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第三屆眾安開放日「保險新基建 數字新生態」在上海舉行。會上,i雲保創始人、CEO李哲參與了主題為「疫情催化下「網際網路醫療+保險」的機遇和思考」的圓桌討論環節。以下為李哲發言實錄:
中國不是沒有價值醫療,中國的價值醫療就是醫保。中國的醫保覆蓋了60%以上的(醫療費用),在全世界做了比較好的價值醫療。而我們討論的實質問題是,今天商業保險應該是服務,還是應該價值醫療。
今天商業保險公司加起來的支付數佔比才5.6%,在這麼低的一個支付情況之下,不是說公立醫院的話語權很強,而是說支付方的話語權很強,我們保險行業在今天實質上還不是中國醫療的重要支付方。所以說我們健康險這個領域,一定是做醫療、醫保的補充的。今天我們做任何一個產品,本質上都是醫保的補充。
我們的百萬醫療找了一個市場,一定是醫保沒有覆蓋的那一塊市場,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我們進入這個領域,所做的事情是解決醫保無法支付、買單的服務的問題,百萬醫療這個產品經過這六年的發展,經過眾安保險的19次的迭代,不停的去為更多的醫保不能覆蓋的服務內容支付和買單,我們成為這些服務的支付方。
我們通過支付,去改善醫保所覆蓋之外的醫療服務,這就是我們今天整個保險行業做這麼多百萬醫療、健康險等實質的事的目的,我們未來一定是在服務上面。
我們社會責任很大,要確保服務當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服務的持續性。我覺得在這點上,眾安保險應該思考得非常深入。眾安保險通過19次的迭代,把一個傳統的保險產品做成了網際網路產品,通過迭代去擴大覆蓋面,提高自己產品的持續性,我覺得這點是非常好的。如果百萬醫療險突然沒有了,未來的市場肯定難以接受。
我們怎麼讓這樣的產品、這樣的服務是持續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此之下,我們要為更多的人群提供服務。這一二線城市與下沉市場,肯定有不同的需求。在下沉市場裡面,可能他的需求就是六年前眾安保險推出第一款百萬醫療險的時候的需求。而今天一二線城市的需求,從服務的可支付變成了服務的可及性,用戶希望今天可以享受到不一樣的服務,如果我有一個小病,線上的提供的是服務的便利性,很方便讓我能夠享受到服務。當我去到醫院的時候,我可能願意花一點錢,我去享受一個服務更好的服務,服務是可以分層的。所以說我們的產品在支撐這些服務的時候,一定也是分層的。
我們商業保險公司在做商業的醫療險產品的時候,我們一定是從服務出發,只有某一天我們的支付50%以上了,那個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醫療體系,在此之前實際上是一種服務的分化。
做服務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為誰服務的問題。我們今天能為誰服務,我們能為多少人服務。我特別激動,2021百萬醫療尊享e生的發布,我們的投保年齡從60歲提升到70歲,其實過去很多公司都想做這個事情,但是通過市場化實際上做不到。我理解今天眾安保險有勇氣把它變成一個標準化,這實質上是說眾安保險認為,當前的數據能力、模型能力、風控能力,可以為這些人服務。我們這樣產品的迭代,它其實是我們服務人群的本質。今天眾安可以為年紀較長的人提供服務了,在保險領域來說是基於他的數據積累和他的風控能力。
所謂的醫療服務線上線下這個問題,醫療其實是保險中一項古老的服務,過去沒有什麼線上的,最多就是線上掛號。但我們今天之所以可以討論線上,實質上是因為今天我們有這麼多網際網路醫院,我們可以在線上開處方藥了。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這才形成了服務的閉環。比如說,我今天來通過網際網路來享受醫療服務,生病了,可以問診,可以送藥到家,這是一個服務的閉環。
眾安醫管家的出現就可以形成這樣的閉環,並且有支付服務。在整個體系之下,眾安醫管家應該是幫助眾安進到更大領域裡面的一扇門。其實醫療服務肯定不只是線上的,也不只是線下的,但是今天線上可以形成閉環,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最終我理解,服務還是分層的,要便利性,就提供便利性;要優質的,要舒服的,就提供服務的給他。要很著急的,就提供緊急的服務給他。可以通過醫管家把服務分層,我們在局部形成一個支付的優勢,也許在一個局部的領域裡面我們可以找到實現價值醫療的那扇門。
(責任編輯:李亦斐 H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