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攻時期,山東八路軍組建八個師,師長後多為中將

2020-12-09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實力最強、最重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由八路軍115師、八路軍山東縱隊等發展而來。1942年8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1943年3月八路軍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為新的山東軍區,主力部隊地方化並實現了一元化領導,山東抗日形勢進入新的階段。

1945年8月為更好執行大反攻任務,八路軍山東軍區以主力及基幹部隊組建了八個野戰師、十二個警備旅,到9月初連同地方部隊共二十七萬多人。抗戰勝利後,山東八路軍六萬多人挺進東北,其中多為主力部隊,也是八路軍進入東北的主力。山東軍區八個野戰師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師,第五師大部等挺進東北,八個師長中有幾個赴了東北呢?

第一師由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機關及所屬部隊編成,師長為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抗戰勝利後,第一師在梁興初率領下由陸路挺進東北,於1945年11月到達錦州以西地區,第一師後被編入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三十八軍),梁興初曾任東野十縱司令員、四十七軍軍長、三十八軍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第二師由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機關及所屬部隊編成,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第二師由海路橫渡渤海海峽挺進東北,1945年10月底由羅華生率領於遼寧莊河登陸,後被編入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羅華生曾任松江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三十九軍152師師長等職,1955年授銜少將。

第三師由魯中軍區部隊編成,由軍區司令員王建安兼任師長,政治委員為周赤萍。第三師、警備第三旅由魯中軍區政治委員羅舜初率領由海路挺進東北,第三師後被編入華野三縱。王建安留任山東仍為魯中軍區司令員,後為華野八縱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第七兵團司令員等職,1956年授銜上將。

第四師也由魯中軍區部隊編成,廖容標任師長,政治委員王一平,第四師後由孫繼先繼任師長,被編入華野八縱。廖容標後曾任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孫繼先後曾為華野八縱副司令員、三縱代司令員、二十二軍軍長等職,1955年兩位將軍均被授銜中將。

第五師、第六師均由膠東軍區部隊編成,第五師師長吳克華,政治委員彭嘉慶,第六師師長為聶鳳智,政治委員李丙令。第五師、第六師各由三個團組成,第六師及第五師兩個團由吳克華率領挺進了東北,後被編入東野四縱,聶鳳智留任山東。吳克華後曾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野四縱司令員、四十一軍軍長等職,聶鳳智後曾任華野九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二十七軍軍長等職,兩位將軍1955年均被授銜中將。

第七師由渤海軍區部隊編成,師長由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兼任,政治委員周貫五。抗日戰爭勝利後,楊國夫率第七師、渤海新編師等由陸路挺進東北,後被編入東野六縱。楊國夫後曾任東野六縱副司令員、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第八師由魯南軍區部隊編成,師長兼政治委員王麓水,副師長何以祥。第八師留在了山東,在1945年底滕縣戰鬥中王麓水犧牲,何以祥繼任師長,何以祥後曾為華野三縱司令員、三野八兵團參謀長等職,1955年授銜少將。

相關焦點

  • 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三師共有三個團,師長、團長後都為何軍銜?
    1945年8月,為更好的執行抗戰大反攻任務,山東軍區以主力及基幹部隊組建山東野戰軍,其中包括八個野戰師、十二個警備旅,魯中軍區部隊組建了第三師、第四師、警備第一旅、警備第二旅、
  • 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8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分別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八路軍成立之後就開赴了抗日前線,在和日偽軍作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到1945年夏天的時候總兵力已經突破了一百萬。8月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對日軍大反攻的命令,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將所屬部隊主力及基幹部隊編成野戰兵團,共8個師、12個警備旅、4個獨立旅和1個海軍支隊,共21萬餘人。那麼這八個師的師長都是誰呢?
  • 抗戰山東有多牛?兩位元帥領導,8個師11個旅,兵力我軍第一
    抗戰時期,山東湧現了很多地方武裝開展抗日活動。此外,山東還有國軍武裝,數不清的地方武裝。山東發展成第一大根據地,兩位元帥功不可沒。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四野戰軍第41軍的前身是由天福山起義編成的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先後編為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5支隊、膠東軍區第5旅、山東軍區第5師,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編為第4縱隊,1948年11月改稱為第41軍。第41軍是被稱為「軍紀最好的部隊」之一。
  • 紅軍改編八路軍,陳錫聯由師長降為團長,三個營長都是誰?一人後為...
    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8月25日,陝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八路軍。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把各「路軍」改編為「集團軍」,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不過八路軍這個稱呼卻一直叫了下去。
  •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個團首任團長分別是誰?誰軍銜最高?
    八路軍最初下轄了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師長和旅長想必大家要熟悉一些,那你知道這十二個團的首任團長分別是誰,最後誰軍銜最高嗎? 1929年出來就回鄉組建遊擊隊,後被編入紅軍,最高做到了紅30軍、紅28軍軍長。 擔任716團團長後率部進軍雁門關以北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之後先後擔任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津浦前線指揮部參謀長等職。 解放戰爭中最高擔任第9兵團司令員,後來抗美援朝中也是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慘烈的長津湖就是第9兵團打的。
  • 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作戰方式分析
    如在抗戰之初[1],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的作戰方式即為正規部隊含有遊擊成分的運動戰,並非人們一般認為的單純的遊擊戰。第一二九師的作戰方式實為含有遊擊成分的運動戰關於運動戰的概念,第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曾作如下闡述:"所謂運動戰,就它在軍事上的精義說來,應該是叫'機動戰'.一般是使用相當大的數量的正規軍隊來進行的。因為軍隊數量比較大,就必須有協調各部在單一意志之下行動的統一指揮。
  • 八路軍六個師長五個元帥,他最後位於開國上將之首
    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答應了一致抗日的要求,將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武裝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之後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下轄三個主力師,共4.5萬人。起初八路軍成立的時候是準備建四個師,徐向前是第四個師的師長,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國民黨方面沒有答應,只能建了三個師。八路軍每個師1.5萬人,三個師4.5萬人,加上司令部直屬部隊,一共五六萬人,但是在全面抗戰八年的時間裡,八路軍從五六萬人發展到了百萬之眾,還有數十萬的地方武裝。八路軍能在敵後發展成這麼大的規模,和八路軍的幾位師級幹部有很大的關係。
  • 渤海區軍民展開大反攻
    同時,決定將所屬各軍區部隊編成5路野戰軍,其中渤海軍區組成第四路前線指揮部,主力部隊編為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和第六、七、八3個警備旅。楊國夫任第四路前線指揮部指揮,景曉村任政委,劉其人任副政委,袁也烈任副指揮兼參謀長,周貫五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17日,山東野戰軍第七師正式組建,楊國夫任師長,周貫五任政委,龍書金任副師長,閻捷三任參謀長,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七師下轄十九、二十、二十一3個團。
  • 山東兵團最多時有五個縱隊,司令員都是誰,後都為何軍銜?
    ,是一支兵力雄厚、戰績輝煌的威猛之師,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華東野戰軍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八路軍及新四軍基礎上發展而來,抗戰勝利後山東軍區主力一部北上挺進東北,新四軍一部北上後與山東軍區部隊組成山東野戰軍,華中地區新四軍主力組成華中野戰軍。
  • 抗戰勝利後,河南軍區部隊改為中原第一縱隊,三個旅長後都為中將
    1944年下半年,太行、太嶽等軍區派出部隊挺進豫西,開闢了豫西抗日根據地並組建了河南軍區,王樹聲任軍區司令員,戴季英任政治委員。河南軍區先後成立了第一到第六軍分區,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爭取和平主動南下桐柏,讓出了豫西根據地。
  • 紅十五軍團成立時轄三個師,師長都是誰?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是土地革命時期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為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陝北延川後與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組建,簡稱「紅十五軍團」。紅十五兵團主要由長徵的紅二十五軍及陝北紅軍編成,下轄第75師、第78師、第81師三個師,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紅二十五軍組建於1931年10月,為鄂豫皖蘇區部隊於安徽金寨組建,隸屬於紅四方面軍,成立時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程子華。
  • 吳克華:抗戰時期的師長,四野王牌軍長,為何僅授中將
    抗日戰爭時期,吳克華被組織上派往山東,在這裡,他一飛沖天,成長為我軍的一員高級將領。 在山東,吳克華先後擔任過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第五旅旅長、第五師師長、膠東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我們看到,吳克華的職務是隨著部隊的逐步擴編而提高的,在這個隊伍擴編發展的過程中,他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都是顯而易見的。
  • 連長送給師首長兩匹馬,由連長降為排長,後來和師長都為開國中將
    不過想想送給師首長兩匹馬卻由連長降為排長,還是有點鬱悶。但滕海清到了通信隊幾個月後才終於明白過來,連長改任排長不是「降」了,而是「升」了。師部通信隊是個特殊單位,只有兩個排,人數卻相當於一個加強連。一排,沒有士兵,都是一些在戰鬥中沒打好仗的營連幹部,滕海清就是到通信隊當一排排長的。
  • 著名的八路軍685團後來去哪了?編入四野主力師,師長又是誰?
    八路軍,是抗戰時期共產黨的重要武裝力量,旗下有三個師的編制,下面六個旅,12個團。其中386旅是最厲害的,那麼12個團中,哪個團實力最強呢?很多人說是769團,這是因為這個團不光戰績強大,還是出開國將軍最多的團。
  • 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個營,營長們後續發展如何
    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迅速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陝北紅軍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中,紅四方面軍第四、第三十一軍和陝北紅29、30軍改編為129師。紅四軍10師、12師改編為385旅769、770團。紅三十一軍91師、93師改編為386旅771、772團,陝北紅軍則改編為各師直部隊。原來師縮編為團,原來團縮編為營。
  • 授銜時,四野的縱隊司令鍾偉授少將,他手下的師長為何卻是中將
    但是縱觀五五授銜,我們也發現了四野將領的一個怪現象,那就是作為四野十二縱隊司令員、第49軍首任軍長的鐘偉僅被授予了少將軍銜,而他的老部下,獨立第二師師長、49軍34師師長溫玉成卻是中將,這是為什麼呢?
  • 八路軍第115師先後有3位師長,兩位成開國元帥,一位卻自焚身亡
    稍微了解過段歷史或看過相關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八路軍在副總司令的領導下包括三個師,分別是林彪的115師,劉伯承的129師,賀龍的120師。在三個師中林彪的115師算是人數最多,其實林彪大家都有所了解,這是一位將才,他所領導的隊伍達到了1.5萬多人,是八路軍的拳頭力量,它的番號自1937年開始到1945年截止,歷時八年的時間,在這八年的時間裡,115師先後經歷了三位師長。
  • 紅四方面軍成立時下轄四個師,師長都是誰?建國後授何軍銜?
    部隊下轄兩個軍四個師,其中紅四軍下面有三個師,紅二十五軍單獨設一個師,兵力共計3萬餘人。那麼紅四方面軍剛成立時,四大師長分別是誰呢?建國後授何軍銜?我們接著往下看。第十師師長倪志亮倪志亮,1900年出生,北京人。他早年在皖系和陝軍當過兵,25歲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參加過廣州起義。
  • 他是紅軍師長、八路軍團長,在十年內未獲升遷,建國後成開國少將
    紅軍時期的高級將領,建國之後大多成為了開國將軍,師級幹部大多成為了開國上將或中將。有一人曾經擔任過紅軍的師長、八路軍的團長,卻在十年內未獲得升遷,建國後成開國少將。他的名字叫白志文。為了混口飯吃,白志文參加了西北名將胡林翼的部隊,後來這支部隊被派「圍剿」紅軍,白志文早有投奔紅軍的想法,他果斷率領連隊發動兵暴,殺了連長,率全連奔向蘇區,被改編為紅軍第五縱隊教導大隊。1931年,白志文任紅三軍團五師十五團連長,他以十七人奪取了建寧城,還俘虜二百多名敵軍,堪稱一個奇蹟。彭軍團長對他讚賞有加,安排他到紅軍大學學習,學習結束後,任命他為五師十五團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