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張元夫
唐代:薛濤
前溪獨立後溪行,鷺識朱衣自不驚。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原創譯文:
人在清溪前時而獨立時而緩行,
鷺鳥已識得紅衣自然不會受驚。
借問人世間的愁苦孤寂是何意,
伯牙的琴弦早已斷絕再無知音。
薛濤是唐代蜀地著名女詩人,年少時隨父親入蜀定居,後來因父病亡,生活無著便做了樂妓。當時成都的最高長官換代經有十一屆,每個人都與薛濤有詩酒往來,可知她的才情絕不一般。其中有一個名為韋皋的節度使因為特別賞識薛濤,曾奏請朝廷要認命薛濤為「校書郎」,可惜未獲批准,但此後便有很多人稱薛濤為「女校書」,遂成為一個歷史典故。後來,薛濤隱居浣花溪,製作一種桃紅色小箋寫詩,被後人仿製,又稱「薛濤箋」。今日成都望江樓公園存有薛濤墓。
這位女詩人的作品多是應酬唱和、感懷傷別的內容,風格雅致,哀婉悽麗,文採風流有其特點,故能流傳至今。
這首《寄張元夫》寫於薛濤三十多歲時,對方遠在長安,她仍作詩相寄,可見兩人關係非淺。詩中用清雅的筆觸描述了詩人孤寂落寞的生活境況。先寫在溪水邊上下遊走,詩人愛穿紅衣,鷺鳥見到也不驚飛,可知她經常流連野外,寥落之情泫然而出。後兩句寄意抒情,以「伯牙斷弦」的典故表達了自身的寂寞與哀愁。整詩感情真摯,哀婉動人,屬於非常值得吟讀的佳作。
偶居
唐代:李冶
心遠浮雲知不還,心雲並在有無間。
狂風何事相搖蕩,吹向南山復北山。
原創譯文:
心中知道浮雲遠離不會再回返,
心思和雲朵都在似有似無之間。
狂風為了什麼事定要搖來蕩去,
將心中雲朵吹到南山又回北山。
李冶是唐代享有盛名的女詩人。若單以詩藝而論,她是最富才情的一位。幼年便才思敏捷,十一歲就被父母送去出家,成為女道士。由於她生性浪漫,天賦聰慧,一直都與詩壇文人相交甚篤,寫詩唱和,不卑不亢,遠超古代女流之輩。後來奉詔入宮,又因才獲罪,遭棒殺至死,實在令人嘆惋。
這首詩寫於何時已不可考,從題目可以看出是偶得而成,大概是居於道觀時所作,因為全詩帶有出塵之姿,又將漂泊不定的感受寫得直觀而透徹。前面兩句便如道家哲語,寫得自然靈動;後兩句氣氛有變,由靜及動,顯出為外物所侵的不安全感。整詩風格清淡,而又情思浮動,細品一番餘味動人。
折楊柳
唐代:魚玄機
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願得西山無樹木,免教人作淚懸懸。
原創譯文:
每天都有送行的淚水打溼首飾,
折盡了春天的楊柳枝揮別雲煙。
只願那西山再沒有可用的樹木,
免得使太多的離人流淚至潸然。
魚玄機可以說是四位女詩人中名氣最大的一位,大概是和近現代有許多學者關注並研究過她有關。她的家世已無法考證,對其生平的記錄都是從詩作中窺探出來的。但她與李億的婚姻,以及和溫庭筠的深交倒是確鑿無疑,存詩中大部分都與這兩人有關。據傳二十多歲因妒殺婢女被判刑處死,箇中隱情流傳至今,成為一樁奇案。
折楊柳這一題目多用於抒發閨怨別情,此作即是如此。初句便以淚溼飾物入題,再寫折楊柳的風景,直到後兩句說出心願,將情感處理得纏綿悱惻,自有懷情少女獨特的悽楚韻味。
囉嗊曲
唐代:劉採春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原創譯文:
那一年依依離別的時候,
還以為你住在江南桐廬。
後來身處桐廬卻不見你,
如今得到廣州來的情書。
說實話,劉採春算不上一位多高明的女詩人,能和上面三位並列唐代四大,逃不掉湊數之嫌。按其生平,她應該只是一名女伶,當時因為歌唱得太好,名聲才傳遍大江南北,現今稱她為唐代鄧麗君,倒更符合實際。她能留名文史,也跟唐朝詩文大家元稹的賞識不無關係。
很多學者認為劉採春演唱的囉嗊曲非她所作,卻又推不到別人頭上。在我看來,如果這些詩歌是因為女詩人流傳下來,那就應該確屬於她的作品。這首小詩精巧別致,一轉三折,描繪了一對愛人相戀卻又見不到的幽怨情景,若是譜曲演唱,想來更能引人動容,值得良久回味。
注:圖片來自百度,若有不當可即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