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時只剩下2000殘兵,那麼他是怎麼滅掉有60萬人的蜀國的?

2021-02-13 世界通史

諸葛亮活著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全蜀之防,當在陰平」,一語成讖,幾十年後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滅掉蜀國!那麼鄧艾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解釋一下題目中的數字問題,鄧艾偷渡陰平時帶兵3萬餘人,並不是題目中說的2000殘兵。蜀國確實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維帶走,駐紮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萬多人。這是前提。下面我來解釋一下鄧艾是怎麼偷渡陰平,滅掉蜀國的。

當時蜀國的情況是宦官黃皓專權,公元262年,姜維伐魏失敗,兵退沓中。黃皓向劉禪進讒言:讓姜維暫駐沓中,勿還成都。這樣形成了一個不利的局面。看下圖

沓中在漢中西北,遠離漢中,也就是說蜀國主力軍隊既不在漢中,也不在成都。這樣就給了魏國機會。

司馬師於是制定了剿滅姜維,直搗成都,滅掉蜀國的計劃。計劃分左、右、中三路進軍。左路軍由鄧艾率領,三萬餘人。經狄道直搗沓中,正面與姜維作戰。中路由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經祁山,過武都(諸葛亮當年走的路線)直達陰平橋頭,切斷姜維東歸的路線。也就是說鄧艾和諸葛緒兩人的任務是前後夾擊姜維,最好能打敗姜維,如果打不敗,最起碼是困住姜維所率領的蜀國主力。右路軍由鍾會率領,十萬餘人。先佔領漢中,然後南下經過劍閣道直逼成都。

這個作戰計劃非常的完美,由鄧艾和諸葛緒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然後由鍾會率領魏軍主力直搗成都。誰也沒有想到戰局發生了變化,最後鍾會和諸葛緒被堵在劍門關,反而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奇襲綿竹,迫降了成都的劉禪。到底怎麼回事呢?

先說鍾會率領的右路軍,鍾會沒有料到蜀軍如此不堪,入蜀的陳倉道、斜谷道、子午谷道均沒有蜀軍防守。蜀軍只在漢城和樂城駐兵防守。於是鍾會留下兩萬人兵圍漢城和樂城,然後揮軍南下,直搗劍門關。

姜維知道漢中失守的消息後,沒有和鄧艾的軍隊糾纏,直接繞過鄧艾千裡奔襲劍門關而來,這時在陰平橋頭的位置被諸葛緒堵住。姜維畢竟還是用兵如神,率軍佯裝攻擊諸葛緒後方,諸葛緒率軍回擊,姜維趁著諸葛緒離開橋頭的短暫時刻急行軍度過橋頭,揚長而去。等諸葛緒反應過來趕回橋頭,姜維已經離開有一天的時間了。姜維就是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差,成功擺脫了鄧艾的追擊和諸葛緒的圍堵。

姜維率領蜀軍主力,依據劍門關的天險,成功將鍾會的八萬大軍阻擋於關外,寸步難行。這時鄧艾和諸葛緒商量偷渡陰平,繞到劍門關南部的涪城,然後直搗成都。即使不能直搗成都,劍門關的姜維也必須撤退南下救援,這樣劍門關自然不攻自破。

諸葛緒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沒有理會鄧艾,於是率軍和鍾會匯合,一起進攻劍門關。這時鐘會以諸葛緒作戰不利的名義(沒有完成堵截姜維的任務),將諸葛緒捆綁送往洛陽治罪,然後兼併了諸葛緒的三萬士兵。即使這樣鍾會仍然沒有攻破劍門關。時間長了,魏軍糧草不繼,鍾會開始考慮撤軍。

那麼諸葛緒為什麼認為鄧艾腦子抽風了呢?主要還是因為眾所周知陰平這個地方多山,陰平到涪城要翻山越嶺,根本沒有路可走。千裡行軍,一旦被阻於山中,很容易全軍覆沒。

然而鄧艾硬是完成了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壯舉,鄧艾率領全軍翻山越嶺,鑿山搭橋,開鑿棧道,硬是在杳無人煙的崇山峻岭間開闢出了一條路。在這個過程中,鄧艾身先士卒,多次隻身犯險,給全軍做出了表率。

鄧艾率軍度過陰平之後全軍疲憊,當抵達涪城時上天眷顧,本想著有一番惡戰要打,誰知道涪城守衛馬邈居然投降了。於是鄧艾率領全軍在涪城稍作休整,補充體力和武器裝備。然後率軍南下直逼成都。

這時成都的劉禪慌了,急忙派諸葛瞻前去迎戰。諸葛瞻在綿竹列陣防守,以逸待勞。兩軍交戰,鄧艾派鄧忠和師纂兩人攻擊蜀軍,兩人被蜀軍戰敗。這時鄧艾徹底惱怒了。千裡行軍,只為這最後一戰,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於是鄧艾親自督戰,鄧忠和師纂二次返回與蜀軍作戰。這時的魏軍以必死的決心與蜀軍頑強作戰,終於大破蜀軍。諸葛瞻被鄧艾斬殺。

成都的劉禪聽到諸葛瞻兵敗的消息,頓時不知所措,昏倒於地。在主降派大臣的勸諫之下,劉禪率領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抬著棺材,手捧印綬向鄧艾投降。

至此,鄧艾率領三萬魏軍,偷渡陰平,奇襲涪城,戮戰綿竹,終於攻破蜀國腹地成都,結束了蜀國劉禪的統治。偷渡陰平之役也被載入軍事史冊,作為經典範例供人膜拜!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鄧艾偷渡陰平,率領三萬魏軍奇襲涪城,在綿竹擊敗成都守城部隊,成功的滅掉了蜀國。蜀國滅亡了,蜀國軍隊主力還守在劍門關。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為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 劉禪皇宮有一樣東西,鄧艾一看,終於明白為何諸葛亮也救不了他
    有人認為蜀國的滅亡是因為劉阿鬥扶不起,也有人認為蜀國之所以滅亡是諸葛亮死得太早了,如果諸葛亮不死,蜀國就不會滅亡。那麼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鄧艾的發現也許不能告訴我們。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伐蜀,魏軍勢如破竹,幸得姜維大軍所阻。此時鄧艾兵行險著,偷渡陰平,打了蜀軍一個措手不及。諸葛亮的兒子倉促應戰,直接全軍覆滅。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有一石碑刻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多年以來,猜測之人眾多,能夠參悟出道理的人卻一個都沒有,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的啞謎,是故弄玄虛之舉,許多人早就把他遺忘,不再提起了。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 鄧艾,這個僅用30000人滅了蜀國的男人,為什麼終究還是一個屌絲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鄧艾,這個僅用30000人滅了蜀國的男人,為什麼終究還是一個屌絲公元263年,66歲的鄧艾迎來了人生巔峰,同時也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最後一個高潮,鄧艾帶領3萬人翻山越嶺,穿過崎嶇的陰山小路,經過700
  • 諸葛亮有多神?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陰平石碑諸葛亮可是劉備好不容易請出來當他的軍師,後來跟著劉備到處打仗也立下不菲的功勞。雖然他把天機說出來但沒有人知道他實際的意義是什麼,等到他死了之後,司馬昭跟蜀漢之間的戰爭卻沒有結束,他繼續派兵攻打蜀漢。兩個將領都有不錯的實力但在意見上卻有衝突,這就是當初的鐘會和鄧艾,兩人都有著想要立功的想法,雖然私底下會做鬥爭但表面都是和睦的樣子。
  • 蜀漢最後的名將是姜維,那麼曹魏、東吳最後的名將都是誰?
    經過諸多戰役,最終只剩下三股勢力瓜分了天下,三股勢力成三國鼎立之勢。其中曹操的魏國實力最強,孫權的吳國和劉備的蜀國勢力次之,三國之間明爭暗鬥多次。蜀國——姜維蜀國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勢力大減。後來諸葛亮休養生息數年,便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北伐之路,可最終沒有將魏國滅掉,諸葛亮死後姜維成為了蜀國的徵戰的大將軍。姜維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將,但是在投降蜀國前只是一名小小的參軍。諸葛亮出祁山時,姜維被同伴拋棄,因此無奈只能投降到了諸葛亮的旗下。在諸葛亮手下,他十分的受到重視。諸葛亮死後,他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道路。魏國討伐蜀國的時候,便只有他一人還在負隅頑抗。
  • 諸葛亮繼承人,蜀國最後守護神,鄧艾卻不屑一顧?看雙方差距的確很大
    劉備在蜀國震怒異常,決心對吳國發動進攻。劉備的反應這麼大,一部分原因是與關羽的兄弟情,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吳國威脅太大。蜀國這會幾乎是赤裸裸的擺在吳國面前,一旦吳魏聯合,或是蜀國內亂而吳國趁機發動攻擊,那麼吳國足以順流長驅直下,蜀國根本擋不住。
  • 鄧艾:從放牛娃成長為軍事統帥,他的成功源於「頂天立地」
    此後,歷任尚書郎、南安太守、城陽太守,妝南太守、兗州刺吏、安西將軍、鎮西將軍、徵西將軍等職,在對吳、蜀的頻繁戰爭中屢有不錯的表現。特別是在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國大舉伐蜀之戰中,他獨自率領翼側協助作戰的部隊,偷渡陰平,攻克綿竹,直下成都,迫使蜀後主劉禪束手就降,從而奪得滅蜀第一功。
  • 鄧艾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劉禪如果死守等姜維救援,蜀國能得救嗎
    司馬昭命徵西將軍鄧艾率大軍三萬多,和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一起出狄道,進攻在甘松、沓中屯田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經祁山進攻武街、橋頭,切斷姜維退往漢中的歸路;而鍾會則率魏軍主力十餘萬人經斜谷、駱谷進攻漢中。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在外有姜維窮兵黷武,內有黃皓弄權的情況下,蜀漢政權每況愈下。到曹魏伐蜀的時候,蜀漢政權已經到了民窮財盡的地步。再加上姜維的軍事指揮錯誤,使得漢中輕易丟失。姜維的軍隊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使得鄧艾的軍隊鑽了空子,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決定對鄧艾投降。其實,劉禪的本意還是不想向鄧艾投降的。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同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在成都不戰而降,迎接鄧艾大軍進城,蜀漢宣告滅亡。劉禪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而且「樂不思蜀」,然而蜀國的官員百姓卻慘遭屠戮,關羽更是被滅門!歷來主流觀點都認為劉禪投降,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全蜀國百姓。《三國志》的評價:「劉氏無虞,一邦蒙賴。」
  • 蜀國能贏嗎?
    毫無疑問,魏國最強,吳國其次,蜀國最弱。 事實上,綜合國力有很多方面體現,比如人口,經濟,人才。 第一,人口。我們從三國地圖上看,貌似三國的土地面積差不多,但其實,當時南方很多地方都是荒地,沒有人啊。
  • 鄧艾出兵蜀漢前曾做了一個夢,此夢徵兆半好半壞,最後果真應驗
    鄧艾是三國時期有名的將領,他深諳兵法,是個文武全才,他一生為曹魏立下了赫赫之功,但最終結局慘澹,據說鄧艾伐蜀之前曾做了一個夢,此夢半好半壞,鄧艾找人解夢後,沉默良久,那麼鄧艾伐蜀之前究竟夢見了什麼呢?鄧艾向爰邵說明了夢境,爰邵說:「《易經》上說:山上有水是《蹇》卦,《蹇卦》利西南,而不利東北,孔子說:《蹇》利西南,可建大功,但不利東北,可能去而無返。從卦象上看,將軍此行雖然能夠攻克蜀國,但是恐怕難以回來了」,鄧艾聽後,沉默良久,悶悶不樂。
  • 別再被小說騙了,他投降其實是對的
    受到劉禪,我們對他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扶不起的阿鬥」,再有就是他的成名之言「樂不思蜀」,在演義原著和各大電視劇的形象當中,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任國君,一個昏庸無能,不理政事,貪圖享受的模樣已經被鮮明地樹立了起來,他也成為了後來敗家子的代表人物,然而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不要被小說所騙了。
  • 蜀國滅亡後,大批官員遭魏軍屠殺時,為何獨獨此牛人家人倖免於難
    濟殺死曹髦後,向司馬昭邀功請賞,結果司馬昭的反應卻令人驚呆,他裝作很吃驚的樣子,然後「責問」他為何殺了皇帝。成濟這時如茶壺裡煮餃子有苦說不出,既然司馬昭要把他當靶子使用,他弒君之罪顯然已坐實,他自知難免一死,索性迅速脫去衣服,然後呼啦啦地爬到屋頂,大聲高呼他是受司馬昭指使殺死皇帝的。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
  • 鄧艾兵臨城下,劉禪為何只能投降?其實有一招妙棋可以讓他翻盤
    彼時的蜀漢政權雖然已經沒有當年那麼強大,但是也讓魏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才拿下漢中。好在漢中以南還有一個地方沒有失守,這個地方叫作劍閣。劍閣就是唐朝李白曾寫詩《蜀道難》的地方,大家可以從李白的詩句中感受一下這劍閣有多險峻。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不與秦塞通人煙,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 我們該如何評價蜀國後期名將姜維?
    一方面,是因為三國裡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對姜維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禕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而已。但吸引我關注姜維的,正是蜀國滅亡,姜維說服鍾會謀反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