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原創譯文:
春天的花園裡明月徘徊不去,
竹林中的草堂在入夜後打開。
受驚的飛鳥成群的穿林而過,
風送花香隔著流水遠遠傳來。
詩人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屬於唐初的宮廷詩人。這首詩緊扣題目,抒寫了春夜裡清新秀美的一段景物。花園裡明月照耀,詩人打開林中草堂,驚飛了一群夜鳥,這時看著流水,聞到隱約的花香,詩意便被瞬間捕捉。此詩語言精煉,美感嫻雅,在古風未褪的時期,寫出了自然靈動的新意。
春行即興
唐代: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原創譯文:
宜陽城牆根下長滿萋萋的野草,
山澗的溪水東流後又折回向西。
芳草茂樹的花朵在寂寞地凋落,
春山小徑只有鳥兒空自的鳴啼。
此詩大約寫於安史之亂過去後不久。詩人行經宜陽,看到城樓破敗,山野荒涼,到處是一派蕭然景象,便以獨特視角寫出了此作。全詩皆是寫景,卻能讓人直接讀出蒼涼悽苦的感覺,詩風似與杜甫的《春望》如出一轍。語言上自然溫婉,含而不露,已將以景抒情的手法運用至臻熟的地步。
蘇溪亭
唐代: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原創譯文:
蘇溪亭的周圍是一派青草漫漫,
誰在迎著東風吟唱古曲十二闌。
燕子沒回歸只因春天來得太晚,
煙雨中的水邊杏花也倍感悽寒。
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時節,詩人遠行,途徑義烏的蘇溪亭,看到野外青草綿綿,水邊汀洲開著杏花,風景秀麗,古意濃厚,加重了他的羈旅漂泊之感,悵然詩情自然而生。全詩可以說秀美婉約,意蘊醇厚,品讀一番自能感受到詩人憂鬱深沉的情懷。
寒食夜
唐代: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細雨中。
原創譯文:
悽惻的輕寒跟隨著料峭的春風,
梅花紛落如雪的時候杏花正紅。
深深夜晚只有空蕩的鞦韆懸索,
那座樓閣隱現朦朧的細雨之中。
寒食節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節日,處於春寒料峭的時分,詩人曾在這個節日有過一段情緣。此詩第一句便從氣候入手,渲染心情的悽楚黯然,接著卻寫美麗的花景,將人帶入陶醉的氛圍,顯然是對美好意象的一種緬懷和抒發。下面一句,一是點題,古人在寒食節有蕩鞦韆的習俗;二是運用鞦韆形容人去夜空的寂寥冷落感。最後用雨中朦朧的樓閣作出喻意,表達了對戀人的懷念和不可再見的迷離情緒。整詩借景喻情,意象悽美,是不可多得的懷舊抒情詩。
淮上與友人別
唐代: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原創譯文:
揚子江邊的楊柳在春天裡拂動,
楊花侵擾著愁緒滿懷的渡江人。
風笛聲悠遠的江亭裡暮色已晚,
你就要南下瀟湘我卻去往西秦。
這是一首送別詩。楊柳飄飛的春天,詩人來到揚子江邊,和將要渡江離去的朋友依依惜別。當時微風輕拂,笛聲悠遠,兩人在江邊的亭子裡各道尊重,一想到這一分開就是各奔西東,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亭外的暮色都顯得加重幾分了。整詩語言清俊,以江柳帶入別情,景物描繪神韻契合,實是情景相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