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行理財能不能買上了熱搜,因為很多人發現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好像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賺不賠了。覺得可能被坑了,所以才發出這樣的疑問。相信也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遭遇,引起共鳴導致上了熱搜。
打破剛性兌付
從17年11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第十八條的內容描述來看,理財產品將不具有剛性兌付的可能。在以往的理財產品中,大多數能盈利的情況下是沒問題。很多沒有盈利的,只要銀行有實力,也會通過自己的辦法進行補足收益。這樣就造成了,大家都以為買的理財產品都是只賺不賠的。而且唯一的缺點就是,利息不太高,卻又好過銀行定期的錯覺。這也是引發大家討論原因,畢竟自己買的理財產品從來沒遇到賠過的時候。
但是,從這個意見稿中可以看出,以後再買理財產品,收益賠賺,都需要自己承擔後果。銀行不會再給兜底,對於不能承擔風險的人,建議還是選擇定期存款。
理財產品能買
我覺得對於有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可以購買的,畢竟理財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就是有賺有賠。世上確實沒有,投資之後啥都不管,躺著就賺錢的好事。所以理財產品如果個人認知和風險掌控能力都過關,還是可以買的。因為你能承受不賺錢的結果,更不會因為理財不賺錢,就去找人給你做主。
哪些人不能買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差的人,不建議購買。這樣可能還不如你在銀行存定期收穫的高,而且你也無法接受不賺錢的事實。還有一些人對理財產品的本質不了解的,只是知道理財可以躺著賺,而且覺得比定期利息高的人,確實也不適合。因為從目前的規定來看,理財產品不僅可能不賺錢,還可能會賠錢。
還有就是不能識別真假的人不要買,網上報導太多的人,在一些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到期之後發現,無論是買的理財產品,還是接待人員都是假的,而銀行說自己不知情的。如果不能識別出來銀行以及辦理理財人員的真假,不要購買。
簡單來說,即便是大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和接待人員,都有可能出現造假的情況,所以確實不好給建議怎麼識別,這只能看你自己的運氣了。
理財的本質
在我看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就是將我們手裡的錢收上去,他們通過自己的資源和渠道,進行貸款或者投資處置的安排,到了期限之後,他們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差價就是我們理財產品賺到的收益。在這個過程中,銀行本身不花一分錢,其實只是一個金融掮客。
理財無法財務自由
大多數人之所以喜歡理財產品,就是覺得一來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源對接。二來收回資金時候,沒有銀行那麼大的團隊完成催收。所以就喜歡交給銀行去打理,這本身沒有錯。但是,確實無法實現財務自由。
很多人都說自己理財實現了財務自由,一開始我也是相信的,後來自己實踐一段時間後,加上各種觀察了解,我才知道。他們所謂的理財實現財務自由,都是自己的收入源源不斷,以致於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後的利息,超過了自己日常開銷。加上理財的好習慣,可以說實現了財務自由。
寫在最後
如果我們只是看到理財能實現財務自由,那麼我們確實真的斷章取義了,我們要看到理財之前,還是有足夠的財務收益支撐為前提的。對於普通人,理財只能是讓自己手中的錢,在通脹壓力下,貶值慢點。要想真正過上好日子,還是需要努力奮鬥,讓自己的收入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才行。