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2020-12-23 歷史笑春風

#三國風雲錄#

在任何時候,都是性格決定命運。劉禪自小就在父親和那些將領的保護下,承擔著蜀漢的命運。可是他並沒有出眾的能力,過重的負擔使得他難以承受。而他的父親劉備長年徵戰在外,對他也很少照看。我們看劉備的遺囑,完全是一種婆婆媽媽的嘮叨。所謂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只是一個人做人的準則,與君主何幹?至於說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敗。他的《出師表》裡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種說教,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東西。他為劉禪打造了一隻搖籃,讓劉禪始終睡在裡面,永遠也長不大。

這種環境,養成了劉禪沒有自己的主見,依賴強者的性格。這種性格,在諸葛亮的時代,對蜀漢政權是有益的。這使得蜀漢君臣和諧,內部團結,劉禪可以安於本分,諸葛亮可以施展才華。但是,當諸葛亮一去世,劉禪就失去了主心骨。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的延續,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訂了未來的國策。這使得蜀漢成功實現了政權交替,讓蜀漢又穩定了三十年。

但是,一旦諸葛亮的繼承人陸續死去後,劉禪就不知道該如何理政了。在外有姜維窮兵黷武,內有黃皓弄權的情況下,蜀漢政權每況愈下。到曹魏伐蜀的時候,蜀漢政權已經到了民窮財盡的地步。再加上姜維的軍事指揮錯誤,使得漢中輕易丟失。姜維的軍隊主力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使得鄧艾的軍隊鑽了空子,偷渡陰平,打到了成都城下。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決定對鄧艾投降。其實,劉禪的本意還是不想向鄧艾投降的。可是他自己沒有主見,而手下有主見的大臣,比如黃崇已經跟隨諸葛瞻堵截鄧艾,戰死在了綿竹。他和手下那群庸才商議,也想不出什麼辦法。

當時,大家商議,或者去南中,或者去東吳避難,以便東山再起。可是,這些意見都受到了譙周的反對。譙周的意見是向鄧艾投降。最可笑的是,滿朝君臣居然都說不過譙周,讓譙周佔了上風。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禪還是想逃往南中。這是譙周再次向劉禪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的意見主要是南中不是避難的地方,如果劉禪去南中避難,那裡的人肯定會造反。而且,譙周還威脅說,如果劉禪想要去南中,估計半路上就會讓背叛他的手下活捉送給鄧艾了。劉禪完全被譙周的言論嚇住,居然同意了譙周的意見,向鄧艾投降了。

我們看劉禪投降的這一段歷史,就可以看到,譙周在當時意見圖窮匕見了。為了脅迫劉禪投降,譙周竟然說出了威脅劉禪的話。其實,劉禪離開成都,將成都完整地交到鄧艾的手中,又對譙周一夥有什麼危害呢?譙周竟然說出了要以武力在半路劫持劉禪的話來。

這是因為譙周並不是僅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勢力在說話。這個實力已經不願意繼續支持劉禪,只想保全自己的家庭財產。他們不願意將戰爭繼續下去,只想趕快結束戰爭,而結束戰爭的最快途徑,就是脅迫劉禪投降。在這個關鍵時刻,劉禪骨子裡的性格起了作用。他只得依附強勢的一方,向譙周低下了頭。

在這裡,我們可以將劉禪和當年的孫權做一個比較。都是被託孤長大的君主,性格則完全不同。孫權被託孤給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張昭力主迎降曹操,給孫權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當時張昭提出的投降的利用也是十分充分。但是,孫權就是不低頭,在最後,孫權拔出寶刀砍斷面前的書案,說再有說要投降的人如同此案。正是孫權的果斷決絕,才有了火燒赤壁的戰役,才有了後來的天下三分。

而我們再看劉禪,在他的一生中,很少做過決斷。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決斷都是別人替他做出的。這使得他的沒有主見的性格,遇到譙周的強勢勸降時,竟然連孫權的百分之一都不如。這只能說是劉備、諸葛亮對他培養的失敗。

但是,劉備是一代梟雄,他的血脈雖然有劉禪這樣懦弱的人,也有剛強的人。這個人就是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劉諶的意見是和譙周相反的,他的意見是和鄧艾背城一戰。劉諶向劉禪建議,說如果真的理窮力屈,那麼肯定禍敗就會到來。如果這樣,我們父子應該背城一戰,一起為社稷而死,這樣也好見先帝於地下。更何況鄧艾遠來疲憊,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可惜,劉諶的建議被劉禪否決了。

劉諶的建議,其實是一種寧死不屈的建議。在當時,整個蜀漢朝廷,只有劉諶一個人提出這樣的建議,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蜀漢朝廷已經變成了何等模樣。在當時的成都,諸葛瞻去綿竹的時候,已經將大部分的兵力帶走了,剩下的兵力難以抵擋鄧艾的進攻。

而蜀漢當時唯一有戰鬥力的大軍團姜維的軍隊,則還在彷徨之中。姜維得知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不是率領軍隊晝夜兼程趕往成都,而是猶豫不決。當姜維走到半路的時候,劉禪讓他投降的命令也傳達到了。姜維的部下都十分憤怒,可也沒有辦法。這不能單方面指責劉禪,姜維手握重兵,當成都方向上發生巨變,依然動作遲緩,沒有決斷,使得成都的劉禪喪失了最後的一線希望。

因此說,劉諶背城一戰的建議,是很難成功的。劉禪知道,想要背城一戰,就必須要有姜維的裡應外合。可是姜維的行動證明了這種希望是渺茫的。那麼如果按照劉諶的建議行事,最後的結局就是父子同死社稷。可是,劉禪根本就不想死,他還想苟且偷生。劉禪最終還是沒有聽從劉諶的建議,向鄧艾屈膝投降了。

在整個蜀漢朝廷跟隨劉禪投降的同時,不願意投降的劉諶則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他來到昭烈廟向劉備的英靈痛哭祭拜,先殺妻子,然後自殺,了卻了自己的一生。劉諶的死,洗刷了劉備子孫的恥辱,總算對得起劉備的英靈。相比起那些在後來兵亂中難逃一死的蜀漢臣子,太子宗族來說,劉諶之死要強過他們百倍。

蜀漢亡在劉禪之手,實際上是亡於劉備和諸葛亮之手。他們對於劉禪沒有盡到應有的教育責任。劉禪始終沒有機會去受到鍛鍊,得到好的教益。這使得劉禪在關鍵時刻,完全失去了判斷能力,只能聽從強者的擺布。可是令人諷刺的是,這樣一個庸碌無為的君主卻活了大歲數,讓劉諶這樣的兒子至死也沒有施展的機會。最終,劉諶以一死洗刷了自己身上的恥辱。為劉備挽回了一分臉面。

相關焦點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蜀漢滅亡時,為何是劉禪的兒子殉國,而不是劉禪本人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軍大舉徵伐蜀漢。姜維率張翼、廖化等將,將鍾會的十餘萬大軍抵擋在劍閣之外。兩軍在劍閣對峙之時,魏軍名將鄧艾偷渡陰平,奇襲成都。劉禪派遣諸葛瞻在涪城迎戰鄧艾,諸葛瞻先勝後敗,戰死於綿竹。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有一石碑刻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過了許多年以後,劉禪甚至也覺得諸葛亮其實也沒那麼厲害,他不在了,他劉禪不照樣好端端地維持了蜀漢好多年嗎?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劉禪將諸葛亮派遣駐守陰平的一千駐兵給撤除了,他認為駐防陰平,簡直就是在浪費軍費,這樣的兇險之地,鳥飛來都困難,又怎麼會有人能過來呢。
  • 前有北地王劉諶,後有小天王諶龍,有哪些罕見的名人姓氏你不知道?
    北帝王劉諶,蜀漢最後的尊嚴諶這個姓既難念又少見,而《三國演義》則為我們普及了這個字的讀音。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兒,在經過綿竹與諸葛瞻父子大戰之後,攻破廣漢兵鋒直指成都。在這種背景下,朝中大臣認為大勢已去,朝中大儒譙周等人力主後主劉禪投降。劉禪第五子北地王劉諶(chen)眼見先祖劉備百戰創業艱難,現在卻要輕易向敵人投降,力勸父皇拼死一戰。可惜終究拗不過眾人的意見,北地王劉諶悲憤不過,於是殺死妻兒,到劉備廟中大哭一場,自刎而死。
  • 鄧艾兵臨城下,劉禪為何只能投降?其實有一招妙棋可以讓他翻盤
    但是姜維萬萬沒想到,魏國將領,來自荊州的鄧艾會上演一出南方版的「子午谷奇謀」加「破釜沉舟」。漢中西南方向有一個很顯要的地方,叫陰平小道,這裡比劍閣還要險要。之前這裡的部隊被抽調去增援姜維了,所以鄧艾才從這裡驚險偷渡陰平成功。但是鄧艾雖然偷渡陰平成功,三萬大軍每天消耗掉的糧食不得了,鄧艾已經糧盡。此時此刻對於鄧艾來說,拿下漢軍的補給站江油變的尤為重要。
  • 蜀國投降時 殺妻屠子再自殺殉國
    蜀國投降時 殺妻屠子再自殺殉國時間:2020-11-25 15:1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他是劉備孫子中是最有骨氣的!蜀國投降時 殺妻屠子再自殺殉國 公元223年,蜀漢政權的建立者,漢昭烈帝劉備在白帝城駕崩,劉備死前,千叮萬囑諸葛亮,務必要輔佐太子劉禪,繼續北伐,恢復漢室的大片疆土。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至死才明白石碑的含義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陰平石碑諸葛亮可是劉備好不容易請出來當他的軍師,後來跟著劉備到處打仗也立下不菲的功勞。諸葛亮他對於五行之術也有很多的了解,臨死時還讓自己的手下在身邊弄幾盞燈,說是星宿不會有改變。就算他死了敵軍也不會發現什麼,就這樣瞞過敵軍讓蜀軍能順利地回到都城。不光這一件事情,在弄軍事堡壘的時候他就預言過。「二火出新,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當時身邊的士兵還問他是什麼意思,他卻說後人會知道什麼意思。
  • 蜀漢後主劉禪膽小怕死,卻生有一子凜凜威風,全家殉國
    「扶不起的阿鬥「,這是歷史對蜀漢後主劉禪的評價。在魏國大將鄧艾、鍾會攻蜀的時候,姜維率領大軍將鍾會的十多萬軍隊阻擋於劍閣,而且鄧艾攻打姜維也失敗了。但是鄧艾心生一計,不和姜維纏鬥,便繞了數百裡的陰平小路,直插蜀漢腹地。在陰平小道,蜀漢根本沒有設置守軍,甚至連哨所都沒有。
  • 鄧艾偷渡陰平時只剩下2000殘兵,那麼他是怎麼滅掉有60萬人的蜀國的?
    首先解釋一下題目中的數字問題,鄧艾偷渡陰平時帶兵3萬餘人,並不是題目中說的2000殘兵。蜀國確實人不少,但是主力被姜維帶走,駐紮在沓中。成都的防守兵力只有一萬多人。這是前提。下面我來解釋一下鄧艾是怎麼偷渡陰平,滅掉蜀國的。
  • 劉禪皇宮有一樣東西,鄧艾一看,終於明白為何諸葛亮也救不了他
    在整個三國,能與諸葛亮抗衡的軍師也只有司馬懿勉強能算一個了。但是諸葛亮所在的陣營蜀國卻是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有人認為蜀國的滅亡是因為劉阿鬥扶不起,也有人認為蜀國之所以滅亡是諸葛亮死得太早了,如果諸葛亮不死,蜀國就不會滅亡。那麼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鄧艾的發現也許不能告訴我們。
  • 鄧艾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劉禪如果死守等姜維救援,蜀國能得救嗎
    鄧艾得知鍾會這一路人馬被擋在劍閣以後,提出從陰平小路經江油、德陽亭攻打涪城。涪城距離成都不過三百多裡,一旦被魏軍攻佔,劍閣守軍只能撤軍救援。而如果姜維還是死守劍閣,那麼就可以從涪城直取成都,迫使蜀軍投降。隨後鄧艾從軍中精選精兵萬餘人,翻越七百多裡的陰平小道,進抵江油。
  • 鄧艾滅亡了蜀漢,立下蓋世奇功,為何反被殺?六個狠人要他死
    景耀六年(263),魏國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和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穿越七百裡無人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輕鬆拿下江由和綿竹,並在綿竹斬殺諸葛瞻,長驅直入,直逼成都,劉禪大驚,選擇投降,蜀漢滅亡。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同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在成都不戰而降,迎接鄧艾大軍進城,蜀漢宣告滅亡。劉禪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而且「樂不思蜀」,然而蜀國的官員百姓卻慘遭屠戮,關羽更是被滅門!歷來主流觀點都認為劉禪投降,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全蜀國百姓。《三國志》的評價:「劉氏無虞,一邦蒙賴。」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別再被小說騙了,他投降其實是對的
    受到劉禪,我們對他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扶不起的阿鬥」,再有就是他的成名之言「樂不思蜀」,在演義原著和各大電視劇的形象當中,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任國君,一個昏庸無能,不理政事,貪圖享受的模樣已經被鮮明地樹立了起來,他也成為了後來敗家子的代表人物,然而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們不要被小說所騙了。
  • 鄧艾抄小路偷襲成都,若劉禪死守,姜維從後夾擊,結果會怎麼樣?
    鄧艾其實原本也沒指望劉禪馬上投降。劉禪死守,姜維回援,正是鄧艾原先的設想。鄧艾的設想在發起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原本的設想是:讓鄧艾、諸葛緒的6萬人牽制姜維於沓中,鍾會率10餘萬人迅速攻取只有3萬人的漢中,一舉突破劍閣。
  •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
    諸葛亮自己評價劉禪是: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過來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當劉備死時,劉禪還是個剛剛成年十七歲青年。
  • 姜維為何會丟失漢中?諸葛亮識人不明,錯把將才當帥才用
    鍾會只是其中的一路,他想取代劉禪,做益州之主,這一點出兵之前司馬昭就明白了。戰略是司馬昭定下的,但進入漢中後的實際戰況卻並沒有如其預想的那樣。諸葛緒智謀不及姜維,丟失了本已佔領的陰平關口,最終成就了鄧艾的偷渡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