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先行者!「箱變上置」將引領陸上大兆瓦風電創新方向

2020-12-17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2021年,我國風電行業將邁入「平價時代」,優化創新已經成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於風電機組的技術創新而言,業內已經探索出諸多降低整機成本並大幅提升發電效率的優化方案,但在箱式變壓器(簡稱箱變)技術創新上,我們與國外風電行業還有一些差距。

來源:北極星風力發電網 作者:陳湘泉 冉小冉

箱變上置的國際技術趨勢

縱觀全球風電發展,Vestas、GE、西門子歌美颯等國際風電巨頭是風電技術發展的風向標,始終引領著風電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潮流。

據了解,在箱變與整機機組技術的組合創新上,Vestas推出的V150-4.2機型就採用了高速發電機、箱變上置到機艙內的技術方案。於2018年7月獲得第一個全球批量訂單,引領了陸上4MW及以上大功率風電技術發展的趨勢潮流。

GE在2017年9月推出的4.8MW-158,採用高速齒輪傳動+雙饋電機技術路線,同樣將箱變上置於機艙內部。2018年9月推出Cypress新型陸上平臺,及平臺機型5.3-158機組,採用4.8-158機組架構。

西門子歌美颯SGRE 4.xMW平臺產品SG4.5-155,採用高速齒輪傳動+雙饋電機技術路線,並將箱變上置於機艙內部。其2019年推出的5.x陸上平臺產品SG5.8-155和SG5.8-170,仍沿用4.xMW技術架構。

三大風電巨頭在大兆瓦整機設計與生產中,全部選用了箱變上置到機艙內的技術方案,該方案充分體現了產品的全球通用性和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經濟性,引領了陸上4MW及更大功率機組潮流,也代表著行業未來的主流技術趨勢。

國內風電創新的先行者

2019年,三一重能依據國際化的視野和標準,推出基於箱變上置到機艙技術方案的4.xMW以上機型平臺產品。作為首先將該創新技術引入國內並應用於大兆瓦機組研發的企業,三一是如何考慮的?從國外風電行業對於該技術和產品的試用和驗證來看,箱變上置能給行業帶來什麼價值?

三一重能研究院副院長陳湘泉先生表示,箱變上置為行業帶來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建設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對於風電製造與建設的優化創新,這將為行業未來帶來重要的價值並引領陸上大兆瓦機組的發展方向。

首先,行業主流發電機輸出電壓普遍是低壓690V左右,如果將箱變放置在塔筒外面的地面,以4.5MW為例,從塔筒底部到箱變這一段距離,大約需要35根鎧裝電纜(每根3芯240mm+1芯120mm,大約每根35m),這一部分電纜大約需要幾十萬元的成本。而將箱變上置到機艙後,35KV從塔筒底部輸出,電流大幅度降低,僅用1根就滿足輸電要求,成本較低。

其次,箱變上置到機艙後,由於電壓升高,塔筒內的電流大約僅有原來的1/50,塔筒電纜的線損大幅度減少。對於1臺4.5MW的風機,線損大約減少70KW以上。也就是說,減少線損的最大值可達到風機總功率的2%以上。

其三,中國人多地少,節約土地資源也是綠色能源的價值所在,當前風電項目中每臺箱變大約需要20m的佔地面積,徵地、基礎施工、澆注、單獨安裝每臺箱變的成本也在幾萬元以上,而且從箱變基礎施工到養護周期需要1個月左右,一方面增加風場建設和成本,還延長了工程建設周期,滯後風場發電投產進程。

最後,從風電場後期的運維管理來看,地面箱變帶來的風場管理難度增加存在於多個方面:人為損壞、葉片結冰掉落、水澇浸淹、風沙侵蝕等問題,這些均增加了運維環節的人力與物力成本。

綜上所述,箱變上置是國外業主們普遍認可的方式,也是國內風機廠商走向國外市場的必然選擇。為走出國門,國內廠商可能會陸續接受並選擇箱變上置到機艙內的方案。

當前,三一重能與國內一流的箱變廠家合作,開發並採用上置到機艙內的箱變產品,同時與禾望建立深度合作,採用了運行十多年的變流器上置到機艙內的成熟技術,這些技術方案也同樣應用於Vestas、GE、西門子歌美颯等廠家。

為保障箱變可靠性,三一重能將箱變隔離在機艙高壓室,配置具有較高屏蔽型的高壓專用電纜,為工作人員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

對整機企業而言,箱變上置技術無疑會帶來機組成本的增加,但三一認為:以犧牲部分成本所帶來風電整機技術的創新,不但符合了風電平價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也為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從長久意義上看,其一定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

目前,三一重能4.XMW機組已經得到業主的青睞和認可,在剛剛公示的「國家電投通遼和阿拉善140萬千瓦風電項目機組設備採購中標企業」中,三一重能中標通遼項目第3標段扎魯特旗一250MW風電項目。對於代表行業未來發展方向之一的箱變上置到機艙方案,三一重能未來會將其用於更多的風場,惠及更多的客戶。

相關焦點

  • 國內陸上最大兆瓦變壓器上置機組完成樣機吊裝
    12月8日,三一重能5兆瓦平臺產品在國家能源大型風電併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張家口張北縣)首臺樣機順利完成吊裝。該產品是目前國內首家首臺變壓器上置機艙的陸上最大功率產品。  該機型是三一重能針對平價時代打造的5兆瓦平臺產品,適用於三北地區和中東南部低風速地區。單機容量5兆瓦,葉輪直徑155m、160m,90-140m的定製塔筒高度。
  • 國內變壓器上置機艙的陸上最大功率產品——三一重能5兆瓦平臺產品...
    近日,三一重能5兆瓦平臺產品在國家能源大型風電併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張家口張北縣)首臺樣機順利完成吊裝。該產品是目前國內首家首臺變壓器上置機艙的陸上最大功率產品。三一重能研究院和三一新能源克服了零下26℃低溫嚴寒環境,4天內順利完成吊裝。三一重能5兆瓦平臺產品採用行業領先的智能控制策略降載,精準優化結構設計方案,大幅度降低機組重量,從而降低風機的吊裝成本;採用35kV變壓器上置到機艙的方案,與國際技術接軌,引領行業技術發展方向。
  • 大功率樣機低溫吊裝成功 陸上風電加速創新迭代
    原標題:大功率樣機低溫吊裝成功 陸上風電加速創新迭代 12月8日,三一重能5兆瓦平臺產品在國家能源大型風電併網系統研發實驗中心(張家口張北縣)首臺樣機順利完成吊裝。該產品是目前國內首家首臺變壓器上置機艙的陸上最大功率產品。
  • 中車株洲所引領風電技術新風向 國產首臺陸上「箱變頂置」風機併網
    該機組將原有的地面箱式變壓器集成為機艙模塊,成為國產陸上首臺應用箱變頂置結構的風電機組。據介紹,傳統的風電機組採用的是塔外箱式變壓器,主要安裝在風機附近的地面,通過輸電線纜連接安裝在風機頂部機艙的發電機。但隨著風電機組逐漸往大型化發展,塔高逐漸增加,變壓器與發電機之間的距離也不斷增加。
  • GE中國趙霖:GE與中國電建就陸上風電項目開展合作
    GE中國今天宣布,2020年6月11日,GE可再生能源集團的陸上風電業務再獲新單,於近日與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籤署首個陸上風電合作協議,將為中國河南省濮陽市近郊的宣力清豐30兆瓦陸上風電場提供12臺2.5-132低風速風力發電機組設備。該合同還包括一份為期兩年的服務協議。
  • 德國陸上風電「觸底反彈」,年末迎來首次超額投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德國最新一輪可再生能源招標落下帷幕,沉寂一年的陸上風電迎來了今年首次超額投標,最終成功招標項目裝機量達400兆瓦。而此前不久,德國議會才剛剛宣布將修訂《可再生能源法》並提高可再生能源目標。
  • 三一重能:風電行業呼喚「長跑」思維的價值創造者
    來源:中國能源報陸上風電全面平價時代越來越近。平價拐點到來,對風電行業將是一輪新的洗牌。擁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和長久價值創造能力的企業方能勝出。三一集團總裁助理、三一重能營銷公司總經理餘梁為表示:三一重能堅定地要成為風電行業的「長跑者」和「價值創造者」。
  • 首臺國產陸上「箱變頂置」風電機組併網
    該機組將原有的地面箱式變壓器集成為機艙模塊,成為國產陸上首臺應用箱變頂置結構的風電機組,也標誌著我國風電技術在探索降低成本方面邁上了新臺階。傳統的風電機組,採用的是塔外箱式變壓器,主要安裝在風機附近的地面,通過輸電線纜連接安裝在風機頂部機艙的發電機。但隨著風電機組逐漸往大型化發展,塔高逐漸增加,變壓器與發電機之間的距離也不斷增加。
  • 中國海裝助力風電後市場及海上風電運維創新引領、提質增效
    此次大會以「創新引領,提質增效」為題,旨在推動風電後市場高質量發展,促進行業交流與合作,為期兩天的論壇共吸引500餘名嘉賓參會。在專題論壇中,中國海裝大數據專家以「中國海裝診斷預警微服務平臺」為題,同與會者做精彩分享。 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運維提質增效 我國海上風資源豐富,風電開發空間大,近兩年國內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呈現突破性增長。隨之而來的海上風電運維相關問題也備受關注。
  • 國際能源網-風電每日報,3分鐘·縱覽風電事!(12月4日)
    國內頭條1、中車株洲所WT3300風電機組成功併網,國產首臺陸上「箱變頂置」風機併網!12月3日,從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稱"中車株洲所")獲悉,由該公司研發的WT3300風電機組,近日在雲南火木樑風電場成功併網。
  • 華電福建公司完成91臺陸上風機吊裝
    華電福建公司上演「攻堅時速」 91臺陸上風機全部吊裝完成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鄒小卿 報導 12月12日0時58分,隨著福清赤礁龍潭風電項目最後一颱風機成功吊裝
  • 張先江:南高齒海上大兆瓦風電齒主輪箱可靠性技術研發
    下面分享一下南高齒發展歷程,南高齒業務得到快速發展,截止目前我們累計向市場交付8萬臺齒輪箱,大約150多GW,產品分布1兆瓦到8兆瓦。下面分析當前全球海上風電齒輪箱技術路線。當前海上大兆瓦機型有24個設計,其中高速傳動鏈有4個,最大兆瓦達到8兆瓦,中速度傳動鏈最大達15兆瓦,持續有11個,最大功率達到12兆瓦,就是說高速傳動鏈和半持續傳動鏈採用齒輪箱的設計,佔機型的50%多。目前來看,高速和中速傳動鏈和持續傳動鏈各佔半壁江山,並駕齊驅。
  • 風電概念將成為新能源的下一個風口
    其蘊量巨大,全球的風能約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風能為2×10^7MW,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10億kW,其中,陸地上風能儲量約2.53億kW,海上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約7.5億kW,共計10億kW。
  • 國際能源網-風電每日報,3分鐘·縱覽風電事!(12月8日)
    兩大分散式風電項目落地山西臨汾12月4日,山西臨汾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分散式風電項目的選址進行公示,兩大分散式風電項目分別為:隰縣雲暢15MW分散式風電項目和景能和豐堯都區枕頭鄉分散式風電項目。公示有效期均為13天。
  • 三一重能:數位化與智能化賦能風電製造降本增效
    三一集團副總裁、三一重能總工程師李強在風能展企業家論壇上發言 碳中和的衝鋒號已吹響,我國風電市場正加速進入創新驅動、平價引領的全新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
  • 國際能源網-風電每日報,3分鐘·縱覽風電事!
    金風科技興安盟整機裝備基地總佔地面積300畝,規劃建設國內首個陸地5MW級風電整機、葉片智能製造基地。基於產品的數位化、標準化及模塊化設計,基地將運用先進的工裝設備與智能化的信息系統,使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智能化,貼近並及時響應客戶需求,讓後端供應鏈前置參與到產品設計研發階段,協同工作,使產品具備智能製造的基礎。
  • 重磅|華能、明陽搞事情,將推千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合作!
    根據協議,雙方將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攜手深化海上風電項目合作開發,布局海上千萬千瓦級資源,同時在陸上平價大基地風電合作開發、清潔能源設備供應、科技創新、資本投資、產業配套服務等領域深化戰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張傳衛表示,在迎來全面平價時代、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之際,雙方籤署此次協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中國風電葉片製造商名錄(2017年最新版)
    隨著供需緊張形勢的緩解,葉片行業將經歷從紛亂到寡頭、從短缺到均衡、從暴利到薄利的過程,市場會逐漸形成數個1000套以上規模的寡頭,而其他廠商將逐漸被邊緣化。近年來,全球風電葉片市場也在經歷併購重組,優質的葉片資源變得彌足珍貴。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整理了目前國內現存的16家葉片製造商名錄。如有遺漏,歡迎大家留言補充!轉載請聯繫授權!
  • 光伏和陸上風電全面開啟平價時代
    光伏和陸上風電全面開啟平價時代。去年底,隨著我國提出2030年風電太陽能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路線圖日漸清晰。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已平價上網的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被賦予更重大的歷史使命。從十多年前的「微不足道」到如今的「舉足輕重」,再到將來的「擔當大任」,新能源在能源系統中的角色越發重要。
  • GE在華第二座陸上風電生產基地投產
    記者 | 莊鍵1通用電氣(下稱GE)在國內的第二座陸上風機工廠投產,將生產為中國市場定製的低風速風電機組。該項目於去年9月動工建設,是GE在全球的第六座陸上風電工廠,也是公司在國內的第二座陸上風電生產基地。GE稱,濮陽基地將生產2.5-132機型風電機組,這是公司專門針對中國低風速風況環境而設計的陸上風電機組。該機型隸屬於GE的2MW風電機組平臺,濮陽基地的年產量預計將達到200-30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