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少帥」這個詞已經成為張學良的標籤,不管在文藝作品中還是從人們嘴裡說出來,均充滿著一種敬意。可是鮮為人知的是,身為「少帥」的張學良本人,終其一生都非常討厭別人用「少帥」二字稱呼他,甚至還為此殺過人。
這多少讓人無法理解:張作霖是「大帥」,張學良不就是「少帥」嗎?他為何不讓人叫?
要想明白個中原由,就得知道「少帥」這個稱呼在那個時代的真實含義。
張學良時代,「帥」並不是軍銜,人們稱呼軍閥頭目為「帥」,有敬仰有敬畏,久而久之則成為習慣,如稱張作霖為(字雨亭)「雨帥」、吳佩孚(字子玉)為「玉帥」等。這種稱呼在當時的報刊、書信上面是很常見的。
不僅如此,所謂愛屋及烏,對與軍閥本人關係密切的重要親屬、親隨,乾脆也以「帥」稱之,比如叫大帥的姑爺為「姑帥」,大帥的小舅子為「舅帥」,大帥的子侄為「少帥」等等。
民國崇尚思想解放,普通人有能力者也多有妻妾,手握重兵、雄霸一方的軍閥們更不用說了,軍閥多妻妾,少帥也就遍地生。除張學良以外,當時名噪一時的少帥還有不少,如桂系軍閥陸榮廷之子陸裕光、皖系軍閥盧永祥之子盧小嘉等。
被稱為少帥,並不說明都子承父業從政或帶兵打仗了,有些整日裡花天酒地的公子哥,一樣掛著少帥的頭銜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如是,「少帥」這個稱呼,漸漸下移到只用來稱呼未成年的孩童,公子們一旦學業、事業有成,再稱少帥就猶如叫其乳名,帶有戲謔的味道,根本談不上不尊敬。
那不能叫少帥,當時周圍人是怎麼叫張學良的呢?
據張學良的副官回憶,張學良的妻子和趙四小姐習慣叫他「小爺」;部屬則按張學良不同時期的官職稱呼他,如:軍團長、司令長官、總司令等;與張學良交好者,私下裡也會稱他為」六漢爺「。
張學良非常反感別人這樣叫他少帥,在東北軍和張學良帥府中,沒有人敢當面叫他少帥。在他看來,」少帥「所代表的身份,類似於古代官宦人家的公子、衙內,仰仗權勢橫行霸道,魚肉鄉裡,就像宋朝高俅的兒子高衙內那樣。張學良愛面子,心氣也高,自然不想被人看成大帥府中人見人怕的張衙內。
可能有人好奇,假如真有人當面叫少帥,他會有什麼反應呢?
張學良有名勤務兵叫傅德,一次進內室叫他接電話,因為比較匆忙,見面就說:」六少帥,請您接電話。「
張學良聽後沒吭聲,既未起身去接電話,也未做任何表示,傅德很尷尬,呆立著不知所措。
事後,有知情者告誡傅德:」你以後千萬不要再叫他少帥,他最不愛聽這兩個字。「
現在想來,那個勤務兵算是幸運的了,如果當時張學良心情不好,說不定會怎樣懲罰他呢。
另外,張學良怒殺楊宇霆,與楊經常輕蔑地叫他」少帥「不無關係。
楊宇霆是張作霖的股肱之臣,因為自恃老資格,他很不把年輕的張學良放在眼裡,經常用輕蔑的口吻稱之少帥,使張非常不滿,感覺受到了羞辱,最終矛盾激化,找藉口殺了他。雖然楊宇霆被殺並不完全是因為稱呼「少帥」一事,可這卻是叫張學良對楊產生成見的一個原因。
實際上,張氏父子的文臣武將在提及張學良時,很少會用到「少帥」二字,一是尊敬,二是忌諱。像現代影視和文藝作品中,動輒「少帥」「六子」地叫,顯然沒有做真正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