生反應。
  • 首個白介素23抑制劑在華上市 用於中重度銀屑病成人患者
    斑塊狀銀屑病是銀屑病中最常見的形式,佔總數80%以上,其中又有20%左右的患者為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所以中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數量超過了100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前主任委員張建中表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炎症型復發疾病,目前沒有辦法根治。過去人們認為銀屑病是皮膚病,可能和皮膚的局部代謝、炎症等有關,但銀屑病其實是免疫系統疾病。
  • 【學術園地】腸源性高血氨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病中的作用
    即使採取種族特異性BMI標準診斷肥胖,非肥胖人群NAFLD患病率在亞洲可能仍高於歐美人群,而NAFLD相關肝纖維化發病率卻無種族差異[1-3]。在肝活檢證實的NAFLD患者中,非肥胖組NASH和肝纖維化檢出率並不顯著低於肥胖組[3]。近來研究發現,同樣與老齡化和久坐少動密切相關的肌肉衰減症候群(肌少症)在NAFLD患者中並不少見,並可部分解釋非肥胖患者胰島素抵抗和NAFLD高發的原因。
  • RNA介導的反饋機制調控轉錄冷凝物的產生
    RNA介導的反饋機制調控轉錄冷凝物的產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01:42 美國Whitehead生物醫學研究所Richard A. Young和麻省理工學院Arup K.
  •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屑病幹細胞治療研究入圍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近日,科技部公布了新一批重點研發計劃。其中,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轉化研究院王宏林教授任首席科學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廈門大學和湖南光琇高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參與的「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銀屑病及銀屑病型關節炎的臨床研究」項目入圍「幹細胞及轉化研究專項名單」,這也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連續第二年獲得該重大專項。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這種有氧條件下腫瘤細胞傾向於將葡萄糖代謝為乳酸的反應被稱為有氧糖酵解或Warburg效應。基於此Warburg提出「線粒體呼吸功能損傷」是細胞發生「惡性轉化」的前提,有氧糖酵解與線粒體功能障礙也被廣泛接受為腫瘤的標誌。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線粒體代謝對於腫瘤生長必不可少,線粒體代謝重編程是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一個動態過程,其代謝的靈活性可滿足腫瘤發生到轉移各個階段的不同需求。
  • 鞘糖脂調控HLA-I介導的免疫反應
    鞘糖脂調控HLA-I介導的免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20:42 近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Robbert M. Spaapen及其小組發現,鞘糖脂調控HLA-I介導的免疫反應。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揭示了山梨醇-果糖代謝在蘋果糖含量與代謝調控中的作用
    經長距離運輸,山梨醇在蘋果庫細胞中在山梨醇脫氫酶(SDH)催化生成果糖而進入碳代謝或在液泡中貯存,這使蘋果在糖代謝和調控上具有了特殊性,如在庫細胞中有近90%的碳流要經過果糖而代謝,而大多數植物為50%,這要求蘋果需要強的果糖代謝和轉運能力,以滿足生長發育對碳的需求和對環境的變化適應。
  • Science新發現:IL-13在運動時重塑肌肉中的代謝
    Science新發現:IL-13在運動時重塑肌肉中的代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 14:33:27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Chih-Hao Lee研究小組發現,白介素13(IL-13)驅動肌肉中的代謝重塑,從而適應耐力運動
  • 臨床綜述:不容小視的腫瘤細胞能量代謝
    因為HIF1-α、c-myc、ras、IGF-1和PI3K/Akt/mTOR等因子在糖酵解代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缺氧環境下,腫瘤細胞選擇開啟糖酵解代謝並上調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達,最終促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很明顯,一個基於ATP來源而非氧化磷酸化的惡性循環最終形成了。有趣的是,有些腫瘤處於常氧狀態仍可能選擇糖酵解代謝以便獲得更多的能量通貨ATP,這在某種程度上觸發一種惡性腫瘤表型。
  • 【學術前沿】Cell 子刊:治療脫髮有望,毛囊幹細胞代謝裡的秘密
    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毛髮的再生過程中,低氧會促進組織微環境中的穀氨醯胺代謝轉變為糖酵解,從而維持毛囊幹細胞的數量。● ●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的事,除了脫髮。在日常生活中,皮膚和毛囊會不斷被各種環境因素損害,比如紫外線輻射。據估計,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脫落5億個細胞和100根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