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幾十元保額上百萬 「惠民保」能否成第二個「大病醫保?
金羊網 2020-11-08
這樣的產品能否成為第二個「大病醫保」?未來又會怎麼走?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程行歡
「保費幾十元、能保上百萬元」的「惠民保」產品越來越多了。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這一類保險出現了大爆發的趨勢,目前全國已有17個省48地市在推廣這一有著各地「花名」的社保醫療補充商業保險,如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險、佛山佛醫保、廣州惠民保、東莞市民保、杭州市民保、寧波甬惠保……「我們這個月底可能在廣東兩個市推出這類產品。」一位大型保險集團的健康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羊城晚報記者注意到,這類保險有著共同的特點:有地方政府牽頭或站臺,與相關的保險公司進行合作承保,入門門檻低,最低的僅需幾十元,但最高能報銷上百萬元的醫藥費;投保寬鬆,不限年齡,部分特效藥也能報銷……作為一種普惠型商業醫療險,這是一款聽起來相當美好的產品。那麼,這樣的產品能否成為第二個「大病醫保」?未來又會怎麼走?
新商機下險企紛紛入局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公認最早的一款惠民保產品,是2015年深圳市政府首次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由平安養老保險集團公司承辦。此後,多個城市和保險公司陸續推出類似項目,經過幾年的發展,惠民保逐漸形成幾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其中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政府參與程度和保障責任上。
在已經上線的40多款「惠民保」中,約有一半是今年集中上線。2020年1月23日,銀保監會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銀保監發〔2020〕4號),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基本醫保、醫療救助等,提供優質服務,探索將商業健康保險信息平臺與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臺按規定推進信息共享,強化醫療健康大數據運用,推動醫療支付方式改革,更好地服務醫保政策制定和醫療費用管理。同時,整個社會也有解決無法通過醫保解決的特效藥貴的需求。
而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醫療健康險已經迎來爆發的風口,但如何在同質化的產品中脫穎而出,急需新的創新模式。因此,響應政府的需求開始出現了具備官方背書性質的惠民保險,憑藉進入門檻低、承保金額高,並可以解決部分「住院貴、吃特效藥貴」的問題,也讓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轉向了這一領域。
除了專業保險公司,近兩個月來,與保險業務相結合的網際網路流量平臺也紛紛加入。例如360保險、騰訊微保和水滴保險商城也開始上線「惠民保」,並突破了以前單一城市的「一城一產品」規律,還上線了全國統一版的產品。
直接獲利難 險企或意在下沉渠道
對消費者而言,險企爭相進入的惠民保,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是由於惠民保的定位——一是門檻低,沒有年齡和身體健康程度的要求,只需要配備最基本的社保即可;二是在保障範圍方面,涵蓋了讓消費者最糾結的兩大方面,醫保目錄內的自費部分和醫保目錄外的特藥(有些產品只保障其中一個方面,有些產品保障兩個方面)。
根據廣州惠民保公布的數據顯示,這款在2019年年底開賣的產品,線上銷售的一個月期間共有66萬人參保,其中零歲嬰童4000人,百歲老人13位。微保今年8月推出「百城惠民健康保障計劃」,將近100天的時間全國上線了十餘座城市,其中今年8月份上線的東莞版「市民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參保人數近120萬;而淄博版「齊惠保」上線1個多月,參保人數近60萬。
有業內人士表示,惠民保產品吸納了大部分原有商業保險難以觸及和覆蓋的下沉市場和下沉人群。由於沒有健康和年齡的需求,這些客群以往並不是保險公司的客戶目標,因此,雖然「惠民保」帶有普惠性質的,也不太可能給保險公司帶來直接利潤,但是這部分新拓展的市場和客戶,可能成為二次開發的新資源;另一方面,由於這款產品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還有利於建立與當地政府及醫保部門的關係,進一步開發當地資源,例如有的城市甚至可以直接用社保卡支付「惠民保」。
系統風險尚需充分評估
對消費者來說,價格不貴;對企業來說,願意爭相進入,這似乎是一種雙贏的格局。
「作為普惠型的產品,價格也不貴,如果不能購買其他商業保險,惠民保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比如年齡過大、身體欠佳、從事高危職業的人,就可以選擇這類產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因為沒有什麼門檻,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是帶病投保,因此給這一類產品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惠民保」免賠額較高,並且是在醫保報銷基礎上再報銷自費部分的80%,因此個人整體醫療費用部分接近4-5萬元的時候,才能達到惠民保的起付線,這很可能出現健康的人群不願意去買這類產品,帶病的才去買的情況。不利於擴大參保基礎,不排除產品上線後一兩年出現虧損的情況。
此外,與普通醫療險可隨時投保的特點不同,目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都採取集中一段時期投保的模式,到期即關閉,保障期間為一年。從目前來看,參保率不高,這又導致了繳納保費總數規模不大的問題。公開數據顯示,在政府的大力推廣之下,深圳的項目出現較早,參保人數已經達到750萬人;而廣州在2019年的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302.21萬人,購買惠民保的有66萬人,滲透率僅為5%。
9月24日,剛上線1個多月的惠嘉保宣布,「由於相關政策限定,惠嘉保產品近期無法再次上線。」自此,惠嘉保成為國內首個停止投保的惠民保類保障項目。
成為第二個「大病醫保」待商榷
有政府積極站臺甚至介入,可以解決部分昂貴特效藥的問題,那麼,惠民保類產品,是否會成為第二個「大病醫保」項目呢?
「目前還為時過早,首先要解決的是可持續性的問題。」上述健康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項政策性的保險產品推廣,必須有足夠的可持續性。目前「惠民保」雖然發展迅猛,但還處在業內和監管層的觀望階段,能夠走多遠?該如何規範?也需要時間和數據支撐。另一方面,醫保目錄的調整與變化,取決於諸多因素,包括醫療技術的進步導致的治療手段、藥品的變化;社會發展與環境變化也會導致對疾病的重新定義;還有醫保資金池的基數和承受力等。
不過,有選擇總是好事。記者了解到,去年在廣州上線的惠民保即將再次開啟新一年的銷售窗口。數據顯示,該產品上線後截止到今年的第三季度,累計總結案3777件,單筆最高理賠金是8.87萬元,但理賠累計總額尚沒有公布。即將上線的新產品「保費不變,還是49元,保障升級200萬元、特藥目錄也有提升」,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
延伸閱讀:
「惠民保」產品值得買嗎?
根據產品對比可發現,「惠民保」類似於縮水版的百萬醫療險,百萬醫療險雖然價格高於「惠民保」類的產品,但也相當便宜,已經進行了更為齊全的醫保外報銷覆蓋。對於身體健康、投保沒限制的消費者來說,建議優先購買百萬醫療險。
而對於年齡過大、身體欠佳、高危職業的消費者來說,投保普通的百萬醫療險可能不符合購買條件或部分疾病除外的問題,可以買「惠民保」,用來補充基礎醫保的不足。對那些已經購買了百萬醫療險的消費者,若有些疾病被除外,例如不保乳腺、甲狀腺等部位的疾病,也可以用「惠民保」類的產品來填補這個缺口。(程行歡)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