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遊蘇杭)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支持開發更多針對大病的保險產品,做好與基本醫保等的銜接補充,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保障能力。
那麼,健康險是什麼呢?有了醫保還需要再買健康險嗎?挑選健康險產品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什麼是健康險?
所謂健康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因健康原因或者醫療行為的發生給付保險金的保險,主要包括醫療保險、疾病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護理保險以及醫療意外保險等。
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對於健康險產品需求也不斷提升。根據《中國健康保險發展報告》顯示,自2018年開始,健康險呈快速發展態勢。2019年,全行業實現健康險原保費收入7066億元,同比增速達到了29.7%。
而今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對於健康險的需求更是大幅增加。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健康險保費7162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遠超行業保費平均增速。
有了醫保,還要再買健康險麼?
很多人覺得,都有醫保了就萬事大吉了,何必再掏份錢買保險呢?
事實上,我國的基本醫保主要遵循「保基本、兜底線、可持續」的原則,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它主要是發揮的是兜底保障功能,滿足的是大伙兒的基本醫療需求。
換句話說,基本醫保並不能報銷全部醫療費用。結算時可能會因為起付線、醫保範圍外自費、先自付費用、醫保範圍內按比例報銷後剩餘部分等原因,導致產生個人負擔費用。
這裡有一組數據,過去十年間,我國衛生總費用年均增長率在15%以上,2018年已達5.8萬億。其中,群眾的基本醫保實際報銷比例僅佔了1/3左右;而最近三年,個人醫藥支出在我國醫藥費用中的比重則穩定在28%以上。
這都說明了,如果只靠基本醫保的話,很難解決14億人口的多層次醫療健康需求。作為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充產品商業健康險才顯得尤為重要。
購買時應注意什麼?
目前市面上的健康險產品種類繁多,不同產品保障範圍也有所不同。那麼,多買幾份能獲得更多保障麼?挑選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買醫療險不要重複投保!
醫療保險是為保險合同約定的醫療費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險。主要包含醫生門診費用、藥費、住院費用、護理費用、手術費用、各種檢查費用等。一般情來說,按照保險金的給付性質可分為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與定額給付型醫療保險。
如果投保的是費用補償型醫療保險,那麼其給付金額不得超過被保險人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金額,也就是說無論你投了多少份醫療險,最終醫療費用還是只能報銷一次。
而定額給付型醫療保險,通常是保障住院津貼、手術津貼、補助等,按照合同約定的數額給付保險金。被保險人只需證明已發生了合同約定的醫療行為,不論醫療費用數額多少,保險公司均會按照合同約定的數額給付保險金。
所以,不要做無謂的投入!
其次,買重疾險時要注意賠付次數!
現在市面上的重疾險產品既有單次賠付的也有多次賠付的,一般來說,「多次賠付」比「單次賠付」價格要高出30%—50%。
目前可多次賠付的重疾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保險合同裡的輕症進行多次理賠,重疾理賠一次;另一種產品是將多種疾病分組,其中任何一組只要確診,即可獲賠。但同一組別的重大疾病只能賠付一次,如果下次罹患同樣的疾病,保險公司是不賠付的。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多次賠付的重疾險產品,會有間隔期與生存期限制。間隔期,是指在某組重疾責任發生後至少1年,其他組責任才能獲賠;生存期,是指如果被保險人自確診重疾後,在生存期內(通常30天以內)死亡,就沒有第二次或第三次賠償。
對於消費者來說,挑選重疾險時要注意間隔期,每次賠付之間的間隔期越短,對消費者越有利。(圖片設計: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