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買,但要對自己有正確評估,躺著賺錢是不可能了

2020-12-12 知識廚子

近日銀行理財能不能買上了熱搜,因為很多人發現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好像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賺不賠了。覺得可能被坑了,所以才發出這樣的疑問。相信也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遭遇,引起共鳴導致上了熱搜。

打破剛性兌付

從17年11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第十八條的內容描述來看,理財產品將不具有剛性兌付的可能。在以往的理財產品中,大多數能盈利的情況下是沒問題。很多沒有盈利的,只要銀行有實力,也會通過自己的辦法進行補足收益。這樣就造成了,大家都以為買的理財產品都是只賺不賠的。而且唯一的缺點就是,利息不太高,卻又好過銀行定期的錯覺。這也是引發大家討論原因,畢竟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從來沒遇到賠過的時候。

但是,從這個意見稿中可以看出,以後再買理財產品,收益賠賺,都需要自己承擔後果。銀行不會再給兜底,對於不能承擔風險的人,建議還是選擇定期存款。

理財產品能買

我覺得對於有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可以購買的,畢竟理財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就是有賺有賠。世上確實沒有,投資之後啥都不管,躺著就賺錢的好事。所以理財產品如果個人認知和風險掌控能力都過關,還是可以買的。因為你能承受不賺錢的結果,更不會因為理財不賺錢,就去找人給你做主。

哪些人不能買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差的人,不建議購買。這樣可能還不如你在銀行存定期收穫的高,而且你也無法接受不賺錢的事實。還有一些人對理財產品的本質不了解的,只是知道理財可以躺著賺,而且覺得比定期利息高的人,確實也不適合。因為從目前的規定來看,理財產品不僅可能不賺錢,還可能會賠錢。

還有就是不能識別真假的人不要買,網上報導太多的人,在一些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到期之後發現,無論是買的理財產品,還是接待人員都是假的,而銀行說自己不知情的。如果不能識別出來銀行以及辦理理財人員的真假,不要購買。

簡單來說,即便是大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和接待人員,都有可能出現造假的情況,所以確實不好給建議怎麼識別,這只能看你自己的運氣了。

理財的本質

在我看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就是將我們手裡的錢收上去,他們通過自己的資源和渠道,進行貸款或者投資處置的安排,到了期限之後,他們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差價就是我們理財產品賺到的收益。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本身不花一分錢,其實只是一個金融掮客。

理財無法財務自由

大多數人之所以喜歡理財產品,就是覺得一來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對接。二來收回資金時候,沒有銀行那麼大的團隊完成催收。所以就喜歡交給銀行去打理,這本身沒有錯。但是,確實無法實現財務自由。

很多人都說自己理財實現了財務自由,一開始我也是相信的,後來自己實踐一段時間後,加上各種觀察了解,我才知道。他們所謂的理財實現財務自由,都是自己的收入源源不斷,以致於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後的利息,超過了自己日常開銷。加上理財的好習慣,可以說實現了財務自由。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只是看到理財能實現財務自由,那麼我們確實真的斷章取義了,我們要看到理財之前,還是有足夠的財務收益支撐為前提的。對於普通人,理財只能是讓自己手中的錢,在通脹壓力下,貶值慢點。要想真正過上好日子,還是需要努力奮鬥,讓自己的收入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才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
    有些銀行職員自己從來不買銀行理財產品,我身邊沒有銀行職員,我猜最大的可能是銀行職員關於投資理財的信息渠道比較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的利息不是最高,所以她們才不願意去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可能就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門檻較高,很多人可能沒有那麼多錢去投資,所以不買。還有第三種可能是,自己感覺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風險,自己承受不起這樣的風險,所以不願意去買,可能放餘額寶更合適。
  • 銀行理財產品浮虧後還能買嗎?四招乾貨告訴你銀行理財如何購買?
    銀行理財還能購買嗎?這是很多人最近非常大的疑惑。因為銀行理財也出現浮虧了,讓一些人質疑:地球上還有能信的事兒嗎?銀行理財,怎麼買才不虧錢? 對於銀行理財,實際上一個特別讓人歡喜讓你憂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告訴你如何理財?
  •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並不都是銀行理財,如何識別理財是否為銀行自營
    當然這些理財產品也都是經過監管機構批准的正規產品,但很多投資者既然選擇去銀行買理財,自然是奔著銀行理財的金字招牌去的,那麼如何識別一款理財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呢?首先,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是由銀行本身的資產管理部來負責運營的;早在2008年,監管部門就已經規定銀行自有資金跟客戶資金要完全隔離,獨立運營,也就是當時的金融市場部和資產管理部大分家的時代背景。
  • 穩賺不賠要打破 銀行理財還要不要買?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題:穩賺不賠要打破 銀行理財還要不要買?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吳燕婷  「如果不再保本保收益,我以後還要不要買銀行理財產品?」聽說要打破剛性兌付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忠實粉絲」北京白領潘女士有些焦慮。
  • 銀行存款產品,也可能「虧錢」!
    不得不說,近5%的利率,還能靈活存取,如今這世道,真的超有吸引力~不過稍懂理財的人,這時動腦筋想一想,就會發現不對勁:如果真和活期產品一樣,可以隨存隨取,怎麼還會有那麼高的利息呢?那些3%+的純活期存款產品,還怎麼活下去?
  • 投資者900萬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根據該股份制銀行提交的天天基金網的網站截屏,孫某購買的三支股票基金,曾一度漲至928萬元。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孫某某的三種理財產品實現過盈利的,如果早點脫身,可能不會虧得那麼慘。對此,銀行方認為:銀行工作人員只是告知此時辦理會有虧損產生,但最終是否辦理贖回的操作權限在孫某手中。
  • 成立當年就賺錢 銀行理財子公司跑步進場了
    其中,包括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行在內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先後開業,還有包括信銀理財在內7家獲批籌建。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當年就賺錢2019年可謂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包括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在內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2019年相繼開業。
  • 散莊書苑孔令飛:不會理財的人,適合買什麼理財產品?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大家手頭有一些閒錢,一定要學會理財要不然錢只會越來越貶值的。當然理財並不是說隨便把錢存在某一個地方就可以,大家一定要有一個計劃,在理財的過程當中要充分考慮收益、流動性以及安全性。那對於不會理財的人來說,如何才能購買到合適的理財產品呢?
  • 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安全嗎?
    前兩天有朋友留言,自己回老家過年,聽說隔壁鄰居老王多年省吃儉用,存了30萬給自己養老,放哪都覺得不安全,最後千選萬選,買了某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理財產品,結果被騙了。銀行理財不都是很安全的麼,為啥還會被騙?
  • 銀行為什麼拼命叫你買各種理財產品?原來是為了這個原因
    一般來說,在銀行存錢,業務員幾乎沒有提成,但是如果是保險業務和理財產品,那麼相對來說,提成更高,那麼業務員賺到的也多,那麼當然是願意推銷理財和保險業務產品了。1、存款一定要小心到銀行去存款一定要小心謹慎,別把存款存成理財產品或者保險產品了。現在去大型銀行營業廳存款,一般都沒有推銷的了,可以說比原來安全多了。
  • 理財產品多種多樣,那麼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一起來分析
    摘要:科技的進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理財。但是現在的理財方式和平臺有很多,例如度小滿理財、螞蟻財富等,這樣我們就有很多疑慮和擔心。疑問最多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我們先來看看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種類,按幣種可以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按客戶獲取收益方式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每一款不同的理財產品銀行在推出時,都會對自己產品的特性給予介紹。我們要具體理財產品,做出相應的分析。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
  • 閉眼買理財賺錢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
    01打破剛兌真的來了「最頭疼的是怎麼向大爺大媽解釋淨值型理財產品。」在問到銷售淨值型理財產品有什麼難處時,劉永暢邊說邊搖頭,「你不和她說清楚,以後產品出現波動,大媽承受能力不行。所以,只能告訴大媽,現在國家規定理財產品不讓保本了,以後保本的理財產品都沒有了。要是擔心本金和收益沒保障,還是買存款吧。」
  • 別人買基金賺錢,自己卻虧錢,應該注意什麼方面?
    當然了,說到理財便不得不提基金二字,因為,如今基金算是非常火,甚至有人說過,今年以來買基金躺著不動,所賺到的收益都比股票要多得多。當然了,也並非所有人都賺錢,例如,近日某網友提問:自己買的基金都是虧的,而別人買的基金卻是掙錢的,究竟自己錯在了哪裡?那麼,買基金總是虧,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類目前商業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向,將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大,其中R1-R2的產品可以認定為低風險產品,R3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產品,R4-R5屬於高風險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買多久的比較好 看完以下你就知道了!
    現如今,隨著大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其實許多人都會選擇購買理財產品的,畢竟購買理財是能夠有收益的,給我們增加財富,這是不少人喜歡的方式之一。不過問題來了,有些人存在疑問,那就是銀行理財產品買多久的比較好?其實看完以下你就知道了!
  • 安全、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成年終獎理財首選!但這些風險要注意
    這次發了將近3萬,我打算拿出來2萬理財,但平時對理財的東西了解不多,這兩天我在看各家銀行有什麼理財活動,感覺穩妥放心點。」雖然很多人因為安全首先想到銀行理財,但收益高低也成了一部分人的考慮因素。「我這幾天也在看理財項目,有些是專門給春節推出來的,比平時的利潤要高點。要是圖安全肯定是看銀行的,但我就是擔心穩妥是穩妥,就是收益不高,現在還在比較。」從事室內設計的小許說道。
  • 銀行APP泛濫 買一個理財產品就下載一個APP?
    長沙晚報8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瓊萍 實習生 皮景婷)「你想買理財產品的話,請先下載註冊我們銀行的APP。」每當走進銀行,這樣的場景極為常見。近年來,為了增加獲客(獲取客戶),手機APP成了銀行爭奪流量入口的主戰場。不過,銀行業從「卡時代」走向「APP時代」之際,一個銀行多個APP,功能交叉重疊,霸滿用戶整個手機屏幕的同時,也影響了用戶體驗。
  • 銀行理財也不靠譜了?
    最近,有個朋友秀了他買的R2級銀行理財產品,說虧了不少,一看還真是。然後我網上一查,最近還真是很多新聞。在某投訴平臺上,一位用戶投訴稱,他購買了某銀行90天、180天、270天成長理財產品,合計約380萬元,然而不到兩個月,連本帶利虧損3萬元,有時甚至一天虧7000元。
  • 買銀行理財半年竟然虧損40%?
    現在,全民理財時代來了。對於更多的風險厭惡者來說,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成了很多人的首選,特別是保本品種更是受青睞。可日前,一則消息徹底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原來買銀行理財產品竟然會虧錢,而且還虧得那麼嚴重!看來,買理財產品穩賺不賠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 「保本理財」開始虧錢,還有哪些產品可以投?
    根據某銀行的一款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其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達到-4.42%。另據不完全統計,近期多家銀行「穩健性」(風險等級多為R2級)理財產品都同樣遇到了這種情況。近一個月大約有超20隻固收類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跌破了成本價。不少投資者疑惑,為什麼銀行保本理財會虧損?這類產品以後還能不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