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歐洲史。900年之後的一個半世紀,是斯堪地那維亞人擴張的高峰期。10世紀初,維京人的定居地已成為其所在國的政治版圖的一部分。統治者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徵收貿易稅,利用新發現的財富獲取當地酋長的支持。在這方面丹麥國王尤其成功,因為他控制著途經日德蘭半島的貿易,以及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海上航線,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航線穿過日德蘭半島和斯科訥之間的海域。10世紀末,「金髮王」哈拉爾德統一了挪威,而在瑞典,強勢王權的出現則更為緩慢。哈拉爾德成功地鞏固了王權,推動了人們在冰島定居。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正在走向中央王權的統治,而冰島依然是一個明顯的例外。
在冰島盛行的是更講求平等主義的「庭」,但這並不意味著法律的缺失,正如挪威國王能夠流放任何人那樣,「庭」同樣擁有這樣的權力。10世紀末,「紅髮」埃裡克·索瓦爾松因謀殺而在挪威被流放,後來又因同一罪行在冰島被流放。一個世紀之前,一名水手被吹離了航道而途經冰島,觀察到了西邊的陸地。由於沒有太多選擇,被流放的埃裡克花費了3年時間,去考察他稱之為「格陵蘭島」的沿岸地區,然後率領被自己說服的數百名冰島人返回。他們分成兩組在格陵蘭島定居下來,埃裡克在格陵蘭島南面開拓出東、西兩塊殖民地,西部殖民地距努克附近的戴維斯海峽約160英裡。
格陵蘭島也成為一個跳板,歐洲人由此首次航行到北美洲,這同樣是一次水手航行到錯誤目的地的故事。在這一時期的北大西洋上,錯誤航行是時常發生的。在北歐周圍,大多數航行都是沿海岸進行的,但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之間的航行則需要經過至少300英裡的公海航道。當時的航海設備十分有限,測深錘是常用的設備。挪威人能夠通過測量太陽的角度來確定緯度,並藉助「日光石」來確定航線。「日光石」的工作原理與日晷相同,中間有一根指針,投影在標有刻度的外圈周圍,通過不同的刻度可以計算出太陽在不同季節的高度。
通常,水手們依靠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包括鳥的遷徙路線、淺灘、潮水、平流霧、海水顏色、冰以及冰川的反射光。在遠距離航行的過程中,他們利用已掌握的緯度航行,先向北或向南到達與目的地緯度相同的地方,然後再朝正東或正西方向航行。儘管中世紀溫暖期的氣候可能比現在更溫和一些,但由於白晝短、多雲、霧天能見度低等因素,斯堪地那維亞水手又沒有可資利用的工具或技術,尤其是在航行到一個新目的地時。從挪威返回冰島後,比亞爾尼·霍爾約夫松得知自己的父親已經在格陵蘭島追隨埃裡克,遂決定到那裡去找他。比亞爾尼向南航行了很遠,到達一處「森林茂密,小山岡遍布」的海濱,這裡與高山聳立、四處荒蕪的格陵蘭島大不相同。
比亞爾尼並沒有上岸,隨後,萊夫·埃裡克松到這裡進行了探險。他先後到達了赫爾呂蘭、馬爾克蘭和文蘭。後來,萊夫的親戚索爾芬·卡爾塞夫尼率領60名男子和包括自己的妻子古德裡德在內的5名婦女在文蘭居住了兩三年,古德裡德的孩子成為第一個在北美洲出生的歐洲人。《埃裡克薩迦》和《格陵蘭薩迦》中一致認為,格陵蘭島民試圖開發這片土地上的資源,包括木材、獸皮、葡萄和胡桃。但是格陵蘭島太過遙遠,島上居民數量很少,因此無法進行完全開發。「薩迦」中的記載基本準確,並被在紐芬蘭島東北的蘭塞奧茲牧草地發現的文物所證實。經過約1年時間,開拓出的居住地只能容納約100人,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在一個季節內從格陵蘭島出發進行往返。
似乎直到1030年,蘭塞奧茲牧草地才被人佔據,而在那之後,人們繼續向文蘭航行。11世紀70年代,編年史家不萊梅的亞當描述了一個名為「文蘭」的島嶼。「那裡有許多葡萄樹,結出的野生葡萄可以釀造出優質的葡萄酒。我們不必去看那些讓人難以相信的報告,只通過與丹麥人之間值得信賴的關係,便知道該島上盛產無需播種的農作物。」直到1347年,馬爾克蘭依然向格陵蘭島民提供木材。根據一份冰島文獻的記載,當時「也有一艘來自格陵蘭島的船」,「它比冰島的小船還要小一些,沒有錨,駛入斯特賴姆約杜爾的外圍水域,船上有17人,他們本來想航行到馬爾克蘭,但是被暴風雨吹到了這裡」。
挪威人的格陵蘭島似乎已經消失,或者在1410年之後被拋棄。當時,一名冰島船員在格陵蘭島上的東部殖民地停留了4年,後來返回家鄉。之後有關格陵蘭島的另一份文獻中有一個關於1497年約翰·卡伯特的航行的注釋,其中並沒有提到格陵蘭島民有歐洲人的血統。儘管如此,英格蘭的鱈魚漁民和商人(尤其是來自布里斯托的商人)在15世紀就已經以原先的常規航線為基礎,開始向冰島航行。在卡伯特之後,有人曾到達格陵蘭島,很可能也到達了紐芬蘭島沿岸。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啦,各位看官大大,都看到這了,麻煩給小編點個大大的讚唄!!您的關注和點讚,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嗯~,360度各種姿勢來求贊求關注!! 動動您發財滴小手,舉手之勞感謝各位看官們!! 祝各位看官們生意發發發,學業事業成成成,身體康康康!!! 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在這裡感謝各位看官們了!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各位看官們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評論(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雷同純屬巧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