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基本面上:一方面,我國優質種質資源的供需狀況(供需偏緊、玉米餘種量逐年下降)、費用與價格(種糧比偏低、種子成本在總種植成本中的佔比偏低、玉米價格長期看漲)、以及市場集中度水平(前10強僅佔13%)、優質品種的市佔率等諸多因素,均表明行業未來具備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從行業市場集中度和優質產品的區域市佔率來看,國內發展的天花板遠未達到。國內前十家種子企業的市佔率只有13%(國際上為37%);產品方面,以登海種業生產的、近年來推廣迅速的先玉335為例,其2010年在黃淮海地區的銷量約為2550萬公斤,以黃淮海地區約4億公斤的需種量粗略計算,其在黃淮海地區的市場佔有率也僅有6%左右。
最後,我們也一直在提醒投資者,雖然長期來看,我國玉米與水稻種植面積的推廣增速將會較為緩慢,上升的空間也較為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優質公司和優質產品的增長也會放慢。理由有二:1)從長遠來看,種子行業是個「良幣驅劣幣」的行業。目前國內種子公司和產品的良莠不齊現象非常之多,在行業整合的大背景下,研發能力羸弱的公司和低劣產品(劣幣)必將被淘汰出市場,而具備優良種質資源和研發水平的公司和優質產品(良幣)將迅速取而代之,提升市場佔有率;2)目前各主要種植區域的主要種子品種之間雖有對抗,但還遠未達到「充分競爭」的程度,這一點從整個行業的整體供需狀況即可看出。蛋糕較大的情況下,「諸侯割據」進而激烈混戰的局面也還尚未企及。
我們認為,中性估計,2015年我國玉米種子的市場容量將達253億元,複合增長率13%,樂觀估計,2015年玉米種子的市場容量將達316億元,複合增長率18%。
政策推動面上:《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對於種業戰略性地位的認可、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明確的分工、以及種子企業進行生產和銷售門檻的確定,都將加速催化種業的深度改革。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成立之後,後續細化扶持政策出臺的預期更為強烈,對行業變革的推動也將愈發提速。從此次一號文件對於種業的要求來看,充分肯定和強化了前期《意見》和《管理辦法》中對於加大科技育種投入、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支持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育種平臺等內容,同時也增加了諸如「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建設新品種引進示範場」等更為明確而直接的要求。我們認為,預計將於二季度初出臺的種子行業「十二五」規劃將會對此有進一步深入和細化的要求。
國內種子行業上市公司主要產品與估值情況。在目前國內七家主營種子的上市公司中,均主要涉及玉米種子和水稻種子。我們認為,國家在加快推動國內種業發展的過程中,對於具備龍頭產品的龍頭公司的扶持力度將會加大,龍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也將隨之逐步提升。
我們認為,一號文件其主體思想在不斷延續的同時,聚焦點和針對性也在不斷發生細微而明顯的衍變:
一方面,有的放矢,聚焦點更加鮮明,細節重點更加突出。對比2009至2012年與2004至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出,近3年來一號文件在繼續強調「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對局部領域的聚焦和強調也逐步顯現。例如,2010年在力保農村增產增收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提出強化「統籌城鄉發展」,2011年更是細化至「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建設」,2012年農業科技之主題亦是突出「科技育種、先進農機」等子領域。可以看出,一號文件更加有的放矢,細節重點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延伸廣度愈寬,牽手力度逾強。從近兩年的一號文件可以看出,其涉及的廣度愈發寬泛,與其他部門的牽手合作也愈發增強(2011年的農田水利建設是與水利部合作,2012年的農業科技與科技部的牽手也非常緊密)。與此同時,從行業上來看,近兩年的一號文件也不再僅僅局限於糧食作物本身,水利設施、農用機械、化肥、農藥等行業也無不悉數涉及。
從受惠對象的角度來看,政策對於產業鏈的影響也愈發廣泛。與此同時,從受惠對象角度來看,政策對於產業鏈的影響也愈發廣泛。以本次一號文件的受惠行業——種子行業為例,其育種環節無疑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塊,因此亦是扶持的重點。但是結合國外大型種子企業的發展軌跡,站在公司的角度來看,品種的做大做強,除了高科技的制種育種之外,產品的運營、管理、銷售等諸多環節的良好運作也必不可少,這些因素共同決定著產品的推廣前景。育種的受惠緣於科技農業的政策(承上),其良性的發展也將催髮帶動種業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提升。
本文來源:海通證券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