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0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雕琢教師教學技藝 共同促進教師成長
重慶市第十一屆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在渝北舉行
近日,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渝北區教育委員會、渝北區教師進修學院共同協辦的重慶市第十一屆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分別在渝北區兩江小學(閱讀賽場)和渝北區空港新城小學(表達賽場)落下帷幕。來自全市各區縣的 45 名教師同臺競技,探討教學經驗,雕琢教師教學技藝,經過層層角逐,渝北區中央公園小學校教師邱志凱榮獲小學語文表達賽一等獎。
線上線下
全市教師「手拉手」成長
小學語文賽課現場。張澤美 攝
「真是沒有想到,原來這節課應該這樣上」。當天,巫山縣小學語文教師們齊聚多媒體教室,打開線上直播通道觀看渝北區選手邱志凱的習作課《我和_____過一天》後感嘆道。
賽場上,渝北區中央公園小學校教師邱志凱以學生喜歡的神話、童話人物為話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精心創設與這些人物相遇的情境,引導學生順著人物特點組合想像「去哪裡→做什麼→發生了怎樣有意思的事情」。待到學生初次完成習作後,又引導學生「借一借他的」和「想一想我的」表現,豐富了想像,把整個故事寫清楚。
「這樣的賽課方式,形式不拘泥,全程有看點,線下賽課教師創新講課方式方法,全心講課,達到了賽課效果。」張詠梅說,本次賽課首次採用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一節優質課下來,全市有5萬餘名小學語文老師觀看同步直播。
區進修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城鄉學校管理、教研、課程、師資、學生綜合素質不均衡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學校之間相互封閉、先進經驗難以共享等問題很難突破。」這樣的賽課方式正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通過一根網線就能把優秀的課程送到每一所學校,共同推進教育教學質量。
賽前賽後
全體教師反覆試課打磨
賽課現場。張澤美 攝
本次比賽是市內全面推行統編教材以來舉行的首次大型課堂競賽,也是一次小學語文轉型的經驗交流、教學技藝切磋、相互學習的重要平臺之一。
區進修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次賽課工作,首先要選拔執教者、選定課題,開展備課分析、學情分析,編制教學方案。然後進行備課、說課、集體討論修改,專家指導,同行對比研討,形成初定方案。接著經過多次的試上、重構,不斷地優化方案。
同時,在重慶小語發展平臺上,教研部門退居幕後,學校走向了前臺。「每個共同體承擔一個年級的教學微視頻開發任務,組織學科優秀團隊集體研發教學微視頻,完成後全市在線共享,建起了本土化的微視頻教學資源庫,實現了市域內城鄉所有學校以『導學案+微視頻』為主要助學資源的學習翻轉。」張詠梅表示。
「我們學校規模小、師生少,原來自己關起門來搞教研,老師容易倦怠。」渝北區木耳鎮中心小學相關負責人說,「現在學校共同體『逼著』大家一起賽課、一起教研、一起學習,80%以上的教師都有賽課展示的機會,所有的老師都參與教學微視頻和導學案的研發,村小的老師也站到了全市統一的教研發展平臺上,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
近年來,渝北區建立起教學研究團隊,選派理念先進、教學管理經驗豐富的優秀教育管理、教學人員,擔任「種子」教育教學管理、教學骨幹,全力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傳統與創新
建構「5+40分鐘」的賽課新模式
磨課現場。張澤美 攝
此次賽課首次採用了「5+40分鐘」的賽課新模式。相比於傳統賽課,現在的模式更能促進老師樹立整體意識,更能助力老師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交互發展。
「5分鐘」,即是指在課堂教學前專門播放5分鐘的微課。然而,就是這短短的5分鐘裡,整體呈現出單元的主要內容,並突出單元重點訓練要素,提示學生們系統思考每一課的具體落點並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策略,同時為學習新的單元做好準備。「40分鐘」,則因為有了「5分鐘」的預覽,對老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5+40」的融合,為觀課者提供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完整體驗的機會,也開創了一種新的現場賽課模式。
渝北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賽事,既是對渝北區教育硬體設備及師資水平的大檢閱,更是對渝北區小學語文學科整體發展的大促進,為即將承辦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競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先進的做法。
微信團隊
記 者 | 張澤美
編 輯 | 邱艾峰
責 編 | 周媛媛
審 核 | 陶茂洲
監 審 | 朱 強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賽課】傳道受業大比拼 教師齊聚增技藝》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