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河南軍區部隊改為中原第一縱隊,三個旅長後都為中將

2020-12-26 混沌的小魚兒

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境內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眾多,初中期也並未形成統一的河南軍區,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太嶽軍區、淮北軍區、鄂豫皖湘贛軍區等均涉及河南一部。

1944年下半年,太行、太嶽等軍區派出部隊挺進豫西,開闢了豫西抗日根據地並組建了河南軍區,王樹聲任軍區司令員,戴季英任政治委員。河南軍區先後成立了第一到第六軍分區,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爭取和平主動南下桐柏,讓出了豫西根據地。

1949年10月,河南軍區南下部隊與北返的三五九旅、新四軍第五師等於桐柏會師,組建以大別山為中心的中原軍區,司令員為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第一副司令員王樹聲,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其中,河南軍區南下部隊編為了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縱隊轄三個旅,其中第一旅就為鼎鼎有名的「皮旅」,皮定均後被授銜中將,另兩個旅長後也為中將。

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為皮定均,政治委員徐子榮。皮定均是安徽金寨人,1929年加入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129師特務團團長、太行軍區第五、第七軍分區司令員,1944年率豫西抗日遊擊支隊(第1支隊)挺進豫西,後任河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抗戰勝利後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中原突圍」時率部掩護主力西進,後向東轉戰千裡突出重圍到達華東。後,皮定均曾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二十四軍副軍長、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旅長為張才千,政治委員劉健挺。張才千是湖北麻城人,1930年參加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時期就為師長,八路軍成立後任129師358旅770團團長,後長期率部駐守隴東,1944年秋率部到豫西任豫西抗日遊擊第四支隊司令員,後為河南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抗戰勝利後任一縱二旅旅長。「中原突圍」後,張才千曾任鄂西軍區參謀長、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江南遊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原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司令員兼江漢軍區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旅旅長為劉昌毅,政治委員張力雄。劉昌毅是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9年加入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曾任青年抗日縱隊第三團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等職,抗戰勝利後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三旅旅長,後曾任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副司令員、十五軍副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相關焦點

  • 四大野戰軍第一縱隊為何下轄四個師?師長是誰?後授予什麼軍銜
    而作為一縱的司令員葉飛在1955年更是被授予上將軍銜,那麼這支強悍的縱隊下轄的師部都由誰擔任師長呢?他們在後來又被授予什麼軍銜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縱隊和軍的形勢是相同的,而他們的編制也是以「三三制」,及一個縱隊下轄三個師,一個師下轄三個旅,不過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卻設立了四個師,而且師長在後來都被授予將銜,那麼這四人分別是誰呢?
  • 山東兵團最多時有五個縱隊,司令員都是誰,後都為何軍銜?
    華東野戰軍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八路軍及新四軍基礎上發展而來,抗戰勝利後山東軍區主力一部北上挺進東北,新四軍一部北上後與山東軍區部隊組成山東野戰軍,華中地區新四軍主力組成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為原山東野戰軍第七師及魯中軍區等部隊編成,司令員為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
  • 1949年2月,中野第一縱隊整編成兩個軍,兩位軍長後來成就如何
    作為四大野戰軍之一,中原野戰軍當時擁有7個縱隊,不過在整編後,第二野戰軍卻形成了9個軍的戰鬥序列,這多出來的兩個軍來自哪裡呢?其中一個是陳賡的第四縱隊劃分成為了兩個軍,另一個則是楊勇統帥的第一縱隊了。第一縱隊在抗戰勝利後由冀魯豫軍區主力改編而成,當時由楊得志率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第一縱隊劃分到了晉冀魯豫野戰軍麾下,司令員則換成了楊勇,後來晉冀魯豫野戰軍又改為中原野戰軍,1949年2月四大野戰軍統一整編時,第一縱隊將下轄的第1旅,第2旅以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組成了一個軍也就是16軍,而剩下的第20旅則單獨與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了一個軍也就是18軍。
  • 二野下轄9個軍,只有3位軍長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
    淮海戰役勝利後,中原野戰軍也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當時中原野戰軍有七個縱隊,這7個縱隊被改編為7個軍,不過第二野戰軍有3個兵團,按照三三制的要求,當然應該有9個軍配置,而剩下的兩個軍則是中原軍區的部分兵力了。不過在這9個軍中,只有3位軍長曾擔任過縱隊司令員,他們分別是誰呢?
  • 新編第四旅成立後,三位負責人後來都成為開國中將,他們分別是誰
    1944年為了抗戰形勢的需要,成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其中新編第四旅便是其中之一,可能很多人對於這支部隊不是很熟悉,不過說起這支部隊的三位負責人可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1955年大授銜時,旅長,政委,參謀長三人都被授予了開國中將,其中政委還是開國第一中將,那麼這三人分別是誰呢?
  • 1948年,我各野戰軍有幾個第2縱隊,縱隊司令員各是誰?
    、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等,抗戰勝利後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綏軍區野戰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後擔任了正國級幹部。1993年3月12日去世,享年85歲。 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後來改名為第一野戰軍第1兵團第2軍。 二、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為陳再道。
  • 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最厲害的三個縱隊,司令員都是名將
    淮海戰役打響後,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協同作戰,殲滅敵軍55萬人,其中最為精彩的便是中原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的王牌部隊黃維兵團,而當時中原野戰軍參戰的部隊有七個縱隊,戰役過後,中原野戰軍政委在給中央的總結報告中這樣說道:在此戰鬥中,中原野戰軍四縱,六縱,九縱傷亡雖大,但能一直攻到底
  •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他的名氣最小,後來最高壽
    中原野戰軍,那真是人才濟濟,名將輩出。它總共下轄七個縱隊,縱隊司令員中,有一位大將,三位開國上將,三位開國中將,而且他們後來成就很大,有大軍區司令員,有志願軍司令員,有國防部長,等等。要說誰的成就最大,這個恐怕是見仁見智,各有千秋。
  • 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司令員,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他們都是誰
    解放戰爭時期,各大野戰軍都是以縱隊為建制,縱隊的多少是按照當時的兵力來劃分,並不一定都有統一的規劃,比如東北野戰軍就下轄12縱隊,而中原野戰軍卻只有7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司令員後來都參與了授銜,其中最高的便是大將軍銜,到了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被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此時的建制也由縱隊編成了兵團,那麼第二野戰軍下轄三個兵團分別由誰擔任兵團司令員?我們接著往下看。
  • 同樣是八路軍團長,有的後來當了縱隊司令員,他為何只是旅長?
    陳錫聯在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就升任了旅長,到了解放戰爭之初,陳錫聯是劉鄧大軍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的升遷算是比較正常的,因為別的團的團長,比如716團團長宋時輪,解放戰爭時期也當了華野縱隊司令員,比如685團團長楊得志,解放戰爭之初也是縱隊司令員。 如此類比,可以看出,陳錫聯他們都屬於正常升遷。
  • 抗戰勝利後,第386旅去了哪裡?發展成了哪支部隊?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386旅,可以說是一支抗日鐵軍,其組建與1937年10月,先後經歷過長生口、七亙村、黃崖底、關家堖、香城固、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在開闢敵後戰場、發展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方面,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如今,有很多關於第386旅抗戰事跡的影視劇,如《亮劍》等等。
  • 大反攻時期,山東八路軍組建八個師,師長後多為中將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實力最強、最重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由八路軍115師、八路軍山東縱隊等發展而來。1942年8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1943年3月八路軍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為新的山東軍區,主力部隊地方化並實現了一元化領導,山東抗日形勢進入新的階段。
  • 抗戰時期,陳賡的太嶽軍區,4個分區司令員是誰
    1940年1月,晉西事變後,為鞏固太嶽區,加強該地區的軍事力量,八路軍第386旅集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嶽區,配合決死第1縱隊予進攻張家店之閻軍以嚴重打擊,鞏固了太嶽區根據地。6月,根據北方局黎城會議決定,成立太嶽軍區,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兼軍區領導機關,對外稱太嶽縱隊。
  • 東野這位師長直升縱隊司令員,後成開國少將,縱隊政委是開國中將
    抗戰勝利後,八路軍進入東北後,建立東北人民自治軍,後來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東野有一位師長直升縱隊司令員,後來成為開國少將,縱隊政委是開國中將。當時,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這位司令員就是第十二縱隊司令員鍾偉。鍾偉,出生於1911年10月26日,湖南平江人,1930年7月參加紅軍,先後在紅三軍團、十五軍團任過職。鍾偉先後任過紅三軍團第十團政治處主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政治部主任。
  • 中原野戰軍六縱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都是誰?
    中原野戰軍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的主力部隊之一,是由原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第129師及地方部隊為基幹發展起來的,1949年2月改編為第二野戰軍。 6縱隊是中野的主力縱隊之一,這是一支戰功赫赫的部隊,縱隊司令員是大名鼎鼎的開國中將王近山,6縱隊也是將星雲集,王近山麾下的三個旅長也都是著名的戰將,那麼他們都是誰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16旅旅長——尤太忠
  • 八路軍山東軍區第三師共有三個團,師長、團長後都為何軍銜?
    1945年8月,為更好的執行抗戰大反攻任務,山東軍區以主力及基幹部隊組建山東野戰軍,其中包括八個野戰師、十二個警備旅,魯中軍區部隊組建了第三師、第四師、警備第一旅、警備第二旅、
  • 他是太嶽軍區參謀長,殲滅國民黨號稱千裡駒的王牌部隊,被授中將
    在這次起義中,不計其數的開國將領都曾參與其中,這兩個縣城更是被後世稱為將軍縣。在這場起義中,有一位優秀將領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是太嶽軍區參謀長,之後帶兵殲滅了號稱「千裡駒」的國民黨王牌部隊,建國後被授中將軍銜。他就是周希漢將軍。
  • 中原突圍大智慧 孤軍作戰揚神威——記中原突圍的主要經過和精彩戰例
    1944年9月5日,在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第3團和第六軍分區第35團的基礎上組建,共13個連隊、1500餘人,支隊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改編為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1旅,下轄3個團,總兵力達到7000人。    1946年6月-—7月,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戰爭的序幕。
  • 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個營,營長們後續發展如何
    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迅速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陝北紅軍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中,紅四方面軍第四、第三十一軍和陝北紅29、30軍改編為129師。紅四軍10師、12師改編為385旅769、770團。紅三十一軍91師、93師改編為386旅771、772團,陝北紅軍則改編為各師直部隊。原來師縮編為團,原來團縮編為營。
  • 八路軍級別最高叛徒,115師旅長,軍區司令員,叛逃7年後公審槍斃
    八路軍級別最高的叛徒是誰,他擔任過115師教導第六旅旅長,冀魯邊軍區司令員,如果繼續革命下去應該能在授銜時獲得中將,可是他卻選擇了投敵,實在是非常可恨,在叛逃7年後被我軍抓獲,經過萬人公審大會的審判,被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