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部大型歷史年代劇《少帥》讓人們認識了作為東北軍核心人物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波瀾壯闊的人生。劇中飾演大帥張作霖的李雪健老師演了幾十年的正面人物,臨老來了一個大反轉出演在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奉系軍閥首腦張作霖,然而老師不負身上33個影帝的光環,愣是讓一大票的演員在「大帥」眼前黯然失色,有人戲稱要不是皇姑屯事件,《少帥》這部戲可以直接改名《老帥》了。談笑之餘人們不禁思考,若是這位梟雄不死,東北會是怎麼樣的一副光景呢?
出身綠林、創立奉系
張作霖在東北民間留下了許多的傳說,他1875年出生在奉天海城,家境貧寒,14歲的時候父親病死,張作霖兄妹隨著母親離家四處謀生,後來隨繼父生活。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張作霖赴營口投軍,當過毅軍統帥宋慶的親兵,1895年甲午戰敗後張作霖回家鄉,憑著從繼父手中學來的一手獸醫相馬的技術,張作霖結交了周圍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透過嶽父趙佔元在鄉裡的聯絡保舉,成立了一支民團性質的保安團。
當時的東北因為甲午戰敗局勢一片混亂,所謂的保安團也不過只是半官半匪性質的綠林好漢,數年綠林生涯張作霖也並非一帆風順的,他屢屢遭到挫敗,最慘的一次在1901年除夕,勾結沙俄的馬匪突襲了張作霖,使的他僅帶著8名殘部逃亡,差點連妻女都丟失了。
張作霖身上不光有著東北漢子的硬朗,還為人仗義,對手下和平常交往的朋友從不虧待,遭此大敗的張作霖正是憑藉著過去積累起來的人脈得以東山再起。他身上不僅有著鮮明的武人特色,還具備一般武夫沒有的長遠眼光,他很清楚單打獨鬥沒有出路,必須找一靠山,作為生活在大清祖地的他果斷地投靠了官府被招安成為正規的軍隊,自此和清政府搭上關係的他一路扶搖直上,辛亥革命爆發時他奉命鎮壓革命黨得到朝廷的讚賞,也搭上了袁世凱北洋系的快車,1915年袁世凱下臺後,張作霖擔任奉天督軍兼省長,隱隱成為割據一方的東北王。
張作霖的九一八:難
1928年6月,張作霖乘坐的列車被炸,本人身負重傷,回到瀋陽後當日死去。同年12月「少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3年後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軍一槍不發退入關內。事後許多人認為若是「大帥」不死,東北不至於淪陷。
實際上,「少帥」並非人們罵道那麼無能,「大帥」也沒有人們傳說那麼神奇,有沒有張作霖的九一八,結果可能都差不多。
東北繁榮:一戰之下的陰影
張作霖治下的東北經濟飛速發展,他被招安後是靠著剿滅土匪升官的,因此非常重視境內的治安,任內不斷消滅土匪,還兩次鎮壓了清朝遺老和蒙古的反動勢力,維護了民國的體制。他命頗具才華王永江主持東北經濟,數年間不但還清了4000萬元的外債,還使得財政結餘1000多萬元。這一時期,東北的民族工業得到了巨大發展,依靠著強大的經濟實力,東北軍建立了十分完備的軍工體系,各式兵工廠、糧秣廠和被服廠相繼建成,使得東北軍後勤保障能力大大提升的同時,還讓東北軍手中握有數支王牌,現代化水平極高的步兵、炮兵以及成規模的空軍,論軍事裝備水平,東北軍絕對是冠絕軍閥。
這一時期東北的繁榮局面和廣東非常相似,無論是陳炯明主持廣東還是隨後的陳濟棠主政時期,廣東的經濟同東北一樣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然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因為一戰以及隨之而來的世界性大蕭條,列強放鬆了對中國的剝削,讓民族資產階級得以喘息的迴光返照。實際上,無論是廣東還是東北,人們生活其實沒有多大改善。從民國元年開始,廣東便以一省之財政供養數省軍隊;東北也是如此,張作霖麾下的奉軍連年參與內戰,境內百姓也是怨聲載道。
最重要的是,奉系雖然強大,但本質上只是朝新軍閥過渡中的舊式軍閥,內部的封建軍事特性非常突出,奉系僅僅是依靠著張作霖的個人魅力,通過結拜、聯姻等手段維持著內部穩定,這種體制一旦遇到已經轉變為軍國主義的日本,必然是失敗的。
臥榻之側:不可同日而語的日本
甲午戰爭後日本得到巨大發展,之後更在日俄戰爭中一具擊敗老牌列強沙俄,一躍成為世界列強之一。東北是日本西進的必經之路,歷史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便是想借道東北徵服明朝,甲午之後,日本便一直在不斷滲透東北,他們相中了張作霖作為扶持對象,而張作霖也為了升遷需要日本的支持,兩邊一拍即合。張作霖常被人罵作「漢奸」,便是因為奉系與日本的深度糾葛。
張作霖心知日本只視自己為傀儡,慢慢地與日本的矛盾也表面化了,但手握強兵的張作霖也始終沒有與日本人撕破臉,親身經歷過甲午慘敗的張作霖心知此時的日本軍力之強盛,早就不是當年國力不如大清,僅僅只有數萬軍力的新興國家了,深陷內戰之中的東北軍哪怕最盛時擁有五十萬大軍,也不可能是能動員數百萬軍隊的日本對手。
因此張作霖採取了聯繫英美「以夷制夷」的辦法,只可惜英美此時深陷經濟危機的泥潭,無力提供幹預,以至釀成皇姑屯事件。
中東路之戰:虎視眈眈的蘇聯
東北並非只是中日角力,蘇聯也在一旁虎視眈眈。
東北易幟後,為了修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政府展開了一場革命外交,張學良積極響應,希望收回蘇聯控制的中東鐵路,結果蘇聯在1929年8月,悍然派出數萬人的紅旗特別遠東集團軍,以包含海陸空三軍在內的精銳部隊對東北軍發起進攻。
都說「少帥」無能,可估計沒人知道,在九一八前,張學良硬剛了一把蘇聯,東北軍足足動員了十多萬部隊和蘇聯紅軍鏖戰數月,最終傷亡過萬,失利求和。
僅僅是應付勞師遠徵的蘇軍尚且如此,面對舉國而來的關東軍該當如何?這場戰鬥對張學良影響巨大,直接導致了九一八時張學良的悲觀態度。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東北軍並非紙面上的那麼強大,縱使「大帥」健在,這樣國與國之間的總體戰,不可能單以東北軍一己之力能夠取勝的。
結語
從甲午開始一直到抗美援朝,東北的硝煙就沒有停過,東北的人民深受戰爭之苦,「大帥不死」便是東北人民期盼和平日子的一種願望,然而歷史終究沒有如果,極具侵略性的帝國主義日本與半殖民地的中國必一戰,所幸的是我們終於戰勝了敵人。戰爭的殘酷讓我們明白到和平的寶貴,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到背後有著強大祖國作為依靠的珍貴。能戰方能止戰,備戰才有和平,中華民族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們有信心,強大的中國才是維護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力量。
本文由歷史經典述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