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治癌新療法:基因檢測、免疫療法及質子刀,各有什麼優勢?

2021-02-13 衛格健康國外新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掌握最新腫瘤基因檢測、免疫療法、質子治療,好好和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治癌永遠有希望。


文:陳俊辰

癌症有5大治療方式: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如果拉長時間縱深,120年前的病人已在進出開刀房,百年前開始有放療,70多年前出現化療,21年前標靶藥問世,5年前有了第一小瓶免疫新藥。明星科技崛起的間隔愈來愈短,癌友的路愈走愈寬。

2016年,48歲的許先生腰痛在臺中看骨科,卻檢查出小細胞肺癌晚期合併骨轉移,「痛到走路都很費力,」他苦笑。根據統計,能活過2年的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不到一成,他轉到臺北就醫時,醫師熱療、放射線治療、化療、免疫療法多管齊下,一一收拾各處腫瘤,現在每2週回醫院用靜脈滴注打一次免疫治療藥物,控制良好。許先生手腳靈活、聲音輕快地說:「現在我幾乎跟正常人一樣。」

癌症是人生的轉折點,一旦無常臨頭,病友才驚覺對安度它的方法懂得實在太少。幸好,醫學武器愈來愈多、多管齊下,是現在治療癌症的寫照。

目前最夯的3大治癌明星,首先是醫院和數十家生技公司推出上百種「基因檢測」套餐,準確檢驗出哪個基因出問題,一顆藥精準擊中癌細胞死穴。第二是免疫療法,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有機會治好部分癌症。第三是老牌療法放射線治療也推出新一代質子治療,利用質子射線取代一般放療的高能量光子,不誤傷正常組織、降低副作用。

這些科技已走進病房,是癌友眼前就可以用得到的利器。不過,好幾位治癌經驗豐富的權威醫師不約而同表示,回顧癌症治療歷史就會知道,每種療法剛推出時總會被追捧成完美解方,因此不要過度迷信。另外,伴隨高科技而來的高價格,也需要患者和醫師多加思量。

許多癌友被問過要不要做「基因檢測」,看到宣稱能「掌握治療先機」、「精準找到能消滅腫瘤的藥」,不由得燃起希望。對於一部分癌友,這樣的理想已成真。「1997年第一個標靶藥問世,能有效殺死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檢驗基因開始變得很重要,」臺北榮民總醫院病理檢驗部部主任、前臺灣病理學會理事長周德盈點破關鍵。

「傳統病理切片診斷癌症,醫師會遇上的狀況是,顯微鏡下兩個病人的癌細胞形態相似,例如都是肺腺癌,可是同一顆藥就是一人有效、一人沒效。有了基因分析,就會發現原來兩人的癌細胞有不同突變,所以對藥的反應大不同。」現在會細分出帶EGFR、帶ALK、帶ROS1突變等不同的肺腺癌,各有對應的藥物,直搗腫瘤要害。

也由於一種標靶藥不包治所有病人,過去醫師必須先試試一種藥有沒有效,不行再換另一種,治療黃金時間流失,也造成副作用和病患的不安。現在一攤開一份完整全面的檢測報告,該優先用哪種藥,清楚分明。

癌友和醫師最害怕的是腫瘤在縮小後又復發,面臨癌細胞捲土重來,基因檢測也能幫忙再次找出最有效的藥。

「現在許多癌症都有guideline(治療準則),告訴醫師可以怎麼治,例如先動手術或放化療,接著第一線先用大型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某個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再換第二、第三線……,」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說。「基因檢測的價值主要在標準治療步驟碰壁或用罄時,提示你用某個藥成功機會大。」

趨吉、避兇,周德盈比喻治癌過程像「在漆黑的森林裡找路」,分析基因則「像是立好路標,每走一段,就知道該轉哪條岔路,而且能猜估成功機率有多少。」

在早期,檢驗是跟著病情轉折點走,一次測一個基因;近年因為技術進步,市面出現不少「多突變位點檢測」套餐,多個突變位置一把抓,周德盈指出。

但他也透露,現在並不是每家檢測機構都能做到「量身訂做,精準到位」。更大的問題是,打著基因檢測旗號的公司很多,可是沒有政府或官方委託的公正單位監管品質,實驗室潔淨、操作人員技術、報告正確性,全是各自表述。「良莠不齊!」他很為病友焦慮。

再者,基因檢測仍有極限,周德盈直言:「測到突變,然後呢?病患必須了解,現在不一定有能針對該突變的標靶藥可用。」DNA分析技術跑在前端,醫藥發展還在後頭喘籲籲追趕。

他建議,如果癌友想做基因檢測,現階段還是透過醫院,將檢體送到院內或和醫院合作的檢測單位,至少可多一層保障。至於最根本的品質認證問題,「真的需要政府,例如衛福部趕快出面,積極推動!」他呼籲。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提醒:

做了腫瘤基因檢測不一定有藥可用。整體而言,目前基因檢測平均只能幫10~20%病患找到可能有效的標靶藥,有些癌如肺癌機會較高,有些癌則較低。

1、費用高。檢測單一基因數千元起跳,多位點突變檢測至少數萬到十幾萬。

2、等待分析報告耗時。若是生命被評估只剩數個月的危急病人,做檢測有可能緩不濟急。

3、先查詢有較多新藥臨床試驗的醫院,到該院做基因檢測比較好,若檢驗出突變,可爭取參加試驗,用到新藥。

檢驗基因需在有嚴謹品管的實驗室才能進行,但臺灣仍欠缺品管制度。臺北榮民總醫院病理檢驗部部主任周德盈展示部分檢測儀器(左圖),他手中的特製晶片是檢測DNA流程的關鍵裝置之一(右圖)。

臺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在2016年底一場醫學年會上,秀出一張投影片,一位復發多次的肝癌病人腫瘤轉移到肺,投予免疫藥物1個月後整個肺部變得乾乾淨淨。他指出,標靶藥和化療會因為癌細胞突變產生抗藥性,免疫治療則相反,突變增加,癌細胞愈可能因為和正常細胞「不一樣」被免疫系統揪出來,「免疫治療的特質能補標靶跟化療不足之處,」他演講時表示。

也因為免疫療法不斷傳出神奇的病例,全球大藥廠和醫院一窩蜂投入,這把火燒得堪稱空前。從數字就看得很清楚,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顏厥全告訴《康健》記者,「現在全世界研發中的免疫治療新藥超過2000個,估計有1000個以上臨床試驗正在進行。」2000?我們吃一驚,沒多一個0?顏厥全點頭說:「沒有錯。」

現有免疫療法可分為藥物、細胞治療和疫苗3大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最廣泛運用的免疫治療。人體免疫細胞在體內24小時巡邏,一碰上不健康的細胞立刻清除,但狡猾的癌細胞會用各種手段偽裝自己。新光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比喻:「藥打進血管,能促使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出壞細胞。如果要準確形容,免疫療法把免疫細胞變成『召之即來(會自動追蹤癌細胞)、來之即戰(一接觸癌細胞就將之殺死)』的強力部隊。」

免疫細胞療法則是從體外注射新一批免疫細胞生力軍助陣殺敵,其中目前最受期待的是2017年剛上市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疫苗則是像打流感預防針一樣,事先讓身體對癌細胞產生抵抗力。

季匡華指出,免疫療法有機會長期制服腫瘤甚或達到「完全緩解」,且因為它是活化本有的免疫細胞,比化療或標靶藥毒性低,因此一般來說,副作用較小;又因為是動員免疫系統,基本上不會像標靶藥有使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的問題。

免疫藥物不是對每個病人都能生效,以晚期肺癌為例,臺大醫院一項研究指出只對2成左右病人有效。不過,免疫療法的特性是,雖然病患的有效比率不高,每種免疫藥都能「一個打十個」,對付好幾種癌症。顏厥全指出,目前美國開放免疫藥物的適應症包括肺癌、頭頸癌、胃癌、膀胱癌、何杰金氏淋巴瘤、肝癌等。「還會愈來愈多,因為免疫治療是全新的療法,幾乎全身上下的癌症都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希望累積更多臨床數據和經驗,並擴大免疫療法的適用範圍。」

「現階段,如果病患已經試過其他所有方式都效果差,醫師可能會詢問要不要用免疫治療一搏。」季匡華及顏厥全異口同聲點出一個關鍵,免疫治療目前只在極少數癌症有臨床證據支持可以跳過手術、放化療,第一線就直接使用,絕大部分都還是用在後線治療。

為什麼大多數醫師不推薦一開始就打免疫藥,或至少不會當作第一線的唯一療法?季匡華解釋,因為「免疫系統能認出腫瘤的最重要前提是,要有癌細胞死掉後釋放出來的細胞碎片(腫瘤抗原),人體才能拿來當『教材』訓練出有搜敵能力的免疫細胞。如果不經手術或放化療先殺掉夠多的癌細胞,抗原不會釋出,免疫部隊很難動起來。」

而一旦開始用免疫藥物,一個月開銷10幾到20多萬元跑不掉,「我一個月藥費大概13萬多,還是得用啊,不然怎麼辦?」一位癌友在救回性命的喜悅中也透出無奈。

也因為昂貴,像進行標靶治療前先做腫瘤基因檢測,檢查是否有基因突變來預估藥物療效就很要緊。不過,目前對於免疫療法的療效預測因子仍有很多爭議,「全球都急著做更多研究,找出好的預測因子,」顏厥全說。

另方面,如果藥有效,少數患者的免疫細胞可能殺紅了眼,連正常細胞一起殺掉,導致肺、腎、腸發炎或關節疼痛等嚴重副作用。「定期回診很重要,讓主治醫師能掌握你的情況;如果覺得身體不對勁,比如忽然開始咳嗽、拉肚子、關節痛,也記得儘快找醫師,」季匡華提醒。

完全緩解:醫學很難談「治癒」癌症,因為沒有醫師敢打包票一輩子不會復發。目前有少數血癌、黑色素細胞瘤、腦癌等癌症患者,在5年的觀察期中未復發、病理檢體也檢查不到癌細胞,稱為「完全緩解」。對於某些病人,和痊癒的意思相近。

1、臺灣坊間有不少產品濫用「免疫療法」字眼,建議病友仍要到醫院就診,過專業醫師詳細評估再進行治療。

2、目前臺灣只核准免疫藥物治療,許多診所或生技公司標榜「細胞療法」,宣稱可以抽出免疫細胞,培養增殖後再打回血管內抗癌,現在仍不合法。

3、已經在治療的癌友要定期回診,以免突然發生副作用,措手不及。

質子治療俗稱「質子刀」,是近幾年討論度最高的放射線治療選擇,全臺灣北、中、南多家大醫院計劃增設質子設備,甚且已建立亞洲最大的質子中心。

「它的強項是,能事先設定好質子射線進入身體多深以後會釋放出最大能量。如果拿儀器測輻射強度,只要到了設定界線後面,輻射劑量馬上降到幾乎是零,不會傷到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副主任王俊傑明快地說:「例如肝癌就是一個質子治療比其他放療有優勢的例子,臺灣肝癌患者很多都有B型或C型肝炎,肝功能差,質子刀不波及肝臟其他部分,可以儘量保存剩餘的肝功能。」

根據臺灣數家質子中心的說明,質子治療分為散射和筆尖掃描式。打個比方,散射式就像汽車的車頭燈,適用於腫瘤形狀較不複雜、或是腫瘤位在會移動的器官上,例如肺癌、肝癌;筆尖式則是利用一條細細的質子光束,掃瞄出所需要的治療範圍,較能在不會移動的器官上準確定出形狀不規則的腫瘤邊界,例如頭頸癌。

王俊傑解釋,質子治療前的準備工作和傳統光子治療差不多,患者要根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定位出腫瘤形狀,後續由物理師訂出治療計劃,並根據治療方式來決定是否製作輔助器具,例如能遮擋多餘射線的金屬板。

質子治療室。圖片來源: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雖然質子刀有優勢,「患者最猶豫的是價格問題,」王俊傑在診間看過太多為錢煩惱的癌友家庭。他習慣隨手捉起筆畫出腫瘤位置解釋療程、並和病友討論相關費用。一個完整療程依病況常需照5~30次,目前單次2萬元出頭,整個療程是筆不小的數目。他持平地說:「要選傳統放療或質子治療,完全要看是哪種癌、腫瘤位置、病人的身體和經濟狀況,人人不同。」

例如肺癌,「如果腫瘤長在靠近身體中線,質子刀的確比一般放療好,因為能避免心臟和另一側肺受傷害。」反過來說,「如果腫瘤就直接長在想要避開的重要器官,例如腦幹、或是唾液腺上,那希望利用質子保護這些正常組織的特性,就沒辦法發揮出來。」

王俊傑指出,質子射束到了腫瘤後方,劑量快速下降的特性,也造成質子治療對腫瘤深度的改變非常敏感。對於每天位置移動性較大的器官如子宮(會受其他臟器擠壓)或膀胱(有尿會膨脹)等,在治療上需要特別的注意。

如果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或是已經蔓延開來如多發性肝癌、瀰漫性肺轉移等,這些狀況需要配合全身性的治療如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質子治療最多擔任輔助的角色。

「不是新的、貴的治療就一定效果好。做治療前,記得多問、多比較,例如詢問第二意見,找到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治療,」王俊傑建議。

1、先和主治醫討論清楚你的癌症、期別適不適合用質子治療。

2、質子治療不能取代大部分的手術,應該依照病情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治療。

3、雖然比傳統光子治療常有較佳的放射劑量分布,但費用較昂貴,可問問第二意見,仔細想清楚。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相關焦點

  • ...質子療法讓他們重獲「新生」|質子療法|唾液腺癌|癌症|劑量|...
    羅爾芬被診斷為Ⅳ期唾液腺黏液表皮樣癌。唾液腺癌的種類繁多,黏液表皮樣癌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但從預後來看,高級別唾液腺黏液表皮樣癌患者的生存情況並不樂觀。剛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羅爾芬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在了解了自己的疾病之後,尋求更權威機構專家的治療。那時羅爾芬已經有66歲,是一名小有成就的高爾夫解說員,資歷有幾十年之久。
  • 上海崛起治癌新地標,瑞金腫瘤中心試運營,首臺國產質子治療裝置入列
    腫瘤正成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脅,上海布局的一座治癌新地標正在嘉定崛起。今天(6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啟動試運營,首臺國產質子治療裝置入列。
  • CAR-T細胞療法是什麼?一文讀懂免疫療法之星CAR-T細胞療法!
    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細胞治療方式為免疫細胞療法和幹細胞療法兩種。而近兩年,CAR-T細胞療法作為腫瘤免疫治療界的黑馬,成為免疫細胞療法的大熱方向。什麼是CAR-T細胞療法?CAR-T全稱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它屬於過繼性T細胞轉移(adoptive T-cell transfer,ACT)的一種,是輸血醫學的一個新領域。
  • 免疫療法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這10個問題先搞清楚
    這類藥物對部分實體瘤,比如肺癌、黑色素瘤、腎癌、膀胱癌、頭頸癌等效果不錯。另一個更小眾,但值得血液癌症患者重點關注的免疫療法是CAR-T細胞療法,它對B系急淋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患者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淋巴瘤比較特別,它兼有血液癌和實體瘤的一些特點,根據不同淋巴瘤亞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CAR-T療法都可能有效。
  • O藥+Y藥聯合拿下「癌王」,肝癌免疫療法仍炙手可熱!
    肝細胞癌(HCC)是全球常見惡性腫瘤,曾有「癌王」之稱。近年來,索拉非尼和樂伐替尼在肝癌一線治療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瑞戈非尼、卡博替尼和雷莫蘆單抗作為二線治療藥物也有著廣闊的前景。2017年美國FDA加速有條件批准納武利尤單抗二線治療HCC,開啟肝癌免疫治療的重要時代。
  • 關於日本癌症治療方法介紹 |免疫療法|癌細胞|放射線|癌症|日本|...
    2.部分寬解(PR=局部緩解)這是指腫瘤縮小率在50%以上,新病變出現不到4周的情況。雖然不是完全治好了,但是藥很有效,症狀幾乎都消失了。3.不變(SD=疾病穩定)腫瘤的大小几乎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具體來說腫瘤沒有縮小50%,也沒有增大25%。癌如果放置不管的話會越來越大,因此大小不變的情況,意味著藥有不少效果。
  • 一次30萬的質子治療,哪些人可以做?
    從確診到恢復,短短5個月時間,質子治療幫助他重獲新生2018年9月,羽毛球名將李宗偉被確診罹患早期鼻竇癌,5個月後,也就是2019年1月,李宗偉宣布重歸訓練場。在這短短5個月時間裡,他是如何治好癌症的?
  • 三大新型細胞免疫療法向實體瘤「宣戰」!|免疫療法|實體...
    近兩年,免疫治療的第二章王牌-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基於T細胞的三大療法--CAR-T,TCR-T,TILs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僅給血液腫瘤提供了」治癒性「療法,最近各大國際免疫團隊在實體瘤中的研究成果也初現曙光,成為攻克癌症的又一把利劍。攻破血液腫瘤,徵伐實體腫瘤!
  • 它能否成為癌症免疫領域第三大突破?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報導 免疫療法是人類攻克癌症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式進展,以PD-1/PD-L1、CAR-T療法等為代表的免疫療法改變了很多癌症患者的生活。但不是每個患者都能從中受益,仍有許多癌症患者急需新的選擇。
  • 粒細胞抗癌療法:免疫細胞新技術,癌症患者新曙光
    異體超活性粒細胞抗癌療法(以下簡稱「粒細胞抗癌療法」)是美籍華裔科學家、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教授、上海市東方醫院客座教授崔徵教授根據粒細胞吞噬、殺滅腫瘤細胞的功能研發出的全新療法,其本質是成分輸血,安全性高,有望為癌症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那麼,粒細胞抗癌療法和幹細胞療法、時下大熱的免疫療法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MedGenome:D輪融資5500萬美元,改變印度基因組檢測龍頭企業
    高效的腫瘤微環境分析解決方案 目前,癌症免疫療法已成為一種已確立的主要治療方式。在該領域,研究的挑戰是尋找受益於免疫療法的患者體內能用於進行明確預測的生物標記物。這些標記物能評估患者的療後反應,判斷其是否能長期獲益於免疫療法。
  • 治「好」了李宗偉的質子治療,費用真的要900多萬天價?
    然而,短短幾個月後,在11月上旬,李宗偉公開表示:身體恢復健康,已檢測不到癌細胞,將力爭重返賽場,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而戰。質子治療一度被眾癌友們評為「抗癌神器」。那麼,到底什麼是質子治療呢?質子治療的原理是將質子加速到光速70%左右,迅速穿透人體,到達腫瘤所在部位後突然降速並停止,形成尖銳的「布拉格峰」,釋放出最大能量,殺死腫瘤。可以簡單理解為對腫瘤的「立體定向爆破」或「精確制導」。
  • 中國企業家癌症數據揭曉,這種癌佔一半!為啥會這樣?能治嗎?
    最常見的甲狀腺乳頭狀癌進展緩慢且預後良好,95%的患者可長期存活。 然而,甲狀腺癌並非都是「天使癌」,仍有部分甲狀腺癌治療效果不佳,預後並不理想。
  • 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消失?!快來了解下腫瘤領域的「借毒殺癌」理念
    這位患者是一名61歲的男性,患有嚴重腎病、需要長期做透析治療維持生命;前不久他又因為淋巴結腫大和體重減輕住院接受治療,發現同時患有晚期霍奇金淋巴瘤,PET/CT檢測顯示他的身體各處都有活躍的癌細胞(下圖左邊的圖像中的黑色區域就代表被腫瘤細胞侵佔)。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抗癌療法—CAR-haNKs細胞療法
    這種工程化的細胞療法能作為一種可替代的療法來治療此前使用免疫療法(基於T細胞的激活)失敗的癌症患者,近些年來,名為T細胞療法或CAR-T細胞療法的新型療法逐漸被臨床醫生用來治療血液癌症等多種癌症患者,然而,這些T細胞療法依賴於患者自身T細胞重編程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從而攻擊腫瘤細胞的能力,對患者自身T細胞的重編程過程非常昂貴且麻煩。
  • Blood重磅|CAR-NK再度出世,竟比CAR-T細胞免疫療法更有效?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將CAR基因工程與NK細胞協同結合,從而增加了NK細胞對耐藥白血病/淋巴瘤的反應,同時結果表明,CAR-ML NK細胞治療可能比CAR-T細胞更安全!目前的腫瘤免疫療法,如免疫阻斷劑療法(Anti PD-1、PD-L1)、細胞免疫療法多數聚焦於,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T細胞活性)以攻擊腫瘤細胞。
  • 抗癌新技術——CAR-ML NK細胞療法
    文 | 黎元免疫療法能提升患者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癌症治療中一些最有希望的進展都集中在這一療法上。但免疫療法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提高免疫療法有效性的方法。
  • 2020 CCO|華大基因CEO尹燁:癌症防大於治,意在術先!
    那麼,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 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基因本「私」 尹燁表示,生命的每一段基因序列都有自我延續的「強烈欲望」。
  • 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劑量二聯療法」到底怎麼樣?
    12月11日,第二屆上海陸家嘴國際消化內鏡高峰論壇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的梁曉教授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新方案——高劑量二聯療法。梁曉教授指出,鉍劑四聯或非鉍劑四聯療法含有2~3種抗生素,可能會導致患者耐藥性增加;其次,有研究報導四聯療法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更高。2什麼是高劑量二聯療法?
  • ...期:華大基因回應「試劑盒缺陷」,求臻醫學推出泛癌種基因檢測方案
    達安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相關產品已發往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安基因(002030)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核酸檢測試劑盒有提供給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多省市和地區。Expression宣布開發出治療嗜血細胞綜合症的慢病毒幹細胞基因療法生物技術公司Expression Therapeutics已經開發出一種有前景和潛在治療性的候選基因療法,用於治療家族性嗜血細胞淋巴組織細胞病(HLH)3型。如果不進行治療,FHL3表現為高炎症狀態,並伴有多器官損傷,導致過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