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筆下的猹,出現了!

2021-02-19 央視新聞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近日

浙江湖州市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公布了一段珍貴視頻

20多年來

野生狗獾的影像

首次被紅外相機所記錄

而視頻中的狗獾

△視頻來源: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狗獾在安吉縣出現了兩次

什麼是狗獾?

分布在中國的狗獾,它完整的中文名是「亞洲狗獾」。魯迅先生筆下的猹,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貆,都是它。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狗獾樣子很像小狗,只是腿更短,毛茸茸的,看起來很有喜感。

「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節選自魯迅《故鄉》 

目前狗獾的分布數量已經十分不樂觀,中國科學院和原環境保護部在2015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 中,將其列為近危物種

另一種與狗獾有幾分相似的動物是豬獾,他們雖是親戚關係,但在外形上有幾處明顯的區別。

浙江省首次獲得野生狗獾影像記錄

2009年,浙江省首次啟用紅外相機進行記錄,到目前,全省共有3000多臺紅外相機監測值守,但一直都沒有發現狗獾的身影。狗獾一般在夜間或黃昏的時候活動,所以即使是在有它分布的地方,也很難發現它。

直到近日,安吉縣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組在整理紅外相機數據時,終於獲得了狗獾的照片和視頻,這也是浙江省野生狗獾的首筆影像記錄。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監製/李浙  主編/王爍

總臺央視記者/蘇安陽

編輯/陳崢  校對/高少卓

©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

  • 記憶中閏土的猹出現了
    魯迅先生寫的<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魯迅筆中從閏土胯下逃走的猹到底是什麼動物揭秘
    要說我對哪一種未知而又存在的小動物感興趣,我可以脫口而出:「猹」,對,就是魯迅筆下閏土用鋼叉刺的猹。詩云:猹,猹,猹。田裡偷西瓜。月圓遇閏土,被刺一鋼叉。這猹到底是什麼東西,一直困擾著人們。不是因為魯迅有名的原因,而是魯迅寫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少年閏土》文筆優美,精煉貼切,我十分喜歡,而且我對連魯迅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所謂這個猹:「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很感興趣。我相信和我一樣感興趣的人不少。
  • 魯迅筆下「閏土」原型:被魯迅家解僱辭退,積勞成疾沒錢醫治身亡
    少年時期的閏土不僅特別活潑、好動,還會很多魯迅不會的「技能」。他不僅會抓麻雀還曾與魯迅一起捉過「猹」,這對於魯迅而言都是既新鮮又好玩的事情。閏土的生活經驗特別豐富,在少年魯迅的心目中,閏土是一個見多識廣的孩子,因為他所了解的知識,要比魯迅其他朋友多。可以說當年的魯迅對閏土,具有一種非常崇拜的心態。
  • 悅讀|探尋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
    看完戲,迅哥兒又和閏土去海邊,他們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紹興,是魯迅念念不忘的故鄉。生與斯長於斯的魯迅,從小就接觸到許多的紹興民俗,並在長年的薰陶中深受其影響。
  • 「雜談」魯迅先生筆下的「小人物們」
    魯迅先生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開創了用白話文著述立說的先河,其筆下所刻畫的人物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魯迅先生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的這幾個人物,即:孔乙己、阿Q、潤土和祥林嫂,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 上躥下跳的猹是什麼梗? 猹怎麼讀你造嗎?
    上躥下跳的猹是什麼梗? 猹怎麼讀你造嗎?時間:2020-06-04 15:26   來源:紅e問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躥下跳的猹是什麼梗? 猹怎麼讀你造嗎?瓜地猹這個梗最早出自魯迅先生短篇小說《故鄉》中的情節,大部分朋友應該在讀書的時候都有學過《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猹(ch)是一種動物,經常在夜間去西瓜地偷吃西瓜。 上躥下跳的猹是什麼梗? 釋義:八卦太多,一   原標題:上躥下跳的猹是什麼梗? 猹怎麼讀你造嗎?
  • 魯迅先生的後人,兒子不負眾望,侄孫是一個明星,我們都認識
    例如我們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筆下有很多完美的人物形象,像阿Q、祥林嫂、閏土等,儼然已經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經典的人物形象。記得當時在課本上看到閏土時,還被其特殊的氣質給吸引了,最讓我深刻的就是,那拿著叉子,在月光下捕猹的形象。雖說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是其文章現在看來還是不過時,可見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寫得多麼的好。
  • 《故鄉》中的閏土,是魯迅先生淡淡鄉愁下一抹不可或缺的記憶
    但魯迅心中依舊有美好的存在,這就讓少年閏土以回憶的方式來到了魯迅的筆下。其實兩人的關係就如同《追風箏的人》中兩個少年般,生活在一個類似桃花源的地方,每天快樂幸福的生活著。在這個地方只有他們兩人,他們享受彼此的快樂,分享彼此的秘密,這是屬於他們的空間。無關貧富、地位、階級的友誼是最值得珍視的。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藤野嚴九郎|文豪魯迅|魯迅|藤野...
    在魯迅一生各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文字裡,《藤野先生》卻是充滿記憶溫情的一篇。1926年10月,已是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的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下了這段求學日本的青春時光,看似平淡的敘述裡,滿是對恩師藤野先生的深情懷念。那些藤野先生認真為青年魯迅「改講義」的橋段,那張寫有藤野先生「惜別」二字的照片。
  • 魯迅筆下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或許是我們讀懂魯迅最好的體會。  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巨人,是文化運動的裡程碑。可是面對如此完美的文學作家,他筆下的作品給人卻是苦澀和悲哀的色調,在作品中讀出成年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究其一生,我們卻不難發現.魯迅有魯迅的悲哀,從作品中也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
  • 魯迅對藤野先生永生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誠然,魯迅的文章無法深入解讀,一旦深入探究,必然會發現當時社會的無底黑暗。但是,在眾多批評魯迅的文學作品中,卻出現了一篇以描寫人物為主,風格溫情,充滿思念的文章——《藤野先生》。當魯迅剛到日本讀書時,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視、不輕視,反而更多地關心、擔心他由於語言不通而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專業知識,因此在課堂上,藤野先生也常常為他「開灶」。對當時的魯迅而言,藤野先生就是異鄉的溫情。
  • 讓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魯迅先生的青年時代,絕對是誰也不怕的「憤青」,他針砭時弊,毫不留情。嬉笑怒罵皆是文章,一個筆名罵廢了,再取一個繼續罵。筆者上學的時候,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貫穿了一個九年制義務教育,《從三味書屋》的童年趣味;到《故鄉》中捕「猹」的少年閏土;再到嚴謹教學的《藤野先生》。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寫下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
  • 魯迅:忠於生活的文匠,揭露了舊世界下的遮羞布
    論起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家,最先想到的當是魯迅先生。從《狂人日記》開始,筆名「魯迅」便被國人記得,有那麼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著對社會現狀的諷刺,還有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憂憤。如同酸腐書生孔乙己,魯迅筆下的作品,大多都在反映著一件事:彼時社會思想的腐朽以及那個社會是如何將人慢慢吞噬的。在《故鄉》中,被大家熟知的少年閏土,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最好的玩伴,一同看瓜刺猹,在雪地中用這小巧的籠子捕鳥,天真爛漫。
  • 嗜煙如命的魯迅先生,即便是離世前,也要再抽上一支煙才肯安心
    這個人或許呆幾秒鐘,然後回答說「我認識魯迅」!說起魯迅先生,或許身為中國人我們都不陌生。從80後開始,基本上小學課本上都會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而他的文章,也是喚醒中國人內心不屈鬥爭的武器。但是魯迅先生有一個怪癖,大家卻很少有人知道。
  • 回憶魯迅先生
    作者:蕭紅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來。魯迅先生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顧一切地走去。
  • 「魯迅先生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提及魯迅先生,也許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棄醫從文、以筆做矛、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形象。作為活在教科書和流水的考試中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深刻的、嚴峻的,是使學生「聞之色變」的。但其實,在嚴肅外殼的包裹下,藏著一個有趣而又可愛的魯迅先生。
  • 魯迅先生的死原來是死於「誤診」!
    1936年3月,魯迅先生突然出現嚴重的病情,一度氣喘嚴重,臥床不起,發燒長達20日。體重一度降到37公斤。可見病情的嚴重。到了6月,魯迅先生的主治醫生,日本醫生須藤才進行X光片和化學檢驗,確診他是肺結核。須藤隨後按照肺結核進行治療,也有一些效果。在8月的時候,魯迅先生氣喘好轉,也不會出現咳嗽出血。
  • 魯迅,中文網際網路永遠的梗王
    點擊查看)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查的人實在太多,網站一度出現崩潰狀態,足以見得魯迅先生的分量。如果你在網際網路上混了夠久,一定見過下面這個在古早的論壇時代常常出現的段子。但隨著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一個接一個地隱約浮現在我們所生活的時空裡,你才知道你魯大爺永遠是魯大爺,超現實諷刺擱何時也直戳痛點。
  • 魯迅很大膽的名言,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也只有先生敢說,敬佩!
    所以魯迅這一生,都是拿著筆桿子在戰鬥,不畏犧牲,不畏強權,不畏舊勢力,他在自己的筆下,直言不諱,敢說敢當,用一雙黑夜貓頭鷹的眼睛,在睜著眼睛看世界。他把他們那個社會的所見所聞,都刻錄在了筆下,成了經典,成了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