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淨空法師:為什麼沒有感覺到佛菩薩加持?
「如上諸人,亦必得於無量壽佛得蒙授記,將來皆必成佛。或顯加,或冥應,則因人之智慧、願行、善根、福德而異,」不一樣。為什麼?每個人智慧不一樣,願行不一樣,善根不一樣,福德不一樣,所以你感到的有顯加,顯是你自己知道,明顯的來加持你;冥應,冥應是佛加持你,你自己沒有感覺,佛真的保佑你。我們要相信,念佛的人一定得到佛菩薩加持,不得佛菩薩加持不會成就。在這個時代,魔王外道太多了,你做壞事他們加持,他們的能量大。佛有能量,是因為我們自己心不夠清淨,能量不能超過魔。我們起心動念裡頭還有雜念、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就是佛為什麼不能顯加,是障礙在自己,不在佛那邊,我們自己有障礙。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四三集) 2016/6/3 臺灣臺南極樂寺 檔名:02-041-0343
2.淨空法師:學了為什麼還不快樂?
下面說,「於中輩者,了達世間皆如夢幻泡影,故於臨終無所留戀,視同夢中也」。我們剛才講過這個意思,上輩。中輩,中輩就已經警覺到了,我們學中輩,了是明了,達是通達,了達世間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是夢幻,是泡影,不是真的。不但臨終沒有留戀,現前就不留戀,就若無其事,視同夢中,現在就要這樣看法。「至於下輩,其人臨終,彷佛似夢,得見彼佛,亦得往生。」這個念祖有個括弧,「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這個概念要知道,「上中二輩亦復如是。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也。」這什麼人?過去世有大善根,他根本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在臨終大概外頭什麼緣一下迷惑了,他這一念錯了,又到人間來,他有這種善根的底子在。所以慈老判的一心三輩跟通常講的三輩不一樣。這個都是過去生中證得了,已經得到,就是臨終一念錯了,最後這一念是什麼?是煩惱習氣,他沒去得成,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才講得通,於情於理讓我們不懷疑。
我們知道有這個情形,了解這些狀況,自己努力發憤,決心求生淨土,能不能去?個個都能去,個個都有把握。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放下,你現前能放得下,你往生淨土的機會就具足;現前放不下,那還是個問題,這不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放下,現在就沒事了。決定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可以住世間。中國傳統文化是正法,它確確實實能帶給一個人一生幸福美滿。所以它是正法,它不給你帶來煩惱,不給你膨脹欲望,帶給你一生幸福、快樂。《論語》孔子第一句話就說這個,為什麼要學?這學什麼?學聖賢的教誨。為什麼要學聖賢教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都在學裡頭,習就是篤行、落實,你能把你所學的統統落實到生活,日常生活都做到了,快樂!那就是幸福,不亦悅乎是幸福、是快樂,美滿人生。有榜樣,孔老夫子給我們做榜樣,顏回給我們做榜樣。孔老夫子當時在社會沒地位、沒有財富,普通人家,孔子每天那麼快樂,那個快樂從哪裡來的?學而時習之來的。這可愛,真得快樂。這個快樂在家庭裡頭,你在家庭一生一個人得到這個樂就影響全家,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一家人都快樂。無論你幹哪一個行業,你一定幹得很順利。孔子幹什麼行業?孔子教書。確確實實私人辦學校教學生,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人。這個真快樂,家裡生活能過得去就行,我要幹我最快樂的事情。最快樂的事情無過於教下一代,把下一代人都教好,快樂!所以事業順利,學生個個是聖賢,人人是君子,三千弟子,三千位君子。這種樂趣,不入境界的人想不到。這就是為什麼要學,學聖賢教育為的是什麼?快樂,為的是幸福,社會安定。社會上好人多,榜樣多,讓一般大眾看到的都是聖賢君子,接觸到的也都是君子之人,沒有小人,社會安穩,國家富強,天下太平。聖賢教育有這麼大的魅力,你學了,你怎麼會不快樂!
那些學這個的人還得不到快樂,他裡頭該放下的他沒放下。該放下是什麼?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沒放下,所以他學了也不快樂。他雖然學,他沒有習,就缺這個。所以,雖然學聖賢教誨,依舊在造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有善有惡,善感三善道,惡感三惡道,他還在造業。我們學佛亦如是,學佛要不能落實佛的教誨,還不是在造業嗎?你修五戒十善、修六度十願,沒放下名聞利養,那叫善業,來生人天福報,不能往生。你能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放下怎麼?放下快樂,比你擁有的更快樂!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孔顏之樂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快樂,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外面五欲,財色名食睡不相干,這個要懂。大乘教說得好,從內心裏面求,從內心裏面流出來的真樂,是真的,心外的法都是假的。心外無法,法法都是真心流露,法法的自體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說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是一不是二,統一,這個自在,這不是假的。
學大乘的人,前面經文我們讀過的,「住大乘者」,心安住在大乘。大乘,這是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用在慈悲喜舍,沒有自己,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眾生是沒開悟的,還在迷惑顛倒的,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他一回頭一覺悟,他就是君子,他就是聖賢。我們覺悟了,要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他看,我們在社會上沒地位,快樂;我們沒有財富,幸福。你給我,我不要,為什麼?那個是累贅,那是麻煩,讓你心安住在那些不正當的地方,錯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放下,得大自在。清淨心現前還得了,清淨心是阿羅漢,平等心現前是菩薩,覺而不迷成佛了。六道十法界裡頭找不到,沒能跟他相比。這是聖賢教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佛法,這是大乘。
所以一心三輩,不同常規。「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這還得了,這是真正經文,無價之寶!學了之後要牢牢記在心上,要在生活裡兌現,那你就是真正有福之人,你是住大乘者。住大乘者,心裡頭常有,無時無刻沒有,這叫住大乘者。住大乘者,這個人就是菩薩。我們沒有看出來,佛、菩薩、阿羅漢看到了,這人是菩薩。他怎麼住大乘?起心動念,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就是菩薩,這就是住大乘的。這個化是教化,是感化。住大乘者的人一定把他的大乘思想、理念、言行,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你能看得到。這人沒私心,這人沒有欲望,他什麼都不要,為什麼?得大自在,要了就操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三一集) 2016/5/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331
3.淨空法師:不持戒等於是漏器,很難有成就
戒律很重要。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對於這條經文怎麼落實,我們也想到,我們提出五科落實戒律。這五科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前面我們讀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一科。第二,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一定要做到。我們大家在這小團體,不管團體大小,人人都要修。見和同解,我們看法想法一致的,其他是生活方面。佛對我們的要求,我們要做到,這是屬於戒律。第三個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度,菩薩修學的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所修的六門。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禮敬諸佛、讚嘆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普賢菩薩十願,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淨宗持戒就是這五科,就這五科,很容易記,你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有沒有跟這個違背,沒有違背就對了,違背的不能做,馬上改正過來。我們就學這五條。當年我們提出是我在舊金山,洛杉磯那邊的印海法師跟我們同年,他現在也還在,還在洛杉磯,看到我這個五條很讚嘆,簡單,也都包括了,只要能把這個五科做到就很不錯了,算得上是個念佛持戒的人了。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這一節就是《觀經》裡面的具諸戒行,或者也是《觀經》所說的,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漏器是比喻,我們這個茶杯如果有破損,茶放進去就漏掉了,所以說不持戒等於是漏器,很難有成就,一定要持戒。持戒最低也就是淨業三福所說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戒律,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做人的根本戒,能夠受持不犯,一生不犯,來生還能得人身。所以有這個好處,我們要知道。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三二集) 2016/5/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332
4.淨空法師:為什麼功夫不得力?
再看下面第二段,「覺幻妙行」。這一段更重要,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上午有些老朋友來訪問,深深感覺到功夫不得力來問我,我老實告訴他,沒放下,放下功夫就得力。放下什麼?什麼都要放下。為什麼?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這首偈,『覺』,念老註解裡頭,「覺者,證悟,了者,了知。一切法者,總該萬有之一切諸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這一切法怎麼樣?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明了?你還沒覺悟,沒有明了,這就告訴你,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統統是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有生有滅就叫有為法,不生不滅叫無為法。無為法好,有為法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極樂世界不生不滅。極樂世界得的這個身,這個身沒有變化。我們這個世界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不是說這個人從出生下來,活個一百年、二百年才老死,不是的,秒秒鐘都在死,秒秒鐘都在生,你要看出這個真相。他一秒一秒的在生,一秒一秒的在死,就像電視一樣。現在電視相當進步,一秒鐘生死多少次?就是它生生多少次,它死死多少次,一秒鐘一百次,我們沒有看出來。實際上我們的這個世界,我們眼耳鼻舌身所對的六塵,一秒鐘生滅多少次?諸位要記住,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說的。佛問彌勒菩薩,我們凡夫「心有所念」,心裡起一個念頭,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這樣念你就懂了,「幾念幾相識耶」,佛這一句話問了三個問題。這心有所念,這一個念頭把它分析出來,它有幾念,有幾個相,念是心理現象,就是念頭,相是物質現象,多少物質現象,識是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有幾念幾相幾識。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換句話說,三十二億百千相,三十二億百千識。單位是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得出來的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我們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電視不能跟它比,小巫見大巫,電視才一百次生滅。我們的念頭一秒鐘生滅多少次?還得乘七,為什麼?一秒鐘,身體好的,體力強的年輕人可以彈七次,三十二億百千念再乘七,乘出來之後多少?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這叫如夢如幻如響。響是山谷的回音,你在大山谷裡頭長嘯一聲,聽到回音。這個夢幻響都說明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真正覺了一切法,在這麼快的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這個現象被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的,也不過二十幾年,這是宇宙的奧秘。宇宙三個奧秘,第一個被揭穿了。德國的科學家,我看的報告,德國科學家普朗克(愛因斯坦的老師,他的學生比他有名),一生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科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向無限大,就是天文,天文學;一個是無限小,反過來微觀世界。宏觀世界是大,微觀世界就是研究小,這個小的物質到底是什麼?這個秘密被揭穿了,原來物質不是真的,物質分到最後沒有了。佛經上有,教我們分析物質,分到最後物質沒有了,出現什麼?發現的是念頭在高頻率的波動產生的幻相,這個幻相就是物質,物質是這麼來的。這個佛經上有,「相由心生」、「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把現代量子力學家成果講出來了,比他講得還響亮、還高明。相由心生,一切法都離不開心,都離不開念頭,離開念頭沒有現象,物質現象不存在。今天科學有物理、有心理,現在量子力學家說,錯了,它是一不是二,是一體,不能分成兩個,分成兩個我們就迷了,就走錯路,現在要把它回原,它是一。心物是一不是二,相由心生,於是提出一個觀念「以心控物」,既然相是心生的,心就能控制物質。一點不錯,問題就在你信不信。
信不信是心法,不是色法,不是物質現象,是心理現象。你相不相信?你相信,真的,不是假的。我身體不好,你天天不要想它不好,天天想它好,它就好了,它就沒事了。你有負面的思想就帶著疾病,正面的思想也帶來煩惱,為什麼?心不安,定不下來。那要怎樣才能得定?定是真心,人要常在定中,跟真心跟自性愈相近愈好,這是佛法修學的最高的指導原則。你想成佛,成佛就要明心見性,見性心要定,心動見不了。心在佛法常常用水來比喻,心像水一樣。我們供佛最重要的供養具就是一杯水。什麼供養具沒有不要緊,那杯水要。水是什麼?表法,表心清淨,沒有染汙,表它不動、平等,表清淨平等。我們的用心要用清淨平等心,把這個心用在日常生活上,恭喜你,你是菩薩心,你是佛心,你就是佛菩薩。凡夫的心是動的,是染汙的,被七情五欲染汙了。無論是見色聞聲,有自己喜歡的、討厭的,這叫生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煩惱現前,歡喜是煩惱,厭惡也是煩惱,你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造業。
這個業,業習種子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識好像是倉庫,好像是檔案室,全都藏在那裡,不會丟失掉,那就是你生生世世果報的由來。到什麼時候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成佛了,轉八識成四智,阿賴耶識沒有了,阿賴耶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起的作用是大圓鏡智。末那,末那裡頭不再有煩惱習氣,在四智裡頭,第六意識轉的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識,平等性智,末那轉過來平等了。換句話說,所有不平等都是屬於末那識,你有分別,你有高下,都是對立的,這是末那。第六意識,妙觀察,它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輸送給第六意識、輸送給第八識,輸送給第八識是檔案,收藏檔案,第七識起作用,造業了,前五識就變成工具,造業的工具。轉八識成四智,往生到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頭就轉了,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累劫修積的功德,幫助我們轉掉了。阿彌陀佛慈悲,往生到極樂世界身體就不是這個肉身,這肉身是物質,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我們到極樂世界受什麼身?法性身,不是法相,法相有生滅,法性沒有生滅。好!無量壽,真的是無量光、無量壽,光明是智慧,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自性裡頭無量光明、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不是外頭學來的,到極樂世界統統恢復了。感恩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哪有那麼快!不是到極樂世界要修多少劫才修成,到極樂世界就有!怎麼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來的。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大徹大悟,享阿彌陀佛的福報;大徹大悟之後享自己的,統統在實報土。所以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但是它的待遇相同。什麼樣的待遇?等覺菩薩的待遇。到哪裡去求!
這個都是要覺了,這也在一切法之內,這不是如夢幻影,不是,這是真的。我們要把夢幻泡影丟掉,我們要取極樂世界。取極樂世界,信、願、持名,希望名號二六時中都不間斷,向海賢老和尚學習。海賢老和尚照片我們印了很多,你要是常常忘記,供養一張照片,把它放在佛像旁邊,求他老人家加持。他什麼本事成就的?就是一句佛號。他很容易,晚上該睡覺睡覺,睡覺的時候大概就不念了,睡醒馬上就接上。清醒狀態的時候,無論幹什麼,白天晚上不管幹什麼,佛號不間斷。無論幹什麼事情,所幹的事情不放在心上,本事就是這個,這就是他的真本事、真功夫。我們所差的就是這個。什麼事情照幹,佛號不停止,妙!這叫表法,表演給別人看的。
我們再看諸法裡頭,「《大智度論》」,引用《大智度論》裡面的話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二者無為法」,極樂世界是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一切法不外乎這三大類。不可說法是佛法,佛法是無法想像的,往往一個字、一句話就講完,全包了。佛法常常用的,佛,這一個字,或者把它翻成意思,覺,一個意思;迷,一個意思。迷,有為法;覺,無為法。這三個把一切法都包含了。
『如夢幻響』,「喻諸法皆虛妄無實」。我們知不知道?知道,自己也會說,可是實際怎麼樣?實際還把這個假的當真,沒有真正得受用,往生極樂世界沒把握,眾多人給你助念,也未必有把握,要看你最後一念。所以這樁事情,總在平常的鍛鍊。我們要用鈍功夫,不能投機取巧,要真幹。像這些經文,常常放在心上,睜開眼睛看,假的,耳朵聽,也不是真的,六塵是假的,色聲香味觸法,六根也是假的。所以佛常常用夢做比喻,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醒之後有沒有覺悟一場空?我們在人世間幾十年,臨命終時一口氣不來,一場夢做完了,他又入另一個境界去了。這告訴你,靈魂不滅。靈魂是迷,悟了就叫靈性,迷了叫靈魂,靈魂跟靈性是一不是二。阿羅漢以上覺悟了,稱靈性。六道凡夫迷了,叫靈魂。只要轉變成靈性,在十法界就自在,六道他出入自如,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他沒障礙。沒障礙是什麼?記住,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障礙,有執著就有障礙,頭一個障礙你在輪迴裡頭不自在。執著放下,成阿羅漢,六道輪迴沒障礙了,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六種神通具足,阿羅漢有漏盡通,漏盡通是見思煩惱斷乾淨了。第一個用「如夢」,這都是經上常常舉的例子。「如幻化」,幻化是假的,不是真的,像變魔術,看到好像是逼真的,實際上是假的,「如迴響(空室回音)」。大講堂裡頭,門窗如果都關著,你在門口叫一聲,裡頭有回音,假的,都不是真的。
「《大智度論》曰: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像作夢,夢醒了,假的。這說的是夢。「又曰: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欺騙孩子),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不久住就是生滅相續,一個念頭是一個畫面,兩個念頭是兩個畫面,它動作太快了,我們沒有覺察到,從來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一生,剎那剎那,一秒鐘多少個畫面?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絕對沒有兩個相同,所以無我。什麼是我?你要說一個畫面是一個我,那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二百四十兆的我,我哪有那麼多?所以說如幻化,不久住。因緣生法,佛家常講的,不自在,不久住,根本沒有辦法住,它存在的時間那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這就是它住的時間。「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大房子,大禮堂,「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就是回音,「名為響。響事空,能誑耳根」,就是欺騙耳根,你認為它真有。「乃至諸菩薩知諸法如響」,菩薩在六道裡頭,在十法界裡頭,都知道這個境界如夢如幻如響,他清楚,他不執著,他不放在心上。
下面還有,「又《會疏》曰: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夢醒了一場空,「諸法亦復如是」。「如幻者,如幻所現。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諸法亦復如是」。變魔術,魔術師叫你看看他魔術的背後,你才曉得全是假的,只是動作很快,讓我們還來不及觀察,他就變出來了,我們以為是真的,其實假的,諸法亦復如是。「如響者,如空谷響。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諸法亦復如是。」這三個比喻,大小乘經裡頭佛常說,可見得印度人古時候他也很熟悉,對這三樁事情,有相無體,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是明白了,知道放下。這三個字,夢、幻、影,《金剛經》上有個影,人影子,響,《金剛經》上講四個,夢幻泡影,這個要記住。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夢幻泡影,想一想,應不應該?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你看人死了,他遺留下這個東西,哪一樣他能帶得走?包括他身體,沒有一樣能帶得走,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們要常常想到,要常常體會到,這些東西放不下就不能往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是真的,真是不生不滅,這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假的,假帶不到真的裡頭去,真裡頭有假不礙事。假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在極樂世界看到,菩薩看到那裡有有緣的眾生去度他,沒有緣的別慌,等著,慢慢來,有緣的先度,所以它不礙事。我們這個假礙事,夢幻泡影礙事,不能不放下。
「下舉勝願,記必得土」。下面,「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說這兩句。這個兩句,修勝菩提行,菩提是梵語,在這個地方意思是覺悟。修最殊勝的覺悟,最殊勝的覺悟是什麼?知道這個世間全是假的。菩提行是什麼?不放在心上就是菩提行。放在心上就錯了,它就障礙你;不放在心上,你心上沒有障礙,聲聲佛號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把這個世界當作真的,跟阿彌陀佛不能感應,跟這個世界有感應,善念跟三善道有感應,惡念跟三惡道有感應。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希望跟誰感應?三善道、三惡道、極樂世界擺在面前,你希望跟誰感應?你果然覺悟,覺悟信願持名,修勝菩提行就是信願持名,佛給你授記,你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作佛。
所以,「覺了一切如夢幻等」,這句話是說你真覺悟了,你有智慧,你沒有被假相欺騙,這是智慧。「滿足諸願」,這是滿你的願。你的願是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到極樂世界去學習。為什麼?極樂世界自在,沒有障礙。第一個自在,無量壽、無量光;第二個自在,接受阿彌陀佛親自教誨你。極樂世界的教學,跟諸位說,一對一的教學,阿彌陀佛雖然是在大講堂講經說法,我喜歡聽《無量壽經》,我聽的是《無量壽經》;他喜歡《華嚴經》,他坐在那裡聽的就是《華嚴經》;這邊的朋友喜歡《法華經》,他聽的就是《法華經》,是一對一的教授,互不幹涉。你聽佛專給你講這部經,你自己最喜歡的經,你選什麼他就給你講什麼。只要一部經聽完,沒有不開悟的,再聽第二部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給你講第二部。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妙極了!極樂世界一切法心想事成,不費一點功夫,我想要一個住的地方,那個住的地方就現前,這樣子我不喜歡,換個樣子,它馬上就換了;想吃的,東西在面前,不想了,乾乾淨淨沒有了,不需要收拾碗筷;想衣服,衣服穿在身上了,不想就不見了。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物質欲望,沒有財富的欲望,你要錢幹什麼?黃金鋪地,建築材料都是七寶。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有一點點收藏當寶貝,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所有的建築都是妙寶所成,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你說人家福報多大,那是自性福德裡頭流出來的。我們有,我們沒福,有業障把福障礙了,自性裡頭的福報出不來。到極樂世界連身體都換掉了,要在這個地方受罪,不回去享福,這個人叫愚痴。所以一覺悟,佛都稱你智者,你有智慧,有智慧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滿你的大願,想什麼有什麼。「成如是剎,記得土也」。你心裡想得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現前,你得到了,滿你的願。
覺了一切如夢幻等。《疏》的意思,這是念老給我們說的,「了知一切猶如夢幻,是智慧也。滿足諸妙願,是大願也。不但發起諸妙願,且能修習、攝取、滿足諸願,足證所願真切。以此二者為因,故得受記曰:必成如是剎」。所以阿彌陀佛給你授記,授記什麼?你將來成佛,一定跟極樂世界一樣。一般習慣,我們也不例外,參觀別人道場,看到很喜歡,總喜歡自己的道場也都有,十方世界都有這個習氣。在極樂世界住久了,自己要建立一個世界,肯定跟極樂世界一樣,把它這個模式全部拷貝過來。行不行?行。能不能做到?能。為什麼?自性變現的。你沒有見過極樂世界,怎麼變不像。真到極樂世界住一段時期之後,不想離開極樂世界,行,你在那裡久住;想離開,別的地方建造一個小極樂世界,也行。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確實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現的極樂世界我們進不去。我們自性跟阿彌陀佛是一個自性,所以他現的我們能進去,我們現的他也能來,沒有障礙。所以不但起諸妙願,而且怎麼樣?能修習,在那個地方沒有離開學習,沒有離開攝取。攝取就像阿彌陀佛五劫修行,去參觀考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攝取它的精華、好的,不好的一概不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是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真善美好的大成,它是這麼來的;不是自己想像的,不是自己策劃的,不是,是真實的,十方世界裡好的統統都有,不好的這沒有。滿足諸願,這個諸願也就是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滿足,都圓滿、都成就了。所以授記也說必成如是剎。「剎土成就,乃智與願之果也」。我們不能沒有智,不能沒有願。智是什麼?智是真正認識娑婆世界是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願,我願意到極樂世界去學習,我不願意再在這個世間待著,這個世間浪費我的時間,我在這裡想學,障礙重重,我不願意住這個地方。願、智,有願有智,結果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就都得到了。極樂世界大環境好,親近阿彌陀佛稀有難逢,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很多,都好,佛中裡頭最被諸佛讚嘆的一尊佛,我就親近他。這緣到哪去找?怎麼能不去!
「又《會疏》云:雖經塵劫,猶如一念。雖在生死,猶如園觀」。《會疏》裡頭告訴我們,大乘教裡頭常說的,說到時間用塵劫來比喻。塵是微塵,微塵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形容什麼?形容時間。塵劫,時間太長太長了,在極樂世界經塵點劫就像一念,猶如一念。雖在生死,這是講菩薩應化到十方世界去幫助眾生,就好像逛花園一樣。這個園觀是指什麼?園觀是花園,是講娑婆世界,是講一切諸佛的穢土六道,在六道裡頭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就像在花園裡面遊覽一樣。「遂(成也,達也)則滿足妙願,建立妙土。」這是《會疏》裡頭說的,圓滿菩薩們的大願,建立殊勝的妙土。下面念老為我們解釋,「蓋謂從智滿願,從願建土。以智慧故,生死如園觀,多劫如一念。於此了達成就,故妙願悉滿也。兩疏小異」,前面兩種說法有一點不一樣,「而淨影之說較親」,《淨影》說得好。多劫如一念,念劫圓融,《華嚴》、《法華》裡頭都說到,時間不是真的。
「蓋了諸法空,仍願取淨土。不落二邊,妙契中道,是淨宗本旨」。在自性裡頭,不但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十方廣大沒有邊際。如果我們說從這邊到那一邊,這有距離;極樂世界沒有距離、沒有先後,就是時間、空間沒有了,無論在哪裡就在當下。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剎在哪裡?就在當下。我心裡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在當下,不必動一步。不像我們今天受時間的約束,很多不方便,因為我們不知道時間、空間是假的。如果知道時間、空間是假的,這問題不需要了。我們香港到英國,念頭才動,已經到了,不需要交通工具,一點麻煩都沒有。別說在這個地球上,從我們地球想去看看火星、看看水星,念頭一生,人就到了,到那去參觀,乃至於十方諸佛剎土,想到哪一尊佛的剎土就到哪一尊佛的剎土。所以這裡面念老說得好,明了諸法空,不是不知道,清清楚楚,還取淨土,我還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妙契中道。常修淨土,為什麼?教化眾生,看到這裡頭迷悟眾生還不少,而且很多迷得很深,無量劫到今天迷在六道裡頭,完全不覺悟。給他講他不相信,你所示現的,他說你是神,你有神通,他是凡夫,他不敢向你學,只有在你面前祈禱求保佑,他不知道做你的學生。你要有能力觀察他,他有沒有善根,過去有沒有學過,學過些什麼,繼續再教他,他很容易接受。如果你所講的、教的,過去沒有學過,就很生疏,很難接受;過去學過的,一學就會,很容易。這就說明眾生業報。業有時空,業有先後,業有三世、有十方,殊不知,三世十方假的。《百法明門論》裡面把它歸納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根本就不是真的,它不跟色法相應,不跟心法相應,不跟心所法相應,叫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唯識裡叫時分、方分,方就是十方,十方三世不是真的,菩薩知道不是真的。阿彌陀佛今天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淨土,親自在教化,我願意到那去學習,這就是取淨土,不落二邊,妙契中道,這是淨土宗的宗旨,淨宗本旨。「如《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此皆圓宗事理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三九集) 2016/5/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