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有科學家就對老鼠、猴子等動物進行過實驗,發現每天少吃三分之一食物,可以延長生長壽命,因此得出結論,每頓飯量減少三分之一,壽命或能延長二十年。
之後又有科學家對靈長動物進行了二十年的研究,在二十年內,限制飲食的靈長動物死亡率約百分之十三,沒有限制飲食的靈長動物,死亡率則高出約三倍,大約百分之四十。這說明衰老具有可控性,既然衰老可以控制,那麼也可以通過飲食控制很多疾病的發生,飯量減少三分之一的時候剛好能夠保證營養,若是能夠一直這樣,就有助於身體健康。
飯量減少1/3,壽命或能延長20年,是真是假?
有醫生曾說過,每頓的飯量少吃一點,確實可以讓身體的機能變得更好,理論上來說壽命得到了延長,不過要是說壽命能延長20年,這就有點言過其實了。壽命不單單是受飲食影響,還會受到基因、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個說法顯然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不過,飯量的減少三分之一歲不可以延長20年生存年限,但堅持下來,可以帶來很多的好處。那麼這些好處具體有哪些呢?
1、避免早衰
食物會經過各臟器的代謝,最終會形成能量供給身體所需。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代謝的過程中,會在身體內形成自由基。這種物質會導致體內的正常細胞受損,以及血管硬化等現象,最終有可能會引發各種血管疾病,甚至導致身體提前衰老,造成死亡。
2、防癌
若日常我們不注意飲食的控制,就有可能造成攝入的脂肪過多,身體的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很多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會不斷堆積在我們的腸道中,會不停的刺激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受損,時間一長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還會形成癌物質,這些癌物質會通過受損的黏膜侵入到身體各器官,會增加人們得癌症的機率,若對飲食適當的控制,那麼癌症的發生機率就會大幅度降低。
3、避免胃部損傷
生活中,我們每次都吃得很撐,我們的胃部消化食物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胃黏膜會損傷,同時受損的胃黏膜還沒有修復的機會。當胃想要消化完這些食物的話,就會代謝出大量的胃液,時間一長很可能會造成胃部的炎症,胃部疾病就會逐漸發生。
由上述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每頓飯量減少三分之一的話,雖然不會延長生存年限20年,但對身體的好處是非常多的,這時就會有人問了,飯量減少三分之一不好控制,當吃這麼多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感覺呢?
飯量減少三分之一這個感覺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差不多就是在吃飯時感覺有點飽,要是再吃一些可能就撐了。當進食量達到三分之二時,對於食物就沒有那麼的渴望,但出於習慣,還是會想要吃一些,若是把食物撤走或者用某些事來吸引注意力,很快人們就會忘記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