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你是胖了還是瘦了?溫醫大附一院專家剖析肥胖的危害

2020-12-23 健康界

         

一增一減 生活方式是關鍵  

「最近來看肥胖門診的患者明顯增多,不少患者宅家期間胖了 5-6公斤,大多數都是疫情期間宅家吃喝無節制,而缺少運動導致。這類患者很容易出現各種與肥胖相關的疾病。」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谷雪梅醫生很有感觸地對記者說起來。

「一名26歲的男性因疫情期間宅家,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遊戲及經常吃夜宵,胖了10餘公斤,其間還發作了痛風,來就診時,脖子上的皮膚明顯發黑,是典型的黑棘皮症狀表現,提示存在嚴重的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是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徵。由於這位男士除了肥胖,同時還存在高血壓、高尿酸、高血脂、打鼾等異常,所以被收住入院。」谷雪梅醫生檢查排除導致其肥胖的其他原因後,給予飲食、運動指導,輔助以藥物治療。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宅家都會胖。趁疫情宅家自主支配時間充裕,也有很多人的體型變得更加健壯。「一名年輕女患者,是辦公室久坐一族,平時吃外賣為主,工作2年體重明顯上升,月經也變得不規則。疫情爆發前來看肥胖門診,住院治療期間給予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指導,輔助以藥物治療,在院4天時間就已經減重2公斤。」谷雪梅醫生說。在疫情期間,由於不方便來醫院,這位女士在家堅持跳繩等運動,並按照營養師指導健康飲食,堅持用藥。

在最近的一次隨訪中發現,她體重下降約13公斤,胰島素抵抗明顯改善,肝功能正常,血糖也完全正常。最令她高興的是,脖子周圍的黒棘皮徵已經明顯消退。    

同樣是年輕人,宅家期間,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多吃,少動,晝夜顛倒,體重持續上升,導致肥胖以及各種肥胖帶來的不良後果,對健康造成深深的傷害;而另一位宅家期間健康飲食,適當運動,生活作息規律,良好的體重管理,達到各種代謝紊亂症狀明顯好轉等效果。    

肥胖是病 造成後果很嚴重  肥胖是健康大敵,目前判定是否肥胖目前有多種方法。我國成人的肥胖標準根據體質指數(BMI)判定,BMI=體重/(身高×身高),正常範圍為18.5-23.9。然而有些人體重不重,卻腆著一個「大肚子」,這種叫腹型肥胖。我國定義腹型肥胖的標準是:男性腰圍大於90釐米,女性腰圍大於85釐米,腰臀比(腰圍/臀圍)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腹型肥胖又稱中心型肥胖,主要是指內臟脂肪明顯增多,這種類型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的風險最相關。       

肥胖的發生跟很多因素相關。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都可能造成肥胖。然而最多見的還是飲食結構不合理、運動過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同時在評估肥胖的原因時,一定要先排除引起肥胖的各種病理因素,比如有下丘腦垂體疾病,腎上腺疾病等。

有一些藥物也會導致肥胖,比如長期的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抗抑鬱藥物等。伴有月經不規則的女性,也可能是多囊卵巢症候群伴隨的肥胖。甚至還有一些人可能是由於胰島細胞瘤誘發低血糖,反覆進食導致的胰島病源性肥胖。這種由各種病理因素導致的繼發性肥胖在去除疾病的病因後,體重可以明顯改善。

因此,胖友們在體重管理之前,到正規的醫院進行一次詳細的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肥胖是病,得治!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把肥胖列為一種疾病。2000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承認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俗話說,「一胖毀所有」。

在醫生眼裡,肥胖可以帶來很多嚴重的不良後果。肥胖不但增加了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的發病風險,還會導致糖尿病、脂肪肝、痛風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有越來越多的報導還發現,肥胖還會增加很多腫瘤,比如乳腺癌、腸癌、卵巢癌等的發病率。

針對男性肥胖患者,會引起性功能障礙、影響精子質量。針對女性,肥胖還易伴隨多囊卵巢症候群,排卵障礙,月經不調,影響生育。兒童肥胖,還會產生性早熟等生長發育問題,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減重5% 代謝指標明顯改善  既然肥胖是一種病,那我們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控制體重呢?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只要減重5%,就能明顯改善代謝指標。谷雪梅醫生介紹,不管什麼原因導致的肥胖,要控制體重,就必須管住嘴、邁開腿,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持之以恆。管住嘴,並不是指什麼都不吃,餓到眼冒金星,而是要做到食物多樣化,減少簡單碳水化合物(比如精米、精面、含糖飲料等)及深加工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蔬果,保證優質蛋白(如魚、蛋、奶、堅果等)攝入;減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咽,不吃夜宵;多喝水,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戒菸戒酒。

有很多文獻以及科普提及的輕斷食模式也對體重控制及改善代謝異常有幫助,但是最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邁開腿即適當增加運動,一般來說,每周至少150分鐘、3次以上運動,同時有氧與無氧運動結合。因疫情或者其他原因在家或辦公室,也可進行一些簡單的有氧運動,比如跳繩、原地跑、跟著運動軟體做一組燃脂運動等,或者做伏地挺身、平板支撐、深蹲等力量訓練。

最好是選擇一種合適自己或者自己喜歡的運動,每天堅持至少30分鐘,在運動的同時也愉悅了心情。另外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堅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心態,對控制體重也至關重要。    如果是體重嚴重超標,或者已經合併多種代謝異常疾病的胖友們,最好去正規醫院的肥胖門診,針對病情進行合適的藥物治療。   

例如多囊卵巢症候群經常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高雄激素,相應的藥物治療可以幫助緩解病情,使體重控制事半功倍。近些年開展越來越成熟的減重代謝手術,也可以有效控制體重,改善各種代謝障礙,但前提是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去檢查治療。    

相關焦點

  • 肝癌腫瘤竟有足球大小 溫醫大附一院專家2小時妙手切除
    短短一個月時間,54歲的四川人陳先生(化名),體重足足瘦了20多斤,從原來的130斤瘦到現在的108斤,但是奇怪的是,他的肚子卻越來越鼓!什麼情況?日前,陳先生急著來到溫醫大附一院肝膽外科尋求救助。溫醫大附一院肝膽外科在複雜肝癌的外科手術治療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肝膽外科主任餘正平主任醫師、副主任陳鋼主任醫師團隊隨即為陳先生開展診治。團隊接診後發現,陳先生的右肝長的巨大癌腫,大小約210mm×160mm×130mm。不過萬幸的是,他們測量到陳先生剩餘肝臟的體積佔其標準肝臟體積的40%左右,可以滿足肝臟正常生理功能,且無肝內外轉移。
  • 溫醫大附一院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
    (溫醫大附一院重症隔離病房搶救危重患者情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作為溫州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省、市兩級定點醫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時間抽調全院相關專科精幹專家和行政後勤保障人員組成新冠肺炎救治團隊。
  • 溫醫大附一院龍港院區掛牌成立!書記院長領銜26位專家組成「義診天...
    溫醫大附一院龍港院區掛牌成立! 6月7日上午,溫醫大附屬第一醫院與龍港市人民政府智聯合作籤約暨溫醫大附一院龍港院區(龍港市人民醫院)授牌儀式舉行。
  • 喜迎十九大:溫醫大附一院「零排隊」 《新聞聯播》報導
    近來,溫醫大附一院的信息化建設引起廣泛關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等國家級媒體也紛紛報導了該院「看病不用等」的典型經驗。  《新聞聯播》昨晚報導介紹,溫醫大附一院利用立體預約掛號體系和覆蓋全院的多功能自助機,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創新服務模式,縮短一些不必要的中間排隊環節,讓信息多跑路,讓病人少走路。
  • 溫醫大附一院宣布老藥新用
    溫醫大附一院宣布老藥新用 2020/02/20 08:23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5101
  • 溫醫大附一院龍港院區授牌成立
    這意味著溫醫大附一院自此正式接受龍港市人民政府委託,對龍港市人民醫院進行託管,著力打造溫州南部醫學中心。為給群眾更好的就醫體驗,龍港市人民醫院新院的建設也已提上日程:龍港用7天時間,在龍港新城完成370畝相關土地的徵地和政策處理。據悉,龍港市人民醫院新院計劃投資20億元,建築面積30多萬平方米,規劃床位數1500張,比該院現有床位增加1000多張。
  • 溫醫大附一院護士鄭秀雲 獲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稱號
    5月10日上午,當記者撥通溫醫大附一院內科總護士長鄭秀雲的電話時,她難掩激動。在「5.12」國際護士節即將到來之際,中華護理學會於今日召開國際護士節慶祝大會,會上,鄭秀雲被授予「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稱號,是溫州市臨床一線護士中唯一獲獎人員。 上午9時,鄭秀雲在家中通過視頻觀看了慶祝大會的直播。
  • 《健康溫州》|「最美醫生 最美護士」系列報導:溫醫大附一院結直腸...
    溫醫大附一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副主任醫師餘作黔:那時候在非洲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我們的技術是很過硬的,而且我們服務很好,當地老百姓十分相信我們,我們中國醫療隊的診室門口往往都是排滿了當地的老百姓,等待我們給他治療,所以我們覺得這份工作很有價值。
  • 安醫大一附院、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緊急通知!
    安醫大一附院、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緊急通知!同時,今天起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門診恢復正常排班預約掛號開放↓↓↓為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開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門診的各項診療服務,保障正常人群的醫療需求」的要求,自2月17日起,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
  • 肥胖紋是瘦了還是胖了 肥胖紋瘦了會消失嗎
    人在肥胖時脂肪沉積使皮膚擴張,肌膚彈性纖維因此斷裂,當減肥後,擴張的皮膚萎縮,肌膚從而出現一些花紋,即肥胖紋。肥胖紋是瘦了還是胖了?肥胖紋瘦了會消失嗎?肥胖紋一旦出現,很難自動消失,後期也會隨著時間慢慢的加重為銀白色,但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得以去除。
  • @所有人,到溫醫大附一院做新冠核酸檢測可線上申請、繳費啦
    為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溫醫大附一院已在微信公眾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或「溫醫一院」)和「溫醫一院」APP上同步推出了新冠核酸檢測在線申請、繳費功能。無論您身在何處,只要動動手指,就可在手機上進行申請、繳費,來院後直接到核酸檢測採樣點進行採樣。
  • 溫醫大附一院援中非醫療隊員發現被忽視的「食肉怪病」,前線後方...
    自中非共和國疫情爆發以來,溫醫大附一院援中非醫療隊員、醫務處副處長、結直腸肛門外科副主任醫師暨玲所在的班吉友誼醫院當大家將目光聚焦新冠肺炎時,暨玲依然記掛著在疫情發生前,他在門診接診過的很多病人。這些病人的皮膚莫名其妙潰爛,長期的感染和肢體活動,甚至使他們中的很多人喪失了勞動能力。
  • 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員、溫醫大附一院感染內科副主任盧明芹被授予...
    日前,為表彰先進,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再接再厲、善作善成,在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省委決定,授予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表現突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溫醫大附一院感染內科副主任、省援鄂醫療隊臨時黨委委員、第五臨時黨支部書記盧明芹等40名同志「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孩子瘦點好還是養胖點好?來比較下各自的危害,瞬間明白
    文 | 幸孕姐老人帶娃和年輕人帶娃最大的分歧在於,大部分老人都想讓寶寶吃胖點,畢竟能吃是福,而多數年輕父母觀點恰恰相反,覺得娃胖了不僅容易得肥胖症,穿衣服也醜,還是瘦點好。那麼小孩子到底瘦點好還是胖點好,幸孕姐請教了當地兒科醫院的專家,看看專家怎麼說——
  • 胸懷大愛 心手相牽-――地區醫院邀請哈醫大一院專家吳祥松前來出診
    專家老師冒著零下31度的嚴寒,不辭辛勞,利用周末個人休息時間來到大興安嶺人民醫院出診,為山城人民百姓送來健康,送來溫暖。專家老師簡單的早餐後,顧不上旅途的辛苦,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手術工作中。哈醫大一院吳祥松老師成功為一名高齡合併不完全性腸梗阻結腸癌患者實施了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患者體態肥胖,術中暴露不好,腫瘤與鄰近組織黏連,經過耐心細緻的分離,歷時三個多小時順利完成了手術。中午簡單吃了一口工作餐,又繼續為兩例膽囊疾病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 昆醫大附一院「互聯...
    3月7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昆醫大附一院」)攜手中國移動雲南公司,正式開通「網際網路醫院」,將傳統醫療手段與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結合,實現了在線看診、在線續方和預約檢查。從上線起,無論患者身處何地,小病、慢病、特別是複診病人,在手機上就可以與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實時交流,線上開具電子處方,線上付費,藥品配送,患者足不出戶就能看病買藥。疫情期間,要儘量不到人員集聚的場所去,但是生病了怎麼辦?會不會是新冠肺炎?面對患者的疑慮和需求,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可為大家提供線上服務。
  • 醫大一院鞍山醫院進一步部署落實疫情防控工作
    近日,醫大一院鞍山醫院響應遼寧省衛健委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視頻會議指示精神,對全體醫務人員進行了個人防護及院感防控相關培訓。為檢驗培訓效果,該院組織全體醫務人員參加個人防護、核酸標本採集技能競賽,以賽促學,達到人人會操作、人人會採集的目標,有效應對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
  • 視頻連線義大利專家 溫醫大「雲端」分享溫州抗疫經驗
    北京時間3月27日下午5時(義大利時間當天上午10時),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共同發起與義大利東南託斯卡納大區的遠程連線,就新冠肺炎疫情的診療和防控方法進行了經驗分享和交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視頻會議上,義大利東南託斯卡納大區衛生局局長西蒙那·迪伊介紹了當地疫情情況。
  • 雲南首例混合現實技術(MR)應用於肝臟手術在昆醫大附一院成功實施
    新華網發(供圖)    12月2日,一臺滿載現代科技手段的「5G+MR」精準肝切除手術直播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昆醫大附一院」)亮相。這是雲南首次將5G網絡與混合現實技術(MR)相結合而進行的精準肝臟手術,其全過程還通過5G技術在昭通市人民醫院直播。
  • 寶寶過胖、過瘦都不好,這些危害你可知道?
    別人眼中的寶寶:「你看看人家的寶寶,胖乎乎的,好可愛呀!你家很少生病吧!我女兒就太瘦了,感覺弱不禁風的,抵抗力太差了。」媽媽眼中的寶寶:「我兒子太胖了,感覺走路一顛一顛的,每次跑步都是倒數,而且也沒有同齡人那麼的聰明,我正想辦法讓他減肥呢。」這就是人的「通病」,總是羨慕別人家的胖(瘦) 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