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推動第二次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3-04-27 12:34:16   

    大陸積極推動第二次「汪辜會談」

  第一次「汪辜會談」是兩岸高層人士的首度正式接觸,實現了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突破,標誌著海峽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然而事與願違,臺灣當局同意舉行「汪辜會談」的本意,並非是要促使兩岸關係朝統一方向健康發展,而是想藉機凸顯所謂的「對等政治實體」地位,並試圖以發展兩岸關係為「籌碼」,換取祖國大陸承認臺灣為「對等政治實體」。「汪辜會談」結束後,臺灣當局再次聲稱「兩岸關係仍處於敵對狀態」,並稱「汪辜會談」絕非表示兩岸邁向統一的進程有所加快。

  「汪辜會談」後不久,臺灣當局即於當年6月公開推動所謂「參與聯合國」的活動,李登輝公開聲稱,他「從未講過一個中國」。1994年4月,他在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談時更妄稱,「中國一詞是含糊不清的」,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省是「奇怪的夢」,「國民黨是外來政權」。在國際上,臺當局更是不計手段、不計名義、不計代價地大搞「金錢外交」,李曾先後跑到不少國家公然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分裂活動。

  在兩會事務性商談方面,根據《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精神,從1993年8月起,兩會就「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人員遣返及相關問題」、「兩岸劫機犯遣返問題」及「協商處理兩岸海上漁事糾紛問題」等三項議題展開了後續事務性商談。至1994年底,兩會在北京、臺北、南京等地共舉行了7次事務性商談及2次「唐焦會談」。雖然在祖國大陸的努力下,會談在一些問題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於臺當局企圖通過商談達到兩岸「分裂分治」的政治目的,提出「司法管轄權」等敏感問題,製造政治分歧幹擾事務性問題的解決,致使兩會最終未能籤署任何協議。

  儘管臺灣當局的舉動給落實「汪辜會談」的決議蒙上了陰影,但祖國大陸仍積極推動第二次「汪辜會談「,海協會與海基會幾經商談後,最後確定於1995年7月20日在北京舉行。然而,就在此時,1995年6月7日,李登輝赴美出席康奈爾大學校友會,在國際上大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分裂活動,嚴重破壞了兩岸商談的氣氛,使兩岸關係劍拔弩張,跌至冰點。面對這一嚴重政治挑釁,祖國大陸採取果斷措施,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分裂」、「反臺獨」鬥爭,而且舉行了旨在針對「臺獨勢力」的軍事演習。兩岸關係空前緊張和對立,兩會事務性商談,以及正待成行的第二次「汪辜會談」,均告中斷。

  1997年後,在「反分裂、反臺獨」鬥爭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以及國際形勢、兩岸關係形勢出現新變化的情況下,祖國大陸方面採取主動,繼續推動第二次「汪辜會談」。

  1997年9月1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政治報告」中重申兩岸及早開啟政治談判的建議,鄭重重申其於1995年1月30日提出的《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八項主張」(簡稱「江八點」),強烈呼籲「希望臺灣當局認真回應我們的建議和主張,及早同我們進行政治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只要是有利於統一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提出來。

  1997年11月6日,為了給兩岸政治性談判的預備性磋商創造條件,海協會致函海基會,邀請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出席定於12月在廈門舉行的「跨世紀兩岸經濟關係展望研討會」,並在廈門、上海和北京等地參訪,但海基會卻於7日拒絕了邀請,反提出由辜振甫率團訪問大陸的建議。11月11日,海協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歡迎辜振甫在適當的時機訪問大陸。

  1998年1月1日,江澤民在新年祝詞和全國政協新年茶會上宣布,「今年中國統一工作的重點是與臺灣舉行政治磋商,希望臺灣當局以民族大義為重,儘早回應我們提出的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進行談判的鄭重呼籲」。1月26日,錢其琛副總理在紀念江澤民總書記八項主張發表三周年座談會上明確表示,促進兩岸政治談判是現階段全面推進兩岸關係的關鍵。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中,特別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

  2月14日,海協會致涵海基會,表示願意與海基會協商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序性事宜,並隨之安排重啟經濟性事務性議題商談,同時邀請辜振甫在適當時機來訪,兩岸適當層級的人員可在交流互訪中為此做必要的準備。

  這些充滿誠意和善意的建議受到了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島內輿論幾乎眾口一詞地要求當局作出積極而正面的回應。但臺灣當局卻對祖國大陸推動兩岸政治談判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採取了消極的迴避態度,聲稱「如果不承認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現實,根本沒有辦法談」,「目前看不出兩岸有何政治議題好談」。並在如何談、談什麼問題上大作文章,聲稱兩岸談判「哪裡中斷哪裡開始」、「先從事務性商談做起、慢慢來」、「兩岸商談要不預設任何前提條件」,「政治談判危險」等等,意圖拖延兩岸政治談判。

  與此同時,祖國大陸開展的「反臺獨」、「反分裂」鬥爭使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越來越認識到臺灣是破壞亞太和平發展的「麻煩製造者」,如果放任臺灣當局的分裂政策,將最終導致戰爭,從而危及世界和平與美國的全球戰略和整體利益。因此,美國開始調整、改善對華關係,並敦促兩岸儘快進行和平談判。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應美國總統柯林頓的邀請,江澤民主席成功在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達成了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共識。1998年6月25日,應江澤民主席的邀請,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中國。在中美首腦互訪中,柯林頓總統重申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原則。柯林頓和美國其他領導人並明確表示美國政府「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以及其它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按照「八一七公報」的原則處理售臺武器問題。美國公開承諾對臺「三不」支持,在島內引發強烈震撼,使臺灣當局面臨越來越大的談判壓力。

  在祖國大陸、島內民眾以及美國的促談壓力下,臺灣當局為了逃脫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責任,最終不得同意辜振甫參訪大陸。

  第二次「汪辜會談」

  1998年10月14日,受海協會邀請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參訪」活動終於成行。辜先生是近五十年來第一位踏足祖國大陸的由臺灣當局正式授權的代表,祖國大陸對此次參訪十分重視,並給予很高的禮遇,江澤民總書記、錢其琛副總理分別會見辜先生一行,這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以來最高級別的公開接觸。

  10月15日,辜振甫與海協會長汪道涵會面,這是兩岸兩會自1995年6月中斷商談以來的首次高層對話,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會談之後的第二次握手。雙方在會談中達成了四項共識:

  一、兩會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對話,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作出安排。

  二、進一步加強兩會間的交流,包括兩會負責人等多層次的互訪。

  三、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兩會將加強個案協助,相互委託。

  四、辜振甫先生邀請汪道涵會長訪問臺灣。汪道涵對此表示感謝,願意在適當的時候到臺灣訪問,加深了解。

  汪辜會談所達成的四點共識,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和兩會交流的氣氛,加深雙方的了解,化解分歧,增進互信,從而為今後兩岸兩會的進一步交流直至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的舉行創造了積極的條件。但是,由於臺灣當局刻意迴避一個中國原則,不願意展開政治談判並進行預備性磋商,只是含糊表示展開議題廣泛的對話,使四項共識缺乏實質性的內容,雙方根本分歧如故。

  辜振甫「參訪」大陸後,祖國大陸方面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1999年6月27至29日,兩會在北京商談,就落實四項共識交換了意見,並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訪臺達成初步共識。可是,李登輝竟在l0天後,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公然拋出「兩國論」,使一度緩和的兩岸關係又一次跌入低谷。面對李登輝之流猖狂的「臺獨」活動,海峽兩岸和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同仇敵愾,一致聲討,國際社會也紛紛譴責李登輝的「臺獨」行徑。15日,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指出,由於李登輝「兩國論」的倒行逆施,使兩會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接觸、交流、對話的基礎不復存在。20日,海協會鑑於海基會當天的來函及所附的「辜振甫談話稿」嚴重違背了兩會1992年達成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對該函不予接收並正式退回,兩會聯繫遂告中斷,汪道涵訪臺之行亦告擱淺。(來源:中國網)

  見證"汪辜會談"歷史時刻:汪道涵宴請辜振甫的菜單

  《老先生》是新出版的懷念汪道涵先生的文集。書中的28幅照片展現了汪道涵先生各個時期的生活軌跡。其中,汪道涵宴請辜振甫的菜單,傳達了宴請者殷切的心情,更見證了14年前那個歷史性的時刻:「汪辜會談」。

  這份菜單用毛筆書寫於一張專用箋紙上。箋紙為白底黃邊,下方印有一枝盛開的梅花。共有9道菜,菜名都很獨特,分別是:情同手足、龍族一脈、琵琶琴瑟、喜慶團圓、萬壽無疆、三元及第、兄弟友誼、燕語華堂、前程似錦。菜單的左上方書有「汪道涵伉儷宴請辜振甫伉儷」的字樣,兩旁及下方,還有汪道涵、辜振甫、唐樹備等人的籤名。

  這是1993年4月27日,也就是「汪辜會談」的第一天,汪道涵夫婦在新加坡宴請辜振甫夫婦時的菜單。當年4月27日至4月29日,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此份菜單,足以表明汪道涵先生那時的心情。

  「老先生」是對年高、學識淵博者的尊稱。收於《老先生》一書中的《追念汪道涵先生》和《為巨人畫像》兩篇文章,系辜振甫先生夫人辜嚴倬雲和女兒辜懷群所撰。辜嚴倬雲寫道:「未碰面時,我腦海裡所想像的汪道涵先生,可能是一位聲色俱厲、舉止嚴肅、能言善道之士,見面時卻是意想不到的溫文爾雅、滿腹經綸,慈眉善目的長者,並同好京劇,與辜振甫正好成一對,真是上天安排。這一會談,促成兩老成為隔岸好友,兩人對兩岸問題都盡了自己的心力,兩人都努力希望兩邊和平相處,使兩岸老百姓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

 

轉自中新網

 

責任編輯:左秋子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專題

 

相關焦點

  • 紀念汪辜會談:對話談判是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必由之路
    編者按: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當時,島內老兵遺產由大陸親屬繼承的問題迫切需要大陸提供親屬關係證明,而李登輝當局則提出要對大陸公正機關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外國公證文件的「認證」,這一問題直接牽涉到兩岸到底是否「一國」的問題,因此大陸方面強烈反對,並促使李登輝召開「國家統一委員會」,並在1992年8月1日通過了一個中國涵義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兩會達成了後來著名的「九二共識」。
  • 汪辜會談歷史啟示:尊重共同歷史 邁入和平徵程
    編者按: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汪辜會談」是在兩岸兩會於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舉行的,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斷之後的首次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今年是「汪辜會談」20周年,本網特邀知名涉臺專家執筆,推出紀念「汪辜會談」20周年專家系列評,敬請網友們關注。
  • 兩岸歷史性握手——「汪辜會談」始末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關係走勢如下:1992年,「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確立;1993年4月27日,汪道涵與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舉行第一次會談,達成了四項協議;1995年,李登輝以私人名義訪美,在國際上進行「臺獨」分裂活動,兩岸關係跌至冰點;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應新形勢,大陸方面採取主動,推動第二次汪辜會談;1998年10月,汪道涵與辜振甫在上海二度會晤,達成四項共識
  • 「汪辜會談」25周年 見證跨越海峽的歷史性握手
    「汪辜會談」25周年 見證跨越海峽的歷史性握手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4月27日 10:26 A-A+ 作為「汪辜會談」的親歷者,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追憶會談期間難忘的場景,更強調指出,堅定維護「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就是對「汪辜會談」的最好紀念。
  •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赴臺 陳江二次會談
    為1993年的「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不過臺當局同意舉行汪辜會談的本意,是想以發展兩岸關係為籌碼,換取大陸承認臺灣為「對等政治實體」。會談達成了四項協議,包括《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這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 江澤民與金正日舉行會談
    江澤民與金正日舉行會談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近日在北京與應邀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的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舉行了會談。  金正日是應江澤民的邀請於五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訪華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發言人今天在此間宣布了這一消息。   江澤民總書記在會談中高度評價金正日總書記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刻訪華,認為此次訪問對進一步增進兩黨、兩國的相互了解、信任、友誼與合作,對推動中朝友好關係面向新世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金正日總書記對十七年後再次訪華感到十分高興。
  • 珍貴畫面揭秘 1993年 「汪辜會談」始末
    "九二共識"確立之後,從原則上排除了事務商談中的主要障礙,使雙方很快就"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等問題達成協議,並為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在海協會和海基會一年多來的積極互動之下,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訂於1993年4月27日舉行,身為預備性磋商的主談人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23日提前飛赴新加坡與臺灣方面的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磋商會談的有關事宜,但雙方對於細節內容,幾乎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全面深入貫徹江主席八項主張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全面深入貫徹江主席八項主張  人民日報評論員  今天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發表兩周年的日子。江主席這一重要講話精闢地闡述了鄧小平同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現階段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指導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兩年來的事實證明江主席這一重要講話對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和祖國統一的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江主席重要講話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深入貫徹江總書記八項主張 把握大局 做好對臺工作
    江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闢地闡釋了鄧小平同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在海峽兩岸,在港澳地區和海外華人社會,在整個國際社會,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受到普遍熱烈的歡迎。
  •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敦促臺灣當局領導人以實際行動回應江主席八項...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敦促臺灣當局領導人以實際行動回應江主席八項主張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今天接  受本社記者採訪,就現階段兩岸發展的若干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江澤民五分鐘答臺灣問題
    中新社記者 譚宏偉  今天上午,當國家主席江澤民走進人民大會堂香港廳時,早已等候在這裡的數十位中外記者就爭相向他提問,而且全部都是臺灣問題。  「三位臺灣的主要『候選人』都說,如果當選,願意到大陸來訪問,您會歡迎接見他們嗎?」
  • 林修祺:謝長廷香港會談「三大突破」
    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後,偏「獨」的蘇貞昌路線,與主張創新轉型的謝長廷路線,展開激烈的明爭暗鬥。謝長廷去年10月「紅綠破冰調酒行」之後,蘇貞昌恐防對大陸路線主導權旁落謝氏手上,隨即在11月成立擱置多時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並違諾自兼召集人。
  • 江澤民主席與華萊士談笑風生(全文)
    江澤民:我想不管哪個國家哪個黨派,都有它的新聞出版物宣傳它們的主張,我們所有的全國的各種電視臺大概有兩千多家,而且我們的地方報紙有兩千多種、我們的雜誌有八千多種、我們每年出版的新的書籍十萬多種。毛澤東在文化藝術領域,他也主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然,我們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裡也有過「左」的錯誤,但是我認為,我們現在是尊重這個方針的。
  • 專家:蔡英文用模糊和隱瞞來應對大陸提出的必答題
    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接受本網記者採訪表示,「5·20講話」通篇沒有正面回答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什麼,也未直接承認「九二共識」,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充滿似是而非的「元素」,無法呈現出「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是用隱瞞和模糊應對大陸提出的必答題。。楊幽燕指出,首先,「5·20講話」在兩岸既有政治基礎的表態上不明確。
  • 江澤民親自過問電力改革並用英語要求妥協
    據悉,江澤民曾過問電力體制改革,在「一張網」還是「多張網」的問題上,江澤民說了一句英語「compromise」,要求把這兩種意見相互妥協下。日前,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發表文章《「電改十年的回顧與思辨」:電與網的分與拆》,以下為原文:2002年進行的電力體制改革已經過去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